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沐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基于此,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契合語文課程特質的重要教學方式。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不僅在于知識能力的提升,還在于知識的實踐應用。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更高了。開展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達成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預期目標。
為突出語文學科的實踐性特點,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實現所學知識的吸收內化與觸類旁通。統編教材是無數專家和學者為小學生量身打造的,教師需密切圍繞教材開展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突出活動的學科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掌握語文學習的規律,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比如,《四季》作為一首富有童趣的兒歌,主要通過對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葉、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這幾種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現四季的特征。文章采取了擬人的手法與排比的形式,利用親切、生動的語言,喚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教師圍繞教材的插圖,激發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模仿詩歌,開展語言表達訓練。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選擇一幅自己喜歡的圖畫,充當“小小詩人”的角色,開展誦讀比賽,深入感知詩歌中的四季之美,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教師可以設定“你心中的四季”的主題,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教學內容,通過自己的理解,以繪畫、唱歌、講故事等形式描述自己心中的四季,真正理解四季的具體含義。此外,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收集身邊關于四季的物品,可以是視頻或圖片等,再配上合適的解說文字,在課堂上進行展示,給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教師以教材為依托,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可以加深學生對實踐活動內容與主題思想的理解,切實發揮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育人價值。
在語文教學中,小學生存在學習興趣不足等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和教學用具、周圍環境等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合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構建開放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解決學生學習上的問題。
比如,《牛郎織女》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獨立閱讀課文,能講這個故事;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牛郎織女寄予的深厚同情與對封建家族統治的揭露、鞭撻。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以視頻或圖片等載體,呈現教學內容的拓展資料,讓學生了解“牛郎織女”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也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讓學生了解“牛郎織女”源于古人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后演變為七夕節。教師講解完這些知識后,指導學生配樂或配圖片開展講述故事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講述故事,然后再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設計課本劇,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呈現故事內容,主動傳承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師通過使用豐富的教學資源,不僅可以增強綜合實踐活動的趣味性,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實際上,上述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說還有很多,教材上介紹的內容相對片面,學生只是了解了牛郎織女的某一個版本。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收集網絡素材,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識。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后,持有不同觀點的小組可以開展辯論活動。如有的學生認為牛郎織女并不是自由戀愛和一見鐘情,事情的發端是老牛給牛郎出了一條偷走織女衣服的詭計,結果織女沒辦法才嫁給了牛郎,這樣的行為在當今是不被提倡的。有的學生認為織女對牛郎愛的程度值得深究。有的學生認為聚焦點應當放在愛情本身上,迎合古往今來大眾對愛情美好的向往心理,認為愛情是不顧一切的,只要努力就會到達彼岸。有的學生認為與其譴責王母娘娘,不如將牛郎織女的故事看作一個浪漫的重逢,當無力改變世界的時候,應該去享受一年只有一天的團聚。還有的學生引入了經典語句證明自己的觀點,也讓辯論現場的氛圍更加活躍。
隨著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語文教學中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這就需要教師積極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和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比如,《陀螺》是兒童文學作家高洪波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以陀螺為線索,主要敘述了一只其貌不揚的陀螺戰勝大陀螺的故事,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描繪了成長中的快樂,表達了對陀螺的喜愛之情。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通過品讀抒情、議論的語句解讀文章的主旨;從情感、含義、修辭等方面賞析文章的語言;使學生認識到玩具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并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獲得獨到的感受。為了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等綜合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從游戲的角度,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的實踐活動;布置調查周圍人最喜歡的民間游戲的作業,讓學生整理周圍人印象深刻的游戲,說出該游戲讓人印象深刻的理由。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對作者在文中的抒發情感的語句有了更深的理解。
總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給了學生展示的機會,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