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斌
摘要:新高考背景下,理想的生涯規劃教育要堅持“目標導向、內容導向和實踐導向”,確立“適應生活、籌劃發展、準備未來”三年分階段序列目標,制定“職業認知、職業體驗和職業選擇”三個階段的校本課程內容,設計“理論學習、主題探究和實踐體驗”三個步驟的教學流程,以“情景體驗式教學和單元主題模塊教學”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掌握職業知識,提升職業選擇和人生規劃的能力。
關鍵詞:新高考背景;生涯規劃;校本課程
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規劃教育是現代普通高中教育發展使然,是對學生自主選擇和個性化需求的回應。實施生涯規劃教學,應有減負意識,積極整合課程內容,設計融理論與實踐為一體、切實可行、能高效提升學生生涯規劃素養的校本教育課程,方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生涯規劃能力和各學科的學習驅動力。
莊浪縣紫荊中學(以下簡稱為紫荊中學)在生涯規劃教育中以“學生需求”為本,制定了生涯規劃教育實施體系(見圖1)。在“提升生涯規劃素養”這一總目標的引領下,設置了“職業認知、職業體驗和職業選擇”三個階段的課程內容;以促進學生“適應生活、籌劃發展、準備未來”為目的,形成了“理論學習、主題探究和實踐體驗”的生涯規劃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情景化、多元化、層次化、系統化的生涯規劃教育[1]。

(一)生涯規劃教育的年段目標探索
學校生涯規劃教育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生涯規劃素養。素養是一種能力,即做事的能力,生涯規劃素養指能夠合理規劃自己學習和未來的能力。學校生涯規劃教育分高一、高二和高三三個年段,每個年段的子目標分別是適應生活、籌劃發展和準備未來。高一階段重點是學習通識類生涯校本課程,幫助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生活,開啟生涯認知的啟蒙;高二階段主要通過參與學校職普融通班開設的專業體驗課,幫助學生在經歷、體驗中調整規劃,籌劃發展;高三階段指導高考志愿填報,教給學生心理調適的方法,幫助學生做好升學準備。高一加強生涯規劃校本課程學習;高二側重走進“模擬基地”,體驗各種職業;高三讓學生明白選擇的重要性,提升生涯決策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在營造學習體驗場景、引導學生探究過程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積極開展模塊化、項目式主題探究學習和實踐體驗活動。
(二)生涯教育的課程內容探索
整合后的校本課程實施分“生涯認知、生涯體驗、生涯選擇”三個主題模塊,第一模塊“生涯認知”課程以“生涯喚醒和內外部自我探索”為主題,適用于高一階段,該階段主要學習生涯理論課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適應高中學習生活。第二模塊“生涯體驗”課程以“外部世界探索”為主題,適用于高二階段,該階段貫穿始終的是主題探究和實踐體驗活動,促使學生完善自我、歷練自我、發展自我、準備未來。第三模塊“生涯選擇”課程以“生涯決策與管理”為主題,適用于高三階段,該階段開展個性化生涯輔導,促使學生放平心態,做好升學和就業準備。這三個模塊之間相互融合、相互貫通、一體推進,共同作用于學生“生涯規劃能力的發展”這一總目標。
(三)生涯教育的教學流程探索
學校實施的生涯規劃教育教學模式分為“課程學習、主題探究、實踐體驗”三個環節。“課程學習”旨在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如認識生涯與生涯規劃內涵,了解個人特質、學習選科和高考填報志愿的方法,學習生涯管理理念等。“主題探究”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就某一主題或當下的熱點話題開展深入的鉆研、探究活動,以加深學生對某一知識或某一項目的系統性認知。比如,就“理想與規劃”主題而言,教師可以拋出“個人理想”子主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實現個人理想的方法和途徑,深刻認識實現理想與當下生活和學習的關系,然后列舉出影響個體生涯規劃的可能性因素,如自我管理、外部環境和自我條件等。經此探究過程,學生方能明白生涯規劃之于理想實現的意義[2]。“實踐體驗”重在讓學生動手操作,比如,設計職業傾向測試內容,學生間相互調查學習風格的差異,親自上網查閱各專業的學習內容和就業前景等。再比如,在學習“性格與職業性格”這一主題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護士照顧病人的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護士和病人的角色,親身去感受不同的職業角色對性格的要求,引導學生發揮優勢性格特征,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學校充分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結合“適應生活、籌劃發展和準備未來”三階段序列目標,將生涯規劃教育中“生涯認知、生涯體驗和生涯選擇”三個主題模塊,融合于學校實施生涯規劃教育的各類載體中,尤其是課堂教學實踐中,開發了生涯理論課程,實行了主題探究學習,開展了生涯體驗活動,形成了各類課程和實踐活動橫向貫通,各年級縱向銜接、相互融合、整體推進的生涯規劃教育體系,不僅積極應對了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特點,還將理論學習、熱點話題探究與實踐體驗活動相結合,有助于學生對自身生涯規劃素養發展的系統性認知。
