胡開福
摘要:高中美術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美術素養的重要途徑。而將地方資源融入美術教學中,有助于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知與傳承,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作靈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文化素養。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在掌握地方資源的表現形式、地方資源與學科知識融合方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調查與認知地方資源,并整合地方資源與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知與情感,積極提升美術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美術;地方資源;靈活性;繼承性;易取性;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3.9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8-0117-04
美術課程是高中學生的必修課,目前高中美術教學存在教學資源匱乏、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等問題。對此,教師要認識到美術課程對學生全面發展、長遠發展的重要意義,采取相應策略積極提高高中美術整體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美術學科素養的發展,而地方資源具有豐富美術教學內容、凸顯美術教學的現實意義和地域特色、激發學生美術學習興趣等作用。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討地方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開發與設計策略,以期為美術教學提供教學方法的借鑒。
1.本土文化認知與傳承
本土文化融入美術學科教學中,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和認知本地豐富多樣的傳統藝術,如繪畫、雕刻、剪紙等,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歷史底蘊,而通過學習這些傳統藝術,學生不僅可掌握其表現手法,還可領悟到其中蘊含的藝術價值,從而對本土文化形成認同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自豪感[1]。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能感受到這些傳統藝術與地域環境、社會風俗的緊密聯系,認識到美術創作與社會生活的密不可分,并反思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地位與價值。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投入度
教師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充分利用地方資源,讓學生直接參與和體驗本地的特色文化和藝術形式,可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學習興趣和探索動力。地方資源所帶來的親近感和熟悉度可使學生愉快地投入學習中,將美術學習視為一種愉悅的體驗和發掘自我潛力的機會,而不是一種負擔。另外,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地方資源還可將美術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從熟悉的環境中找到與美術相關的元素和主題,進一步增強美術課程的實用性和可感知性[2]。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參與美術教學活動的機會,鼓勵學生去發現、觀察、思考和創造,參與知識構建和解決問題過程,積極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
3.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地方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本土文化中的傳統圖案、色彩運用以及當地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可為學生的美術創作提供豐富的靈感源泉和題材,如將其轉化為自己獨特的創作思路和表現方式,并在作品中表達出對美的獨特理解和感受[3]。另外,地方資源的應用還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學生通過學習本地傳統藝術,可發現其中的奧秘和獨特之處,從而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意愿,這種探究精神會促使學生尋找創新點,并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創作出富有創意和個性的作品。
4.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文化素養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和傳統藝術表現形式,可讓學生感受到美的豐富性,從而形成對美的獨特鑒賞力和敏感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學會欣賞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從傳統到現代、從本土到國際,既可拓展學生的審美視野,又可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另外,地方資源的應用還可使學生深入了解本地的歷史文化、社會文化,并在學習本土文化表現形式的過程中,將其與現代藝術進行對比、聯結,從而加深對本土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形成相應的文化素養。這種文化素養不僅體現在美術學科學習上,還體現在整體文化認知能力的提升上,如形成更加優秀的情感表達能力。
1.靈活性原則
高中美術教學中的地方資源開發與教學設計應遵循靈活性原則。這一原則主要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對地方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實際需要,靈活進行選擇和調整。地方資源豐富多樣,但并非所有的資源都適用于美術教學活動。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從實際出發,選擇那些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學生易于理解且富有吸引力的地方資源。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和表現,及時調整和優化教學內容,使地方資源與教學活動相得益彰。第二,靈活性原則還強調教師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高中美術教學活動不僅要豐富學生的基本美術知識積累,提升學生的基本美術技能,還要積極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諸如情境教學、項目學習、合作學習等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2.繼承性原則
