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悅
【摘要】蕭紅,作為東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雖然因病早逝,卻留下了極豐富的文學財富。以1938年為界,可以將她的創作歷程大致分為兩個時期。1938年之前即為前期,其前期的代表作有《生死場》等;而1938年之后為后期,其后期的代表作有《呼蘭河傳》等。蕭紅以詩意的語言,展現了東北的自然、人文和民族文化精神等方面,有對落后國民性的批判,有對覺醒的人民的贊美,還有對底層人民的同情。從蕭紅的文學作品中,能夠讓許多非東北地區的讀者了解東北的地域特征,從而更加地了解東北。
【關鍵詞】蕭紅;東北文學;文學地理學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0-00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0.010
蕭紅,本名為張乃瑩,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縣(今哈爾濱市呼蘭區)。1933年,她以悄吟為筆名發表了自己寫的第一篇小說—— 《棄兒》。以1938年為界,可以將蕭紅的作品分為兩個時期,其前期作品包含與蕭軍合著的《跋涉》,以及《生死場》《手》《牛車上》和《商市街》等;后期作品有《小城三月》和《呼蘭河傳》等。
蕭紅的作品,與她的家鄉——黑龍江呼蘭河,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蕭紅的第一部作品就在努力講好她眼中的東北家鄉故事。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文學創作的內容源于現實生活,并體現在文學文本之中,所以呼蘭河的人和事也蘊含在蕭紅創作的大部分文學作品之中。在蕭紅的文學作品中,不難領略到東北獨特的自然特征、人文風貌和當地固有的文化精神內涵等東北的地域自然人文風光以及她記憶中的家鄉面貌。下面的內容將從蕭紅前期和后期作品中分別挑選一部,即《生死場》和《呼蘭河傳》兩部作品,淺析蕭紅文學作品下的東北鄉土特征。
一、蕭紅文學作品下的東北自然書寫
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與自然環境中生活的,人的行為方式不可避免地帶有深刻的地域文化印跡。
蕭紅作為中國現代東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之一,具有“民國四大才女”以及“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稱號。蕭紅,以自己的家鄉——我國東北呼蘭河地區為原型,創作了一系列帶有東北特征的文學作品。她的作品以語言富有詩意和散文化而著稱。因此,她的代表作《生死場》與《呼蘭河傳》,必然也少不了對東北自然特征的書寫刻畫。
蕭紅筆下的自然環境描寫,帶有及其濃厚的東北自然特征,引領讀者走進她那個時期東北的自然世界。
《生死場》一文,它呈現了一個東北鄉村荒野式的景觀。這是對生與死的刻畫,也是一段關于民族傷痕的記憶。除此以外,還具有波瀾起伏的情節和極為悲劇凄涼的格調。因此,雖然對刻畫東北獨特自然景觀的描寫不多,但也能從中看出當時東北農村的大致風貌。在《生死場》一文中,蕭紅以空間的轉換,帶讀者領略東北的麥場、菜圃、荒山和墳場等她記憶中故鄉的方位,帶讀者走遍了東北農村的自然景觀,遼遠且開闊,富足而蕭涼。“高空的藍天,遮覆住菜田上跳躍著的太陽。沒有一塊行云。”“金枝家的一片柿地,和一個院宇那樣大的一片。走進柿地嗅到辣的氣味,刺人而說不定是什么氣味。柿秧最高的有兩尺高,在枝間掛著金紅色的果實。”諸如此類等東北自然景觀描寫,表現了東北土地之遼闊之肥沃富足,告訴讀者東北農村和南方農村的區別,但也是這樣的對東北農村遼闊而富足的描寫,與書中人物的面貌及遭遇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帶給讀者一種極其蕭涼的感受,也為給予讀者無限感慨的感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而蕭紅的后期作品—— 《呼蘭河傳》,則以書寫她童年故鄉人事為主,對東北自然環境的刻畫較為典型,比《生死場》一文有了在對東北農村自然風光的刻畫上有了較大的進步。
