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作為中國傳統樂器之一,以其悠揚清麗的音色在古今樂壇廣受歡迎,其獨特的演奏方式注重對音樂情感的表達,要求演奏者具備高超的演奏水平。而循環換氣演奏技巧是竹笛演奏中的一項精髓,不僅為音樂增色添彩,更展示了演奏者深厚的藝術功底。循環換氣演奏技巧是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通過巧妙地控制呼吸,使氣流源源不斷運送到樂器中,達到音樂綿延不斷的音響效果而使用的竹笛演奏手段。這一技巧不僅要求演奏者熟悉竹笛的音域和音色,更需要在演奏過程中靈活運用呼吸技巧,以保持音樂的連貫性和表現力。正因其獨特性和挑戰性,循環換氣演奏技巧常被視為竹笛演奏重難點所在,需要演奏者不斷地進行練習和創新。
一、竹笛循環換氣技巧演奏的原理和要點
(一)演奏原理
竹笛循環換氣演奏技巧的原理在于通過控制呼吸,使演奏者能夠實現連續、流暢的音樂表達,通常包含口腔活動原理和氣息運用原理。具體而言,就是在循環換氣法中,演奏者要通過精準的呼氣產生音符,隨后迅速而平穩地轉換為吸氣,使音符間隔最小,音樂節奏流暢。這個過程能讓演奏者在不間斷的狀態下表達音樂情感,打破了傳統演奏中呼吸間歇的限制,使音樂更加富有層次感和表現力。
(二)演奏要點
在使用循環換氣技巧時,由于竹笛這一邊棱樂器發聲原理的特性,吹出的氣流有一半不進入笛管,這大大增加了使用循環換氣技巧的難度,因此想要把握好該技巧,做到氣流源源不斷進入笛管,就需要氣息與口型密切配合。
1. 呼吸控制的精準性
循環換氣演奏技巧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每個音符時都能夠準確地掌握呼吸的強度和時機。這要求演奏者能對呼吸進行精準控制,以確保每個音符都能在適當的呼吸力度下準確發聲。技巧的演繹要點在于演奏者能夠在不同的音高和音強情況下調整呼吸的力度,使音樂表達更加生動豐富。
2. 呼吸轉換的流暢性
在演奏過程中,氣息迅速而平穩的轉換是循環換氣技巧的關鍵。演奏者要在瞬息之間由呼氣轉變為吸氣,而不影響音樂的連貫性。這種呼吸轉換的流暢性要求演奏者做到氣息轉換敏捷迅速,以確保整個演奏過程的平穩進行。
3. 音符間的呼吸平衡
在使用循環換氣技巧時,每個音符的持續時間和力度都要在呼吸過程中保持平衡。過長的音符可能導致氣息不足,而過短的音符可能使演奏者在呼吸轉換時感到吃力,影響演奏效果。因此,演奏者要精準地掌握每個音符的時長,以確保氣息與音樂的融合,避免出現氣息斷裂或過長的現象。
二、竹笛循環換氣技巧的訓練方法
(一)深呼吸訓練
正確的呼吸方法不僅能夠增加肺活量,還有助于調整演奏者的氣息流暢度。深呼吸訓練的基本原理在于增加肺活量,使演奏者能夠吸入更多的氧氣,為長時間的演奏提供充足的氣息。與淺表呼吸相比,深呼吸能夠使腹部肌肉參與到呼吸過程中,使呼吸更加深沉、穩定。具體練習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是坐姿練習。在練習深呼吸時,演奏者應選擇安靜舒適的地方坐下,雙腳自然平放在地上,挺直腰背,放松肩膀和頸部,通過鼻子緩慢吸氣,使腹部逐漸膨脹,然后通過口部緩慢呼氣,使腹部逐漸收縮。重復這一過程,保持呼吸的均勻。二是仰臥練習。仰臥位練習有助于演奏者更好地感受到腹部的運動。演奏者平躺,將手放在腹部,通過深呼吸感受手的位置在吸氣時隨身體升高,呼氣時下降。這樣的練習可以幫助演奏者建立對腹式呼吸的感覺,并逐漸養成深呼吸的習慣。三是利用計時器練習。在深呼吸練習中,使用計時器是非常有益的。設置一定的時間,如5分鐘,讓演奏者在這段時間內集中精力進行深呼吸。通過持續的訓練,可以逐漸延長深呼吸的時間,提高演奏者的肺活量和呼吸控制能力。
(二)擠氣訓練
