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靜
王榮生教授認為,閱讀是一種文體思維。不同的文體對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多樣文體,有散文、小說、詩歌,等等。與之相對應的是編者在編撰過程中,借助單元要素,將所需要培養的思維方式巧妙地編入其中。在散文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準確把握單元要素,針對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研討、反思交流等方式對文本進行深入品讀,繼而實現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不同的文體對應著不同的教學策略。散文分為敘事散文、抒情散文以及散文詩,等等。雖然它們都屬于散文,但是它們有著細微的差別,而這種差別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要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
比如,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的散文課文,教師可以進行分類梳理。如《燕子》《火燒云》都屬于抒情散文,而《肥皂泡》屬于敘事散文。再次進行細分梳理,《燕子》屬于借物抒情,而《火燒云》屬于寫景抒情。散文類型不同,特點也不一樣,教師要設計的學習目標、教學重點,乃至學習內容與策略,都要有所區別。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始終緊扣作者的情感變化,圍繞文本重點字詞借助想象、隨文練筆等策略進行品析,感悟文本中的情感,體驗作者表達的思想主題。比如,學習《肥皂泡》一課,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圍繞“肥皂”這一核心,通過“做肥皂液”“吹肥皂泡”“想象泡泡飛”等事情,品析文本中的細節描寫,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感悟童年的樂趣。
在教學中,教師明晰教學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采取針對性的策略,幫助學生與文本、作者進行對話更為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品讀文本,從中找到看似零散卻很清晰的情感主線,通過“三抓”——抓語句、抓細節、抓留白,感悟情感主線串聯的優美句子,在更深層次與作者實現情感共鳴。
1.抓語句,借助想象與文本對話
相對而言,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中的語句非常優美。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散文,首要的是引導他們誦讀文本,從中感知文本描述的景色,品析語言表達技巧。如有必要,教師可以借助示范誦讀、配樂誦讀等方式,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與聯想,將文本中的抽象文字,轉化為具體形象的畫面,在感知文本中描寫的美景、品析優美語言的同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學《走月亮》一課,學生通過研讀就會發現文本中有很多優美語句,比如“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這一句,描繪了山間溪水流淌、漫過野花、流過草地、浸過田野的寧靜畫面。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由誦讀這句話,品析句子的意思;接著借助輕柔音樂,聆聽教師范讀,進行比較、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問題進行點撥:“想象一下,這條小溪是什么樣的?它在流淌時會發出什么聲音?”“在月光下,它又是什么樣子的?”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從中讀出了意境,而且還能讀出畫面。
又如“秋蟲唱著,夜鳥拍打著翅膀,魚兒躍出水面,潑剌聲里銀光一閃……”這一句,描繪的景物有很多,有秋蟲、夜鳥、魚兒,等等。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說說自己對這些小動物的印象,繼而引導他們邊讀邊想象它們在運動時的樣子。如有必要,教師可以借助問題支架進行引導:“說說秋蟲會唱什么內容?”“想象夜鳥在交流什么?”“魚兒跳出水面又是什么情景?”學生通過想象,一邊勾勒畫面,一邊從中體驗情感,繼而感悟文本中描述的豐收的快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圍繞重點語句,從淺入深,一邊想象一邊體悟情感,較好地實現了與作者對話,豐富了他們的情感體驗。
2.抓細節,借助推敲與作者對話
情感都隱藏在細節之中。教師指導學生研讀散文,就會發現不少細節描寫都極有感染力。一些重點語句,比如動作、心理、神情,等等,往往一個動作、一個細微的眼神,都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細節,引導學生進行字詞推敲、對照分析,這樣在幫助學生打通文本情感脈絡的同時,也能引導他們在更深層次與文本作者進行多元對話,理解文本的內容,把握文本的情感。
比如,《觀潮》是一篇寫景散文,其中“浪潮越來越近……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這一句,對錢塘江大潮的細節描寫很到位,不僅寫出了浪潮的形態,還寫出了聲音。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緊扣“戰馬”這一細節描寫,設計問題“這句話中可以將‘戰字去掉嗎?或者改成‘野馬‘良馬嗎?”如有必要,教師也可以播放古代的戰爭畫面,引導學生在更深層次感知“戰馬”的內涵。此時,學生再回到文本,再次拓展想象“成千上萬的馬排成一條直線、一齊向你沖過來,又有什么體驗”,幫助學生與作者對話,感知“浪潮”給人帶來的“山崩地裂”般的感覺。
散文側重抒發情感。教師講解散文的字詞語句固然重要,但是引導學生與作者對話,繼而從中體驗文本的情感才是根本。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緊扣細節,圍繞細節,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對話、想象分析等方式,透過字里行間感知文本的情感,把握文本的脈絡。
3.抓留白,借助拓展與表達對話
東方文化講究含蓄,體現在散文之中,就是含而不露。作者在散文中很少直接抒發情感,而是借助具體的景物來實現抒發情感的目的。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研讀文本,深挖留白,并且通過隨文練筆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填補、拓展,“補全”文本。
具體而言,文本留白有很多,可以是標點符號,也可以是省略的地方。比如,《走月亮》一課中有這樣的描寫——“月盤是那樣明亮,月光是那樣柔和,照亮了高高的點蒼山,照亮了村頭的大青樹,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間的大道和小路……”教師可以設置問題“除了點蒼山、大青樹、大道與小路,月亮還照亮了什么地方”,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對省略的部分進行補白訓練。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散文,篇幅相對較短,特征卻非常明顯。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始終緊扣散文的特征,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在更深層次與文本、作者進行多元對話,感知散文的特點,品析作者抒發的情感,學習作者的表達技巧。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讀懂散文,為語文核心素養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