在氣候上,《呼蘭河傳》的開篇則展現了東北冬季氣候的嚴寒。有“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尺長的,一丈長的,還有好幾丈長的,它們毫無方向的,便隨時隨地,只要嚴冬一到,大地就裂開口了。”“嚴寒把大地凍裂了。”“人的手被凍裂了。”等內容,除了直接描寫嚴冬將大地凍裂的情景,還一連幾個類似的句式相呼應,突出了東北冬季的嚴寒和當地人生存的不易。在描寫東北地廣人稀的特點上,蕭紅以“這寒帶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遠又來了一村,過了一鎮,不遠又來了一鎮。”為著力點。點明了東北地廣人稀的自然地域特點。在東北生物多樣性的刻畫上,告訴讀者雖然東北的冬季極端嚴寒,但在其他季節里,仍有大泥坑前低飛的小燕子,家里大花園的蜜蜂、蝴蝶、蜻蜓、螞蚱等小動物,且種類之多,以小環境為切入點去表現大東北除冬季以外的其他季節里生物多樣性之豐富,渲染了一種生命力蓬勃的表現。除此以外,還有極富有東北當地特色的晚霞——火燒云的描繪,變化多端,極惹小孩子喜愛。
綜上所述,從蕭紅前期《生死場》和后期《呼蘭河傳》這兩部代表作可以大致體會出蕭紅的文學作品,融入了對故鄉東北自然環境的刻畫,將記憶中的東北自然特征,再經過蕭紅腦中的想象以及文學語言的加工后,展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隨著蕭紅的步伐,一同感受東北的自然,深化非東北地區讀者群體對東北自然環境的認識,而對本就是東北地區卻在外讀書工作的人而言,通過讀蕭紅的作品而感受到的家鄉自然描繪,或許會喚醒記憶底層的對“家”的感慨。
二、蕭紅文學作品下的東北人文書寫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還有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之稱。因此,蕭紅的作品中也蘊含著蕭紅記憶中那個時代的濃濃的東北人文特點。下面,我將從蕭紅筆下的東北底層人物形象和獨特的東北民俗文化兩個方面,同樣以《生死場》與《呼蘭河傳》為例,淺析蕭紅文學作品下的對當時東北人文的書寫。
(一)東北底層人物形象
在《生死場》和《呼蘭河傳》這兩部作品中,蕭紅刻畫了一個又一個生動而悲慘的東北底層老百姓,諷刺了當時社會的麻木看客者形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對這種不仁行為加以批判,同時,她也贊揚了東北人民的覺醒與反抗,表現了對底層社會民眾的憐憫之情,揭示了民族劣根性,并呼吁人們加強對東北人民生活的關注。
下面,本文將從《生死場》與《呼蘭河傳》這兩部作品中,由東北底層人物的生活及他們的精神狀態著筆,探析蕭紅筆下的東北底層人物形象。
1.底層人物生活之艱
《生死場》一文主要描寫了東北女人在男權社會中無限卑微和無助,小說里面的底層人物,他們和動物一樣,整天忙著生也忙著死。在一年的365天里,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是一樣,他們面朝黑土背朝天,始終奉獻出自己辛勤的勞作并寄希望于來年麥場的豐收而得到夢想中的一年的收獲。雖然他們可能會因此曬黑、曬傷,又或是患上各種慢性疾病,換來的卻或許終究是更加艱難困苦的生活,但他們幾乎沒得選。在底層人民對生存的極度渴求之下,個人對糧食的貪婪甚至會超越血濃于水的親情。由此可見,《生死場》一文中的底層民眾生活在一種物質生活多么極端匱乏的狀況下,他們的生活又是有多么艱苦與無奈!在蕭紅的筆下,當時東北底層民眾的生活是艱苦的,盡管如今的東北在許多喜愛東北的外地人看來土地肥沃,物產富饒,美麗而遼闊,冬季有一望無際的白雪,夏季有獨特的風光。但在落后過去,東北卻是一塊受地理環境的限制,物質極度匱乏的區域。