擠氣是竹笛循環換氣演奏技巧中重要的訓練方法,側重于演奏者在音符過渡中通過擠壓呼氣,保證音樂流暢過渡。演奏者須不斷練習以掌握擠氣,這既包括擠氣的輕重程度,也包括擠氣的持續時間。練習的難點是如何通過收縮下頜肌、面部頰肌和舌骨肌等將口腔中的氣體擠壓出去,在這個過程中還要保證擠氣有一定壓力,通過一定力度將氣流吐出。練習時,擠氣的轉換要迅速而平滑,具體可以選擇一系列音符進行練習,如初期階段選擇C、D 調曲笛和筒音5 升4 音進行練習,這是竹笛最容易發音的音區,而在后期練習中逐步從中音區向高音區、低音區過渡練習,以便演奏者可以在不同音符間實現擠氣的流暢過渡,確保演奏過程中氣息的連貫性。此外,不同曲目和風格的竹笛作品有各自獨特的擠氣節奏要求,因此,訓練時演奏者還要注重對擠氣節奏的控制,不能一蹴而就,要通過科學訓練,逐步適應各種竹笛音樂情境下的擠氣需求,以此增強對音樂節奏的敏感性。
(三)擠氣聯合吸氣訓練
演奏者在熟練掌握擠氣技巧后,就可以通過加強擠氣聯合吸氣的訓練方法來逐步提高自身的循環換氣技巧。具體而言,演奏者要在擠氣的同時靈活地運用鼻腔進行吸氣,通常在擠氣的最后一瞬間,迅速而輕柔地吸氣,以補充因擠氣而減少的氣流,同時保證竹笛聲音不斷,吸氣之后肺部慢慢打開,讓氣流出,直到完全工作。通過反復的練習,可以逐漸提高演奏者自身擠氣和吸氣的協調性。訓練初期可以先練習較輕柔的擠氣,然后逐步增加擠氣的強度,增強肌肉的力量和靈活性,以便演奏節奏更快的樂句時仍能保持擠氣聯合吸氣的準確性。此外,擠氣聯合吸氣的技巧在不同調式和音域中的應用略有不同,因此練習中要注重選擇不同的調式和音程,演奏者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擠氣聯合吸氣的技巧,以適應各種音樂作品的要求。總之,擠氣聯合吸氣是循環換氣演奏技巧的高級應用,要求演奏者對呼吸系統的控制有著更為精細的認知和靈活的運用。這一訓練方法需要演奏者在長期的堅持和反復練習中逐步提高。通過擠氣聯合吸氣的訓練,演奏者能夠在竹笛演奏中展現更為高超的技術水平和音樂表達能力。
(四)鼓腮和唇部控制訓練
鼓腮和唇部控制是竹笛循環換氣演奏技巧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旨在培養演奏者對口腔和唇部肌肉的靈活控制,以實現呼氣和吸氣的順暢過渡。
首先,演奏者通過練習適度鼓腮,可以使呼氣時氣流穩定而持續,有助于在演奏中保持均勻的呼氣流,避免因呼氣不穩而產生聲音斷裂。通過反復的鼓腮練習,演奏者能夠提高對口腔內氣流的敏感度和控制能力。其次,演奏者還要在吸氣時靈活地調整唇部的力度。竹笛演奏中微調唇部的張合程度,可以使吸氣時的氣流恰到好處。如果唇部收縮不足,可能會導致口腔中儲藏的氣體瞬間流失;收縮過緊,則會導致吹奏音過于尖細。即便口型出現輕微變動,也會導致氣流進入風門角度發生偏差,導致吹奏出的音不夠細膩,有雜音。因此,演奏者在訓練中可以采用將吸管插入水瓶中吹氣泡的方法,持續訓練口腔和唇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敏感性,以確保演奏中呼吸的順暢和精準控制。
(五)分段訓練
分段訓練的基本原理在于將復雜的樂曲分解為小節,有目的地安排呼吸的時間,以便在整個演奏中有充分的氣息支持。這樣的訓練不僅有助于培養演奏者對換氣時機的敏感性,還能夠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樂曲的結構,使音樂表達更為流暢。
首先,演奏者要將整個樂曲細分為多個小節,可以根據樂譜中的小節線、樂句和樂段進行劃分,確保每個小節都有一個明確的結束點,以便更好地控制呼吸。其次,在每個小節內,特別是包含連續音符的部分,演奏者應重點練習如何在不同的音符之間進行呼吸。這要求演奏者在音符之間找到合適的空隙,以便順利呼吸。再次,在樂譜上標記呼吸位置是分段訓練中的一種有效方法。通過在樂譜上用符號或文字標記呼吸的時機,演奏者可以在練習過程中時刻關注這些標記,確保在合適的時機進行呼吸。最后,逐漸增加小節長度。訓練初期可以選擇較短的小節進行練習,逐漸增加小節的長度。這樣可以使演奏者逐步適應在較長的音樂片段中進行合理的呼吸,提高循環換氣的技巧。
(六)消除換氣痕跡訓練
在竹笛演奏中,循環換氣主要考驗的是演奏者的氣息運用,如果呼吸過重或者換氣較為明顯,則會影響演奏的效果。因此,消除換氣痕跡訓練也十分關鍵。具體訓練要點如下。