高中美術教學中的地方資源開發與教學設計,在遵循繼承性原則方面,應充分尊重和利用地方資源的獨特文化價值。第一,基于繼承性原則的地方資源利用,不僅體現在形式的模仿和復制上,還應注重對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和歷史精神的傳承和發揚。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教師應著眼于那些具有明顯文化特征和歷史底蘊的地方資源,如傳統手工藝、歷史建筑、民俗活動等。這些資源不僅可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接觸到更多文化元素,提升審美素養,還有助于學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形成全球視野。第二,基于繼承性原則的地方資源利用中,教學設計應尊重地方資源的原生性和純粹性。在利用地方資源進行美術教學時,教師應盡可能保持這些資源的原貌和特點,避免過度解讀或扭曲,從而保證地方文化資源的真實性和連續性。這樣,學生就可通過美術學習接觸到真實、全面的地方文化。可見,繼承性原則強調的是對地方資源的尊重、傳承,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獲得更豐富、更深層次的文化體驗,還有助于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3.易取性原則
易取性原則的核心思想是確保學生可輕松獲得所需的信息、材料和資源,以便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第一,基于易取性原則的地方資源利用有助于營造包容性的教育環境,消除學生的學習障礙,使學生平等、輕松地參與課堂活動。這樣,學生就能突破材料或信息的限制,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潛力。第二,遵循易取性原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不需要將過多時間和精力放在資源搜集上,可以集中精力進行藝術創作,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第三,遵循易取性原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學生學會如何尋找和獲取所需的資源時,就意味著其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技能,能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自主解決問題。
1.地方資源的表現形式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通過融入地方資源可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作靈感。地方資源有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包含繪畫、手工藝品、建筑、民間藝術等內容,其都可成為美術教學的寶貴資源。第一,繪畫是地方資源中最常見也最有代表性的表現形式。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當地的傳統繪畫風格,如水墨山水畫、民間花鳥畫等。學生通過學習傳統繪畫題材和技法,能夠了解傳統繪畫的歷史和審美特點,并在實踐中感受到傳統繪畫藝術的獨特魅力[4]。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用中國畫技法表現本地的自然山水景觀,即讓學生將傳統繪畫技法與現實場景相結合,創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術作品。第二,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是美術教學的重要資源之一。學校可邀請手工藝品的傳承人來校進行示范教學,讓學生動手制作傳統手工藝品,如剪紙、泥塑、陶藝、木雕、織錦等。在制作過程中,學生會感受到傳統手工藝品的獨特魅力和歷史積淀,體驗到傳統工藝的精湛之處,從而對本地文化形成認同感、自豪感,并主動傳承、弘揚本地手工藝品的制作工藝。第三,本地具有歷史底蘊的建筑也是美術教學中的重要資源。學生可通過繪畫、攝影等方式記錄本地具有特色的建筑,如傳統民居、寺廟、城樓等。在繪畫創作中,學生可運用透視、構圖等技法,將建筑與環境相融合,以此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美術作品。
2.地方資源與學科知識的融合方式
地方資源與學科知識的融合是高中美術教學的新方向。通過將地方資源與美術學科知識緊密結合,學生可更深入了解本地文化,體驗到美術學科的實踐性與現實意義,同時豐富自身的美術知識積累,提升自身的創新意識、創作能力,對本地文化形成認同感,并樹立文化自信。這樣,美術教學活動就更具有現實意義與地域特色、時代氣息。第一,地方資源與美術學科教學的融合可通過教學內容的設置與教學方法的選擇來實現。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本地傳統繪畫技法和題材,如水墨山水畫、本地民俗圖案等,或讓學生在創作中融入本地的自然風光、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風格[5]。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可采用實地考察、社區合作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本地文化的魅力,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創作中。第二,地方資源與學科知識的融合可通過學生的美術作品來實現。學生可在創作中融入本地文化元素,如當地傳統節日元素,或表現本地特有的自然景觀,使作品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創意表達能力。第三,地方資源與學科知識的融合可在學生的美術研究與論文撰寫中體現。學生可選擇與本地文化相關的主題進行研究,深入探討本地傳統藝術的歷史淵源、演變過程等,從而對本地文化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同時提升自身的學術研究水平和文獻閱讀能力。
1.調查與認知地方資源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深入調查本地的文化、歷史、人文景觀和藝術資源,有助于教師和學生全面了解所處地域的獨特特點和資源潛力,從而為教學設計提供寶貴依據,同時強化學生對本地文化的認知[6]。第一,地方資源的調查可通過實地考察、社區走訪和資料搜集等方式展開。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走訪當地的歷史古跡、民間工藝作坊,體驗傳統藝術品的制作方式,了解地方文化的淵源和傳承。學生也可在這個過程中收集本地歷史文獻、影像資料,探究當地歷史與文化的發展脈絡,為后續的美術創作提供歷史文化支撐。第二,通過對地方資源的調查,學生可發現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表現形式。例如,在對傳統民居建筑的調查中,學生會發現獨特的建筑風格、彩繪壁畫和雕刻工藝,這些元素都可成為美術創作的題材和靈感來源。另外,本地的風土人情、民俗習慣等文化現象也是美術創作的素材,學生通過對這些特色文化的調查,可拓展自己的創作視野,使作品更加貼近生活,并富有個性。
例如,某校所在地具有豐厚的歷史底蘊,尤其以繪畫聞名,通過對地方資源的調查,學生了解到城市有許多保存完好的傳統繪畫作品,其中包含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畫和人物畫。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實地參觀藝術館和畫廊,近距離欣賞名家之作。通過細致觀察,學生可領略到這些繪畫作品所表達的歷史底蘊和人文情感,感受到傳統繪畫技法的獨特之處。在調查過程中,學生還發現城市中有許多傳統手工作坊,如染色坊、木雕坊和陶藝坊。美術教師也可根據教學需要,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學習這些傳統手工藝的基本技法和創作過程。在接下來的美術創作中,學生可嘗試將傳統手工技藝與現代藝術相結合,創作出獨具個性的作品,展示出對地方文化的認知與情感表達。
2.整合地方資源與課程內容