在《呼蘭河傳》中,蕭紅以更加詩意的語言,敘說著東北故鄉呼蘭河上底層人民的艱苦故事,以反差的筆觸,為悲涼的底層人民艱苦生活又蒙上了一層層凄婉色彩。蕭紅在《呼蘭河傳》中,記敘著她記憶中故鄉的底層民眾的艱苦生活,這里的百姓,大多是社會底層。有養豬的,拉磨的,漏粉的,趕車的等,他們的生活簡單而單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做著同樣的事情。小說描繪了20世紀20年代我國東北呼蘭河地區小城的生活面貌,展示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劇性的生活圖景,東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會、小團圓媳婦的慘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馮歪嘴子一家的艱辛生活等底層人事活動。十二歲的團圓媳婦,是《呼蘭河傳》中的典型底層人物,她才12歲,是一個童養媳,在大眾的眼里,她本應習慣于過著逆來順受的生活,而她卻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蕭紅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敘說著團圓媳婦這個底層人物從鮮活到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過程。在書中,團圓媳婦受盡了苦難,“過了沒有幾天,那家就打起團圓媳婦來了,打得特別厲害,那叫聲無管多遠都可以聽得見的。”大娘婆婆也說:“她來到我家,我沒給她氣受,哪家的團圓媳婦不受氣,一天打八頓,罵三場。”可見,童養媳這類底層人物在當地的生活之艱。
由此可見,無論是《生死場》還是《呼蘭河傳》這部凄美的作品又或是蕭紅的其他文章,其內容都少不了展現當地底層人物的生活之艱難,或是展現在物質上,又或是展現在低地位下的生活之艱難等。
2.底層人物的麻木與愚昧
蕭紅的眾多關于東北的文學作品中,少不了對底層人物的麻木與愚昧的精神狀態的刻畫,通過書中的種種刻畫,表達了她對這類人的憐憫與厭惡之情,也希望以此喚醒人們,希望不要永久地麻木與愚昧下去。
《生死場》的背景是“九·一八”前后的東北農村。作品的背景是封建社會,蕭紅在書中描繪了當地嚴寒的氣候以及在苦難中求生的艱苦農民。在這樣的苦難下,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始終重復著各種單調而勞苦的生活。在那些天災人禍面前,這些底層人民在當代人現在看來是多么愚昧且麻木,生命的價值在他們眼里比不上豬、牛或羊等牲畜存在的價值。盲目地生,盲目地死,認為能活下來的就活下來,活不下來死了的話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呼蘭河傳》中也是類似。當人們以低價買了瘟肉,當地人寧愿用那是在大泥坑里淹死的肉為理由當做借口,也不愿意承認那是瘟肉;當問起他們生與死的問題,他們會說,生,是為了穿衣吃飯,死,死了就什么都沒了,看似隨意或知足的回答,卻蘊含了底層人物的麻木與愚昧邏輯,他們不求上進,愛貪小便宜,并且只顧著過著當下普通而簡單的生活,也沒有去外面看看的想法和機會,讓人產生無限的悲憫和無奈;書中說,在呼蘭河,一切不幸者,都是叫化子,當地人對待叫化子們是很平凡且冷漠的,而正因為這種平凡和冷漠,展現了底層民眾對于不幸者所遭受的不幸的麻木,少了憐憫心,顯得當時的社會是多么的冷漠;而呼蘭河的各種習俗,也帶著極為濃厚的封建傳說色彩,卻被許多普通民眾信以為真;就連底層人因受苦到快要死時,許多人也只是當個看客,從不主動做些什么……
諸如此類,蕭紅以詩意且富有散文特征的筆墨,彰顯著當地人物形象的愚昧與麻木,或許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與當時的社會環境都有關。但也正是蕭紅這種富有詩意且極具散文化的特征,與當地人的麻木愚昧形成鮮明反差,引起讀者對當地底層人民的無限憐憫和對當時社會的深重思考。
(二)獨特的東北民俗
《生死場》中,人們請神治病現象十分廣泛,這種方法被當地人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具有寄托哀思等作用。眾所周知,這種描寫在 《生死場》作為一種重要內容推動著情節的發展。在月英生病后,不帶她去看醫生,而是利用“請神”“燒香”等種種封建做法,希望能把病治好。諸如此類的迷信民俗思想和行為滲透在當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已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了。
