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裕 周曉蕾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通過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單元更是要求教師創造性地選用相關材料,通過任務情境設計、跨學科整合,最終組織成果展示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師生在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共享資源,共同創造,共同進步。
在實際教學當中,師生往往會遭遇一些困擾。教師只重視成果匯報環節,認為綜合性學習就是讓學生讀讀書上的資料,搜集一些相關的材料,然后上臺表演一下就完成教學任務了;忽視了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困難,輕視了過程中的方法指導,忽略了合作探究品質的培育。學生認為這個綜合性學習不會考,主觀上不重視,缺乏學習興趣;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過分依賴小組成員,認為沒“我”什么事,團隊合作意識不強。
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開題指導課、材料處理課、成果展示課進行講解,解決以上問題。本文以統編版五年級下冊《遨游漢字王國》之“漢字真有趣”板塊為例,對任務情境下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活動進行探索。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現實生活中的相關教學資源,創設符合生活實際和經驗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遨游漢字王國》的開題指導課上,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情境化導入活動。
活動一:“漢字猜猜猜”小游戲。教師出示一些標志、校徽、會徽以及文字簡筆畫等體現漢字形體美、內涵美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這是什么字,調動學生的漢字學習興趣。比如,中國探月標志、北京大學校徽、北京奧運會標志。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學習熱情高漲。
活動二:“解鎖資料袋”。自主學習任務單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小資料:有關于“同音字”辨別的,有關于同字不同音、異音不同義的,有關于形聲字形旁意義歸類的,還有關于回文聯的。
教師請學生說說自己對漢字的了解,適時推出活動三,讓學生順著剛才創設的情境延伸開去,談談自己對漢字的理解。
語文學習圍繞一個內容(如“漢字真有趣”)可以生發許多不同的關注點和“小專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點進行個性化選擇。教師在引導學生匯報課前預習成果的環節進行了這樣的設計。
任務一:梳理、明晰,找方向。學生梳理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對整個單元的任務群產生整體感知;明晰要達成的學習目標,例如,制定研究活動計劃、開展猜字謎活動、辦一次趣味漢字交流會、圍繞“漢字歷史、書法、生活中用字不規范情況”等主題進行研究、撰寫研究報告等,學生對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有了系統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適時帶領學生回顧以往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既得經驗,使之產生已有知識與未達目標之間的梯度勾連。
任務二:選擇、表達,抱成團。隨后,教師提出話題“你對漢字的哪一方面最感興趣”引導學生自主交流。漢字特有的文化現象有很多,學生圍繞字謎、對聯、歇后語、起源與演化、形聲字等紛紛表達自己感興趣的點。這一任務設計再次調動了學生對漢字的學習興趣,也使教師洞察了學生的知識基礎和預習情況。教師趁熱打鐵,確立幾個熱門話題,組織學生現場換座位,按共同的研究興趣成立新的學習小組。課堂一下子活了起來,學生的興趣再一次被激發,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驅動型任務設計,就是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和內容,設計操作性強、綜合性強的總任務,再把這個任務細化分解,設計一定的子目標,讓學生明確學習方向,知道該做什么,遇到困難應該怎么去解決,在完成各項任務的過程中掌握所學內容,提升自身素養。
制定“漢字真有趣”研究活動計劃是開題指導課的重點。在學習單上,教師給出了一份計劃應有的基本格式,包括“活動時間”“組長及成員”“研究內容及分工”“成果展示形式及分工”等。
其中,“根據研究主題確立具體的研究內容”和“根據具體內容之特點設計與之相契合的成果展示形式”是學生無從下手的難題,需要教師點撥。為此,教師設計了“兩步走”的驅動型任務情境幫助學生破解難題。
第一步,自診、會診,拓思路。小組討論開始兩三分鐘后,學生就遇到了“攔路虎”,他們無從下手,勉強寫出的一條計劃也只是對“主題”的重復。教師及時叫停了活動,出示其中一個小組的計劃書。
師:我在巡視中發現“字謎研究小組”的同學遇到了困難,大家想一想圍繞字謎,我們可以研究些什么呢?相信課本上的字謎都難不倒同學們,你能猜一猜我手上的這個圖畫謎嗎?
生:是個“斗”字。
師:正確,你是怎么猜出來的?
生:圖片上時針和分針都指向十二點,“十二點”分成“十”和“二點”加起來就是個“斗”字。
師:原來你是用“加一加”的方法猜出來的。那么,我們可以圍繞字謎的什么來研究?
生:猜字謎的方法!
師:字謎不僅有圖畫謎,還有故事謎、對聯謎呢!所以,我們還可以研究字謎的什么?
生:字謎的種類!
教師又請全班學生想一想,還可以從哪些角度思考,哪些思考更有價值?
生:我們還可以自己編寫字謎,可以試著研究怎樣編寫一則字謎,也就是編字謎的方法。
生:我們“漢字歷史研究小組”想要研究漢字的起源,我想字謎也應該有它的起源,我們可以研究字謎的起源……
師:相信其他研究小組的同學也能打開思維,確定豐富多樣的研究內容。
這樣的有效討論引領學生經歷了一個思維進階、思路打開的過程。如此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生對本組具體研究內容的確立也就有了不同的想法。
第二步,自薦、他薦,人盡才。在落實“成果展示”的環節,教師在巡視中又發現了問題,那就是成果展示的形式比較單一,和所確定的內容不匹配。教師再次用了上面的方法,引導學生領會“用最恰當的形式去表現相對應的內容”,比如研究“成語”“對聯”主題的,比較適合采用故事會、課本劇等形式;研究“漢字變遷歷史”的,比較適合專題講座、思維導圖演示等形式。此外,教師還要提醒組長在分工時力求達成“人人有事干”“人人盡其才”的效果。
上述任務情境的設計、實施是對學生團隊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培養。實踐表明,學生能在15分鐘內合作完成一份較為完整的研究計劃。教師應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增強學生的信心和動力。
為了給后續的“材料整理課”打好基礎,教師還要帶領學生回顧以往搜集資料的方法,圍繞“漢字故事”這個主題,設計以下任務情境。
A.來到學校圖書館,如何快速找到關于漢字故事的書籍?分享你的小竅門。
B.如何上網搜集關于漢字故事的資料?如何判斷資料的可用性?
C.身邊的哪些人可能會儲備關于漢字故事的信息?我們向他請教時要注意什么?說說你的心得。
教師在任務情境中對學生不斷地進行追問,促進學生不斷將思維引向新的探索場域,形成系統化、結構化的思維體系。在這樣的任務情境中,學生能夠喚起自己的生活經驗,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跨學科學習的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都伴隨著綜合性學習任務情境的架構而獲得提升。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中進行任務情境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能有效且深入地引領學生進入輕松有序的學習狀態,體驗挑戰與快樂并存的學習過程,達成扎實圓滿的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