一是采用顫音循環換氣方法,因為顫音是由兩個音反復交替發出的,因此可以使循環換氣更加流暢,通常不會出現換氣痕跡。二是用手指振音,產生的音波振動和弦樂器揉弦效果相同,能夠起到掩蓋換氣痕跡的作用。三是演奏過程中,兩拍以上長音的最后半拍是換氣的最佳位置,此種方式不僅可以保證竹笛吹奏氣息充足、平穩,還可以避免暴露換氣痕跡。
竹笛循環換氣技巧的科學合理運用可以提升聽眾的聽覺體驗。但演奏者要注意,循環換氣訓練時可能因憋氣出現生理缺氧、肌肉緊張的現象,因此每次訓練時間不宜過長,而應根據自身對循環換氣技巧的掌握程度合理安排練習時長。
三、竹笛循環換氣演奏技巧的應用——以《早晨》《鷓鴣飛》為例
(一)在《早晨》中的應用
《早晨》是一首充滿抒情氛圍的竹笛獨奏曲,它描繪了清晨的美景和寧靜氛圍。這首曲子是趙松庭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竹笛音樂的經典之作,開篇以輕柔的音符為主,演奏者利用循環換氣技巧將氣息逐漸積蓄,使樂曲的情感在悠揚的音調中漸次升騰。《早晨》中有一段持續的長音,運用循環換氣技巧可以使這部分音色更加穩定和持久。演奏者通過控制氣息流量和口風松緊度,使氣息均勻地輸送到笛管,從而演奏出持續而有力的音色。在曲子的某些部分,要運用快速連奏來表現清晨忙碌的景象。循環換氣技巧可以幫助演奏者在快速連奏中保持音色穩定連貫。通過控制嘴唇和手指的動作,演奏者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多個音符的演奏,展現出早晨的繁忙景象。同時,在演奏作品《早晨》的過程中,力度變化非常明顯,要運用循環換氣技巧來完美呈現這些變化,演奏者可以利用循環換氣技巧來調整氣息流量和口風松緊度,從而表現出音樂的強弱變化和情感色彩。除此之外,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要保持身體放松和自然,避免因緊張而影響氣息的控制,并掌握好循環換氣的節奏和時機,這樣才能確保演奏效果。可見,循環換氣技巧為《早晨》這首曲子增添了色彩和情感,讓聽眾沉浸在這種氛圍中,感受竹笛音樂的藝術魅力。
(二)在《鷓鴣飛》中的應用
《鷓鴣飛》是一首描繪鷓鴣飛翔場景,且輕盈、自由和充滿活力的竹笛獨奏曲。這首曲子是江南地區非常流行的民間樂曲,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江南絲竹代表性傳承人陸春齡的代表作。在《鷓鴣飛》的演奏中,循環換氣技巧主要應用于引子、快板和慢板幾個部分。在演奏引子第一個音時,選擇顫音和循環換氣組合方式,并交替使用超長虛指、實指;演奏中要注重控制氣息強弱變化,弱音的氣流較為集中,同時換氣時要充分吸氣,逐漸引出后續的漸強音部分。在慢板演奏部分,主要借助竹笛模仿簫音弱奏的方式,將循環換氣與多指顫音相結合,展現出更加高亢、激昂的音色效果,無形中傳遞了作品的主題思想。而在快板演奏部分,循環換氣技巧使用頻繁,使演奏情緒更加激昂。快板部分通過循環換氣演奏技巧的應用,展現出天空中鷓鴣盤旋的意象,無形中表達了創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喜愛和向往。所以,在這部分樂曲練習中,要循序漸進,從慢速漸強,把握各個小節換氣點,在氣息相對充足時換氣,否則可能出現生理缺氧、肌肉緊張的現象,影響演奏連貫性。另外,演奏時要保證彈奏手指放松、靈活,確保十六分音符演奏時音質清晰、力度均勻。實際上,這部分是整部作品中演奏難度最大的內容,因此需要演奏者熟練地掌握循環換氣演奏技巧,這樣才能保證最終的演奏效果,帶給聽眾更好的聽覺體驗。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竹笛演奏中,循環換氣演奏技巧應用較為普遍,有助于保證演奏的連貫性,但此種技巧對演奏者的專業要求是極高的。因此,竹笛演奏者要夯實基本功,加強日常訓練,豐富演奏經驗,以此保證演奏連貫、完整,提高竹笛演奏效果。
(作者簡介:邢世剛,男,本科,甘肅省歌舞劇院,三級演奏員,研究方向:竹笛、簫、塤的演奏及教學)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