整合地方資源與課程內容是高中美術教學的關鍵一環,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教學內容更具地域特色和時代氣息。第一,在整合地方資源與課程內容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歷史、自然景觀、民間藝術等方面的元素,并將其有機融入教學設計中,如在教學單元中增設地方文化專題,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本地文化的歷史和傳承,學習具有地方特色的繪畫風格、傳統工藝等,并落實到美術創作中。另外,教師還可將地方的自然風光融入繪畫教學中,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之處[7]。通過這樣的整合方式,學生可在學習美術知識的同時,提升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并與本土文化形成情感共鳴。第二,整合地方資源與課程內容需要教師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技術、實地考察和社區合作等方式,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感知本地資源的價值與魅力。例如,在進行繪畫教學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前往當地的歷史古跡或文化街區,讓學生進行實地寫生創作,或組織學生參加地方性的美術展覽或社區藝術活動,幫助學生積累創作經驗,激發創作靈感,或舉辦學生作品展覽。在進行工藝制作時,教師可邀請當地手工藝術的非遺傳承人來校進行示范教學。這種實踐體驗方式可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地方資源的獨特魅力,激發出濃厚的創作熱情、積極的創作動力,樹立學習信心,意識到自身作為美術創作者對地方文化傳承、弘揚的責任與使命。
3.培養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知與情感
培養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知與情感是整合地方資源與高中美術教學內容的重要目標。深入接觸本地區的文化、歷史和傳統藝術,可使學生深入了解本地文化,并形成認同感、自豪感。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采取多樣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親身感受本地文化的獨特魅力,培養他們對地方文化的情感,如引導學生走進本地社區、博物館或藝術館,觀賞和研究具有本地特色的藝術作品。在觀察和欣賞過程中,學生可感受到本地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表現形式,進而對地方文化形成情感認同。例如,學生欣賞當地傳統手工藝品的精湛技藝和獨特風格后,會對這些傳統技藝產生敬意,進而愿意學習與傳承這些技藝。教師還可通過課堂講解和教學討論,向學生介紹本地的歷史文化,以此激發學生對本地文化的學習興趣,使其更深入了解本地文化的演變與傳承[8]。另外,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參與地方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創作有關本地文化的作品,從而將本土文化傳播到更廣的范圍。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與繪制有關本地傳統節日和民俗的海報、制作具有本地傳統的手工藝品、參與地方社區藝術展等,讓學生深入了解本地文化的價值與意義,并主動傳承、弘揚本地文化。
綜上所述,地方資源開發與教學設計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合理利用地方資源,可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另外,地方資源的融入可使學生形成對美的獨特理解,并意識到自身承擔的傳承、弘揚本地文化的責任。因此,學校和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地方資源在美術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此推動高中美術教學創新發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參考文獻:
[1]李詩虹.高中美術教學融合地方美術資源有效路徑探析[J].高考, 2023,(02):153-155.
[2]劉堃.地方文化資源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1,(13):158-159.
[3]王燕.高中美術教學中的地方資源開發與教學設計[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3.
[4]劉妍娜.利用本地資源豐富高中美術鑒賞課的探索與實踐[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0.
[5]彭一茗.以提升高中生美術表現素養的動畫課程開發與實踐探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9.
[6]孫詩涵.地方文化微課在鄉鎮高中美術課程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1,(12):122-123.
[7]田靜.高中美術教學中的地方資源開發與教學設計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18,(10):102.
[8]柴青.關于高中美術教學中的地方資源開發與教學設計的研究[J].吉林教育,2016,(02):34.
Exploration of Local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Design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Art Teaching
Hu Kaifu
(Minqin County No.1 Middle School,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Senior middle school art teaching are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aesthetic taste and improve their artistic literacy. Integrating local resources into art teaching can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inherit local culture, stimulat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and creative inspiration, and cultivate their aesthetic taste and cultural literacy. In teaching practice, teachers can guide students to investigate and recognize local resources, integrate local resources with course content, cultivate students cognition and emotions towards local culture, and a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rt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mastering the expression forms of local resourc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resources and subject knowledge.
Key words: seniormiddleschoolart;localresources;flexibility; inheritance; accessibility;f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