(一)橫向貫通、縱向銜接的分年段設計
依據學生從高一至高三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學校設計了“理論課程學習、模塊主題探究、實踐體驗活動”三個方面的生涯規劃教育模式,該教育模式在各年級之間橫向貫通、縱向銜接、相互融合,很好地保障了生涯規劃教育三階段目標的達成問題,即確保了“適應生活、籌劃發展和準備未來”三年分階段序列目標的有效實現的問題[3]。
(二)三個流程的課堂教學模式
生涯規劃的三年分階段序列目標,即“生涯認知、生涯體驗、生涯選擇”,被融合于“生涯理論課程、主題探究學習、生涯體驗活動”等三階段學習模式中,實現了寓理論于實踐之中,有助于系統提升學生的生涯規劃能力。另外,三個流程的課堂教學模式,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精神高昂地參與課堂互動,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
(三)整體建構高中三年的生涯規劃教育
課程內容相互關聯,不斷喚醒、糾正和修正著學生以往的認知,通過分階段學習,使學生完成了從“綜合學習、適應生活”到“分科選科、籌劃發展”,再到“志愿咨詢、準備升學或就業”的生涯發展目標和歷程,很好地平衡了學業壓力與生涯學習時間之間的關系,時刻提醒學生當下的努力學習是生涯規劃的一部分,是在為未來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礎。另外,為了幫助學生及時評價和了解每一階段的生涯發展狀況,確保生涯規劃教育三階段目標和三階段學習任務、內容的有效實現,學校還建立了“生涯發展反饋”平臺和“學生生涯發展檔案”,為學生提供團體或個性化生涯規劃指導和職業傾向測評等,學生可以隨時上網進行性格和生涯發展職業傾向測評,了解自己的生涯發展狀況。
以“職業探索”模塊中“走進職業世界,獲取職業信息”子主題的課堂教學實踐為例,詳述該教學模式(見表1)。該教學模式中的步驟一為課程學習,教師進行職業介紹讓學生掌握職業群分類的相關信息,學習職業分類理論,以教師的主導為主。步驟二和步驟三為主題探究和實踐體驗環節,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和體驗職業信息獲取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升能力,發展職業規劃素養。例如,通過調查、查閱資料等方式獲得職業群分類的相關信息,避免了以往教師在講授“職業探索”部分時,將探索實踐留作課后作業,草草帶過,出現近乎“形式”主義的弊端。本教學流程將理論學習和方法探索相結合,實現了“職業探索”這一模塊教學的系統化、規范化和科學化。比如,在了解各種各樣的職業后,讓學生動手寫下自己最想擁有、最想做、最想成為、最想體驗的職業,構畫動人的職業生涯愿景。

該教學模式架構重點體現的是一個課時(45分鐘)的教學活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做中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應用情景體驗式教學方法
該模塊教學采用了情景體驗式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為了達成教與學的目標,教師根據學情和課程內容,創設問題情境,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去主動思考問題情境中蘊含的意義,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收獲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4]。體驗式教學方法能充分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該模塊教學中,教師通過情境創設、小組討論、主題探究、任務引領、職業訪談、資料查閱、走進實訓基地等各種各樣的方式,構建了“一課分兩地”和“教、學、做”為一體的體驗式教學的典型課例,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探究,在“做中學”。
比如,在“主題探究”和“實踐體驗”環節,為了探索醫學類專業類別,教師首先播放了相關視頻,帶領學生了解醫學類專業的相關內容。然后,創設牙科醫生的工作場景,讓學生分別扮演醫生、護士和病人,親身體驗要做好牙醫工作,需要哪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在體驗后深感牙醫工作并不比其它醫學類專業輕松,同樣需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具備責任心和抗壓能力。
(二)采用基于生涯規劃素養培養的單元主題模塊教學設計
素養是一種能力,即個體自我發展、與社會互動的能力。就高中生而言,生涯規劃素養指學生在日常社會生活、職業體驗、學校生活和與人交往中,為適應未來職業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質。單元主題模塊教學是指在教學中實施的單元整體備課、教學的一種理念和意識,即以生涯規劃課程的主題單元為依托,在整合課程內容、活動內容、練習內容以及可鏈接的、豐富的拓展性課程資源的基礎上,進行全盤考慮的單元整體備課和教學。基于生涯規劃素養培養的單元主題模塊教學是指向以“大模塊、大項目、大觀念、大主題和大概念”等當下流行的教學理念統領下的“深度學習”,既有書寫之實(在教案上寫的清清楚楚),又有實踐之名(在教學實踐中得到落實)。
