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
摘要:面對日益繁重的高中學習生活,高中生容易出現考試焦慮的情緒,如果不及時疏導,很可能引起嚴重的后果。如何正確看待及處理好這方面的問題,聯合各方面力量,幫助學生正視即將到來的高考,是班主任需要面臨的重要課題。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運用心理學知識,采用認知矯正法,旨在有效地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為學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打好基礎。
關鍵詞:高中生;考試焦慮;自評量表;認知矯正法
調查發現,近15年來中國初、高中生的考試焦慮發生率顯著高于大學生[1]。考試是學生每個人生階段都要面對的,不同心理素質與性格特點的學生面對考試的態度也大不一樣。高中時期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心理問題的高發期[2]。從教多年,每屆都會遇到有嚴重考試焦慮的學生,小強就是其中之一。他平時學習成績不錯,處于班級中上游,但從高一下學期開始,考試的時候他總是過度緊張焦慮,并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手抖等軀體化反應。在心理教師的建議下,他的父母帶他去醫院做了檢查,并進行了服藥。有一段時間狀態比較好,但升入高二后,由于學習任務繁重,考試頻繁,又出現了以前的癥狀。小強的媽媽找到我,說小強雖然服藥后情況會有所緩解,但容易犯困,影響聽課狀態。所以想讓教師幫著想想辦法,看看能不能從心理的角度幫助小強緩解一下焦慮情緒。
小強的問題再一次讓我看到了學生考試焦慮的嚴重性,小強是出現了比較明顯的癥狀,也愿意和我溝通他的問題,但那些不愿意說出問題的學生呢?是不是有更嚴重的情況?帶著這樣的問題,我找到心理教師和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希望能從專業的角度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通過與心理教師溝通與分析,我們決定面向全班學生發放一份考試焦慮情況調查表(見表1),先摸清班級學生考試焦慮情況。
在回收問卷的基礎上,我對所有有效問卷進行了統計分析(見表2),以為后面的輔導策略提供科學的依據。
基于以上認識,通過課間與晚自習休息等時間,我又找了除小強以外的幾名學生,在走廊、操場等能讓學生放松的環境中,和他們進行了比較深入地溝通。通常我會先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如最近是否參加了親戚的聚會?聚會上有沒有發生什么有趣的事?有沒有喜歡吃的美食?最近睡眠時間夠不夠用等問題。小陽說起聚會一臉厭惡:“我才不愿意參加這樣的聚會,他們話里話外全是攀比,說自己的孩子多么優秀,就好像我考不出好成績,都不配做父母的孩子一樣,我寧愿待在家里刷幾套卷子。”小艷是個熱愛美食的女孩,談起好吃的食物就特別高興:“我媽可會做飯了,每次我考得好的時候,我媽就能準備一大桌子菜,還總是讓我多吃點;但我考得不好時,我媽雖然不說,但明顯態度不對,做的食物味道都不一樣。”


通過這樣的對話,我發現一方面父母的高期待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困擾,無形中給學生增添很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很多學生只把眼光放在了目前的考試上,沒有站在一個更高、更遠的層次來看待自己的學業與成長,所以將自己困在一個考試的“圍城中”,走不出來,突破不了,從而轉向攻擊自己。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結合心理教師的建議,將心理疏導與日常班級管理工作結合起來,以達到緩解學生考試焦慮的目的。
考試焦慮產生的一個外部因素就是家長帶來的給予孩子的壓力過大,首先就是要緩解學生家長帶來的這種考試焦慮現象,利用與家長溝通的機會,我經常大力表揚學生的優點,讓家長相信自己的孩子,無論成績如何都會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從而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家庭環境。同時,我和心理教師決定利用班會、自習等時間,采取認知矯正法來緩解學生的考試焦慮情緒。
20世紀60年代初艾里斯在合理情緒療法的基礎上發展了認知矯正法,主要通過自我質辯、假設等方式形成合理認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不合理的思想觀念,以減弱或消除學生的考試焦慮。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第一步:為了讓學生能夠暢所欲言,我與心理教師緊密合作,利用心理輔導課,把班級重新做了布置,并準備了一些糖果和一些紙筆,采用大家圍坐的方式,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希望學生能夠以一種輕松的心態來探討日常讓他們感到緊張焦慮的事情。
第二步:通過影視劇,分析考試焦慮情緒的影響因素。課前,我梳理了一些以高考為背景且受學生歡迎的影視劇,如《最好的我們》《小歡喜》《誰的青春不迷茫》等,并對其中反映考試緊張情緒的片段進行剪輯,做成視頻,在課上播放,并讓學生說說哪些人物讓他們印象深刻?從這些人物身上是否能夠看到自己的影子?哪些因素導致這些人物出現了焦慮等情緒狀態等,讓學生從第三人視角來審視考試焦慮問題。
第三步:通過自我觀察的方式,審視自己擔憂的事情。觀看完教師提供的視頻后,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認真觀察自己臨考前的生理或情緒的細微變化,同時讓學生進一步梳理自己對考試的各種擔憂,比如“如果考試失敗,我不知該如何處理”等。我要求學生按擔憂程度將各項事情依次寫在紙上,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以一種更現實、更理智且不逃避的態度來正視自我,進一步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
第四步:對擔憂進行合理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擔憂是否有事實根據;二是是否將事情看得過于嚴重,如一次考試不好就認為將來一定考不好,進而形成條件反射;三是是否能夠正視自己的缺點與不足,有沒有夸大的情況。也可以先讓學生假設最壞的結果可能達到什么程度,再讓學生認識到即使真的發生,他也是能夠承受的。
第五步:使用積極的內在對話。消除學生的不合理認知,進一步形成對考試的正確的認知。同時,告訴學生使用積極的內在對話將有效緩解焦慮情緒,給自己充足的時間,提醒自己一步一步去做,并對自己說:“保持平靜,慢慢地深呼吸,沒什么好緊張的。”
考試焦慮情緒的形成是一個過程,緩解這種情緒也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為了能夠更好地讓學生直面內心、放松心情,班級每周都會抽出一定時間,讓學生說說目前自己正面臨什么困境,是否存在一些無法找到解決方法的問題等,說出來后,教師和其他學生一起出主意、想辦法,如有的學生一周以來都被上次考試考砸了的情緒困擾,害怕下次還考不好,教師和同學齊上陣,紛紛說出自己也一直有這樣的心態與經歷,但與好朋友說一說就覺得沒關系,努力就可以,即使達不到自己的目標,也不會有遺憾,更不要過度責備自己。
通過以上的輔導策略,學生的考試焦慮狀況緩解了不少,我也將這種心理輔導貫穿班級管理的全過程,經常和學生探討相關問題,讓學生放下思想的包袱。在這樣的氛圍下,小強等考試焦慮情緒比較嚴重的學生也覺得自己的問題不是無法解決的,是可以通過一步步的調節,最終讓自己能夠正視考試,正視自己的。后來的幾次大考,小強都有發揮得不錯,達到了自己平時的正常水平,也讓我看到作為一名班主任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每一個細節,學生的問題無小事,我在探索良好班級管理策略的路上行走20余年,現在仍然在路上。
參考文獻:
[1] 陳夢源.高中生成長型思維與考試焦慮的關系:自我調節學習的中介作用[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3.
[2] 李方慧.高中生正念與考試焦慮:自尊與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鏈式中介作用及干預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3.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