在《呼蘭河傳》里,蕭紅刻畫了眾多呼蘭河的獨特民間民俗活動。人們在盂蘭會上放河燈,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在娘娘廟會上求子嗣,也是當地的民俗之一;用野臺子戲來感謝一年的收成等民俗節日形式;還有眾多當地人民對鬼神態度的描寫,如跳大神等習俗。《呼蘭河傳》中小團圓媳婦的死,也正是由于當地人對鬼神和迷信思想的盲目崇拜而不信科學造成的后果之一。
綜上所述,從蕭紅的兩部主要文學作品中,讀者們可以看出當地的民俗文化特征,帶有原始與野蠻的色彩,展現了東北地區當時落后封建迷信民俗文化的野蠻、腐朽與落后。
三、蕭紅文學作品下東北民族性特征的書寫
眾所周知,蕭紅走上文學創作之路,必然少不了魯迅對她的幫助,因此,她的作品也深受魯迅作品風格和思想的影響。在《生死場》和《呼蘭河傳》中都有眾多關于國民性批判的內容,她也希望以此喚起當時人們的覺醒。
《生死場》和《呼蘭河傳》中,都有對麻木群體的批判,他們是冷漠的看客,當然也是當時社會歷史環境的受害者。《生死場》中的人,活著同動物一般,麻木地忙著生,又麻木地忙著死,他們麻木愚昧,但也是社會歷史的受害者,是當時社會的麻木與冷漠造成的,稱得上是一種“平庸主義的惡”;《呼蘭河傳》中的麻木群體,他們是一個個冷漠的看客,村里有大泥坑,卻想著各自的利益,誰都不主動提出填上,生怕觸動了自己的利益;對受苦難的人,也是很平凡的態度,很少主動提出幫助;就連小團圓媳婦死的過程,也是被眾多人看著的,卻很少有人在途中主動上前,制止這種行為……這些冷漠看客,目睹著一件件悲劇的發生,卻從不主動出手幫助,他們是當時冷漠社會中麻木又殘忍的人,是冷漠社會的締造者,也是受害者。
在《生死場》和《呼蘭河傳》中的獨特民風民俗文化描寫上,突出了對封建落后迷信糟粕文化的批判,那其中的糟粕因素是致人悲劇致人死亡的主要因素,是殺人的文化,待人們所知道和改造。
蕭紅簡單質樸的文字給讀者描繪了一幅幅當時東北民俗生存景象圖,真實展現了當時東北民俗生態、東北人們生存狀態,系統化地表達了自己對生命的獨特思考,為中國現代文學上的畫卷填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蕭紅通過文學中的人事描寫,表現了蕭紅眼中當時東北鄉土的民族特征,并對其中落后的方面加以批判,希望能被改造,人民能夠覺醒。
四、結語
蕭紅的文學作品中蘊含了眾多對自己家鄉東北鄉土的特征書寫,包括自然、人文與當地的民族文化精神。從蕭紅前后期的代表作《生死場》和《呼蘭河傳》不難看出蕭紅關于東北嚴冬獨特氣候、遼遠開闊的地域環境、物質匱乏的生活狀態、麻木與愚昧的底層人民形象和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的獨特態度。蕭紅用文字將它們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展現東北當時的特色,讓非東北讀者群體更加深入地了解東北。
作家的文學創作會受到自身社會實踐和當時當地社會特征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蕭紅正是如此,她以詩意的語言,將自己眼前的東北鄉土特征展現在各位讀者面前,引發讀者的深度思考,期待解決東北當時社會中存在的種種問題。
參考文獻:
[1]齊秀娟.地域文化視野中的蕭紅小說及其創作心理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
[2]蕭紅.生死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3]蕭紅.呼蘭河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
[4]鄧麗,馮露.蕭紅文學記憶中的東北地域文化精神[J].名作欣賞,2015,(32):75-76+82.
[5]潘鳳.民俗學視域下的蕭紅小說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