比如,在該教學實踐活動中,基于“職業探索”這一模塊,教師提取了“走進職業世界,獲取職業信息”這一子主題,教師首先講授職業群分類的相關信息以及職業發展趨勢。然后以“高考志愿填報中‘就業思維的束縛及其突破”為主題,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在選專業時應將個人生存與國家、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加深學生對職業世界的認識,糾正學生的錯誤觀點。
(三)采用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
本節課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寓教于樂,為了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師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從學生的思想、生活實際出發,采用疏導、參與和討論的教學方法,運用鮮活的語言、生動典型的事例、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地啟發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比如,在“主題探究”環節,教師引入學生熟知的網紅的言論和段子,讓學生進行討論,激發了學生的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該環節教學,因引入了網紅的言論,學生比以往更加活躍,也似乎更懂生涯規劃,學生自始至終都積極參與在課堂互動之中,這種“專注度”是應該大力提倡、難能可貴的學習品質。
(四)課堂教學延伸至“模擬基地”
為了更好地開展生涯體驗活動,教師可以在課程理論學習環節結束后,帶領學生走進各類“模擬基地”,即生涯體驗基地。學校建立了生涯體驗基地,并且每年招收一批“職普融通班”學生,開展“模擬車間、模擬公司、模擬醫院、模擬社區”等職業技能體驗地,并聯合本縣職業教育中心,盡可能為學生提供生涯體驗的機會。學校帶領普高生走進各種“模擬基地”,進行實踐體驗,教師隨時指導和監督學生的體驗活動,并多角度對生涯實踐體驗效果進行評估,形成評價反饋機制,以幫助學生完善和修訂生涯發展路徑和生涯素養提升目標和內容。
比如,本節課的“實踐體驗”環節教學,就是在“模擬基地”進行的,“一課分兩地”的走班教學,還是首次嘗試,打破了空間界限,收效良好。“模擬基地”是課堂教學的另一個實施場所,拓展了教學空間,為普高生的生涯規劃教育提供了一個實踐體驗場所,打破了傳統生涯規劃說教教育的桎梏,配合評價反饋機制,做到了“學做結合,評改貫通”,確保了生涯規劃教育的質量和實效。“評”指評估生涯實踐體驗效果,“改”指不斷調整、修正和完善生涯規劃。
(五)整合重組課程資源
高中生學業壓力大,生涯規劃教育往往容易成為教師為應付課題研究而探討的話題。因此,教師應有減負意識,依照主題模塊重新整合、提煉教學內容,盡可能用一、兩句話或者通過兩三種活動就能達到教學目標。另外,教師應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融合、鏈接教學資源,拓展教學渠道和教學載體,提升學生對生涯規劃的系統性認知。同時,開展模塊化、項目式學習,為學生實踐體驗,動手實操提供平臺。
比如,對該主題模塊,教師整合了內部探索的各類因素,像興趣、能力、價值觀、學習風格等,讓學生以發展、辯證的眼光看待各因素之間的分歧,形成初步的職業發展傾向。對于外部探索的各類因素,像課程選擇、高考、招生、職業社會發展等,同樣,教師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整合,進一步確定生涯發展目標和方向。再比如,教“生涯選擇”主題模塊時,教師可以回顧高中三年生涯規劃課程內容,反思生涯規劃對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意義;整合興趣愛好、個人特質、家庭期待和社會需要等要素,將其作為一個探究主題或項目,開展主題探究式教學或項目式教學,方能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職業志向和人生理想,做好終身學習、擁抱未來不確定性的心理準備。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校將繼續開展豐富多樣的生涯規劃課堂教學實踐,幫助學生做好未來職業規劃,以清晰的認識和明確的目標來引領高中生學習,助力學生成就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 徐向東.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的生涯規劃教育模式[N]. 中國教育報,2019-03-20(7).
[2]-杜鵑,盧靈.滲透生涯規劃教育的主題研學實踐課程開發探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13).
[3]-易劍英.縱向銜接,橫向溝通,貫通職業教育人才“立交橋”[J].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13(3).
[4]--李妍,張翠翠.體驗式教學在高中生涯規劃課“職業探索”模塊中的實踐應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12).
課題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學生生涯規劃指導研究”(GS[2023] GHB08)
見習編輯/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