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啟
最近這段時間,全國不少家庭都在上演一年一度的“大片”:寒假補作業。不少家長雖對孩子臨到開學還沒有完成作業頭疼,但對督促孩子補寒假作業,也能找到一些“成就感”。據媒體報道,浙江杭州的王女士在開學前好好理了理小學六年級兒子的作業。她說:“娃不靠譜,很費媽。老媽不在一上午四個小時只磨嘰出二十字,老媽來鎮場,作文一小時搞定一篇。”
(2 月22 日《北京青年報》)
當然,在有學生和家長瘋狂補作業時,也有人直接放棄不趕作業了。有地方發文通知,各中小學不得以寒假作業是否完成作為新學期注冊依據。有學生以此為理由,選擇了不做也不交寒假作業。這些學生家長關注的問題是,“寒假作業一定要完成嗎?”“不完成有什么影響?”
其實,到了假期快結束,學生補做寒假作業,或者由家長幫孩子完成作業,對學生來說并無多大意義。在“雙減”背景下,學校給學生布置作業,以及家長對待孩子的作業,都應該基于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與自主規劃能力。
教育部門提出“不得以寒假作業是否完成作為新學期注冊依據”或者“開學時沒有完成作業的學生可延緩交作業”,這主要是為了避免新學期開學時,學校老師對沒有完成作業的學生進行處罰,加重學生的學業壓力與心理問題。但學生以此為由不完成作業,并不值得鼓勵和提倡。
孩子的寒暑假作業引起社會輿論關注,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部分學校老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過多,還有的以創新作業為名給學生布置手工作業、實踐作業,但這些作業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二是寒暑假本是給學生放假,讓學生接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而部分學校布置給學生的主要還是紙質作業,這與“雙減”精神不符。
學生在開學時還沒有完成作業,要看這是學校老師的作業布置問題,還是學生自身的問題。如果同一學校不少學生和家長都反映作業量大,學生無法自主完成,那需要學校反思作業布置問題,要對布置作業的合理性進行科學論證。而如果是學生在假期都沉迷網絡、游戲,導致作業沒有及時完成,則屬于家長監護不力。這需要家長引起重視,在把假期交給孩子的同時,要引導孩子做好適合自己的假期學習生活規劃。
把孩子整個假期生活都禁錮在完成作業、上校外培訓班中,同樣是不對的。“雙減”的目的,就是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與培訓負擔,把更多假期時間交給學生。而要讓學生過一個有意義的假期生活,需要家長重視孩子的假期生活規劃指導,從以前由學校、家長把孩子的假期學習、生活完全安排好,轉向引導孩子自主安排假期學習、生活。
如此,孩子過寒暑假,才不會再被作業問題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