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瑪草
新課標強調,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任務。為了貫徹這一理念,教師需要將語文核心素養借助單元要素,按照學期、單元進行部署,循序漸進,縱深推進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筆者結合教學實際,淺析借助“三品”閱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的策略。
與傳統教材相比,統編教材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原有人文主題的基礎上,借助單元要素有序地進行編排。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在統編教材中得到充分體現。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單元要素,認真研讀單元要素,結合學生實際,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通過相應的任務群,借助相應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品析、鑒賞,在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同時,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
1.結合單元要素,在讀中品析字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本閱讀,前提是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情感。中低年級的學生,首要的是圍繞單元要素品析字詞,從中把握言語表達技巧,提升語文素養。
比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荷花》一課,單元要素為“體會優美生動的語句”,教師可以圍繞這一單元要素,引導學生對“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一句中的“冒”進行重點品析,思考這一句優美在何處。對于學生來說,這個問題有一定難度。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換詞”的策略進行品析。比如,將“冒”換成“鉆”“露”等詞語,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品析,在反復咀嚼中讓學生感受到“冒”字用得好的原因——讓讀者體驗到了荷花那種急切的心理。
2.結合單元要素,在讀中斟酌語句。句子是文章的基礎。學生閱讀文本,要做到字斟句酌,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容,復述文本講述的故事,提高學習效果。
比如,二年級下冊《蜘蛛開店》一課,單元要素是“初步復述課文內容”。復述方式有很多,比如圍繞示意圖進行復述,或者圍繞關鍵語句進行復述。《蜘蛛開店》的課后習題要求學生圍繞示意圖進行復述。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該課情節反復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對文本內容進行重組,幫助他們復述文本。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用“誰要干什么,誰怎么做,顧客是誰,結果怎么樣”指導學生進行復述。如有可能,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結合想象創編故事,然后再與文本內容進行比較。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體會文本句子的生動形象,而且還能有效落實單元要素。
統編教材中的文本也許不是最優美的,卻是最適合學生閱讀的。學生閱讀文本,品析語言文字,可以在語用訓練中培養語感。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立足學生的學情,認真研讀文本,從中挖掘語言綜合訓練點,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構建語言綜合運用平臺,為培養學生的語感創造條件。
1.仿寫表現手法,進行練筆遷移。對于學生來說,表現手法的運用直接體現了他們的語言表達水平。表現手法很多,比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還有間接描寫、直接描寫,等等。在具體教學中,教師不要立足于表現手法解讀,而是結合具體的句子,引導學生對句子中的表現手法進行隨文練筆,在語言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比如,三年級下冊《燕子》一課,是一篇描寫小動物的散文,文中有很多描寫燕子外形美、靜態美、動態美的句子。作者借這些句子贊美燕子,贊美春天。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積極搭建語言實踐平臺,結合具體句子或相應段落,指導學生進行隨文練筆活動,在語用實踐中培養語感。學生可以參照燕子的外形描寫,寫一寫身邊的小動物,在練筆中掌握寫作技巧。
2.仿寫修辭描寫,進行練筆遷移。小學生的習作語言大多較為蒼白無力,究其原因還在于他們不會運用修辭手法。修辭手法很多,但是小學生常用的往往只有幾種,比如比喻、擬人、排比,等等。教材的課文中有很多這類修辭手法,教師要盡可能給學生搭建語言環境,引導學生圍繞修辭手法進行隨文練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培養他們的語感。
比如,三年級下冊《海底世界》一課的第二小節,運用了比喻、排比、設問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寫了海底各種動物的聲音。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多元朗讀中,圍繞相應的修辭手法,適時進行隨文練筆,讓學生在練筆中培養語感。有的學生將思維的角度由海底轉移到樹上,描寫清晨樹上各種鳥的叫聲,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不僅要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積累和語文技能訓練,還要注重語文情感和價值觀熏陶。對于學生來說,語言文字是抽象的、冰冷的,但是學生的情感是豐富的、細膩的。教師怎樣把學生的情感與教材中的文字有機統一起來呢?最好的方式,就是搭建平臺,引導學生進行品讀,通過隨文練筆的方式進行遷移,讓學生在文本的豐富情感中得到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1.借助隨文練筆,豐富審美情感。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審美與創新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審美能力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了核心素養的高度。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善于搭建平臺,引導學生圍繞文本中的優美語句進行品讀鑒賞,開展隨文練筆活動,鍛煉語用能力。
比如,三年級上冊《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樹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然而,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不僅寫出葉子的特點,而且還寫出葉子的美感。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品讀,圍繞重點詞語“熨帖”進行賞析,感受作者用詞的精準;開展隨文練筆活動,寫一寫自己熟悉的樹葉。這種方式,有效地訓練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2.借助朗讀品析,豐富語言情感。教材所選的文章篇幅短,文字較少,語言較為簡單,但其中涉及的情感卻很豐富。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挖掘文本語言蘊含的情感,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進行朗讀,在準確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把握其中的情感。
比如,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文本結構較為簡單,按照一年四季的順序描寫了小興安嶺各個季節的美。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著重分析其中的一兩個季節,指導他們邊讀邊畫,進行誦讀積累;接著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閱讀遷移,引導他們完成其他季節的學習。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掌握語言表達技巧,領悟語言文字的美,深刻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最為關鍵的是教師給學生搭建平臺,構建任務群,借助各類語言實踐活動,幫助他們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借助教材中的文本,引導學生通過一定的語用訓練,在助推課堂學習目標落到實處的同時,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