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追月》是王建中根據同名民族管弦樂合奏樂曲改編的一首鋼琴曲。在該作品中,作曲家融合了傳統民族管弦樂元素與現代鋼琴演奏技巧,在旋律、和聲以及節奏方面都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其中,悠揚的旋律、獨特的民族音調、靈動的鋼琴音色和考究的演奏效果,將民族音樂元素完美地融入鋼琴這一樂器中,給人以煥然一新的感覺。與此同時,該曲還在音樂表現中融入了中國古典文學和詩歌的情感,使其具有更深層次的藝術內涵。本文以鋼琴改編曲《彩云追月》為研究對象,從作品的創編背景與藝術價值入手,分別探討作品的藝術特征、演奏技巧及演奏處理,由此深入地認識該作品的音樂風格和樂曲情感。
一、鋼琴改編曲《彩云追月》的創作簡介與藝術價值
中國鋼琴音樂的歷史與發展,展現了中國音樂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化浪潮下的演變與創新。自20 世紀初以來,中國音樂家開始不斷地嘗試與探索,通過將中國傳統音樂的特征與鋼琴音樂的演奏技巧相結合,創作出具有中華民族鮮明藝術風格特征的鋼琴音樂作品。
(一)創作簡介
《彩云追月》是聶耳和任光為百代國樂隊創作的一首民族管弦樂樂曲。該曲以廣東小調為主題旋律,通過運用笛子、二胡、秦琴等樂器來展現濃郁的民族特色,并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美麗的夜空景色。1975 年,王建中重編了此曲,通過保留民族管弦樂曲中的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元素,融合西方特有的探戈節奏以及借鑒鋼琴的表達技巧,使《彩云追月》這首民族管弦樂樂曲成為鋼琴改編曲中的經典佳作。鋼琴改編曲《彩云追月》巧妙地用音樂元素和鋼琴音響將天空中的景色呈現出來,描繪出云朵和月亮在夜空中“追逐”的場景,給人一種美妙的音樂體驗,使人不僅能夠聆聽,還可以感受到夜空的浩瀚之美。此外,這首鋼琴音樂作品也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夜空之下。總之,作為中西音樂融合代表作的鋼琴改編曲《彩云追月》,完美地展現了民族管弦樂的風格,生動地再現了東方傳統民族音樂的特色和宏偉氣勢。其中,傳統的五聲調式調性、獨特的鋼琴表現技巧和現代化的藝術氣息,賦予了整部鋼琴改編曲獨特的韻味與美感。
(二)藝術價值
鋼琴改編曲《彩云追月》以其獨特的音樂理念與藝術創新備受關注。作曲家王建中將中國傳統音樂元素與西方鋼琴音樂技巧相融合,使作品不局限于一種音樂風格,而是跨足多種文化和音樂傳統。這種音樂創新拓寬了音樂的邊界,為聽眾帶來了全新的審美體驗,同時也豐富了音樂創作的可能性。例如,前奏部分舒緩的音樂節奏配以輕快的律動,營造出一種靜謐、安逸的環境氛圍,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在前后兩個樂段的銜接上,節奏快慢適中,連續的襯音、琵音增強了音樂的流動性和藝術張力,呈現出一幅潔白云朵和皎潔明月嬉鬧的場景。可以說,這部鋼琴改編作品自誕生以來,不僅在國內音樂界備受推崇,也在國際音樂舞臺上獲得了廣泛好評。總而言之,作曲家在鋼琴改編曲《彩云追月》的創作中,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創作基礎,將中西音樂元素巧妙地融合,在創造出富有創新性音樂語言的同時,注入了豐富的情感,賦予了作品深刻的藝術內涵。
二、鋼琴改編曲《彩云追月》的創作特征
在鋼琴曲《彩云追月》的編創中,王建中保留了原管弦樂樂曲旋律音調的框架,通過民族性的A 宮五聲系統,創造性地對原曲的結構、旋律線條、節奏、織體等方面進行了重塑與發展。
(一)三部性的曲式結構
《彩云追月》這首鋼琴改編曲再現了單三部曲式,由輔助部分引子、呈示段A、連接Ⅰ、中段B、連接Ⅱ、再現段A1 和尾聲部分組成,共71 個小節。引子段落(1 ~ 9 小節)中,作曲家分別運用模進和托卡塔式的創作手法,該樂句中的高音聲部是一個八度的五聲音階,與左手的單音交替進行,在描繪出如水般蕩漾月光的同時,也展現了云月追逐的情景,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呈示段A(10 ~ 19小節)由三個樂句組成,其中10 ~ 11 小節是該樂段的主題句,旋律從E 徵音開始上行進行,最后結束于調式的#F 羽音。20 ~ 21小節的連接Ⅰ具有過渡的作用,其中探戈的節奏音型和琶音伴奏織體為B樂段進行鋪墊。中段B(22 ~ 37 小節)是由四個樂句構成的方整性平行樂段。38 ~ 47 小節的連接Ⅱ,以引子部分的材料為主進行展開,在模仿笛子音色的同時增強了音樂的活潑性和流動性。再現段A1(48 ~ 57 小節)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以呈示段A 中單音式的旋律線條變化為和弦的織體形式,樂曲的情緒達到頂峰。最后58 ~ 71 小節是全曲的尾聲段落,作曲家通過運用引子段的材料,對全曲進行了回顧、總結。
(二)中西交融的調式和聲
在鋼琴改編曲《彩云追月》中,王建中通過以五聲調式為基礎,結合西方經典和聲序進的方式,很好地突出和彰顯了作品中濃郁的民族韻味。縱觀全曲,作品從緩慢速度的主旋律音調開始,以級進的方式進入全曲的主題樂段,形成一種朦朧、悠遠的意境之感。其中,五聲調式調性中的穩定音級作為全曲發展的骨干音,配以三度疊置和弦的構建手法,不僅突出了這首鋼琴改編作品疏朗的音樂情感,也彰顯出民族音樂的質樸風格。例如,在樂曲的38 ~ 39 小節中,作曲家借助I6 和弦與IV 和弦,突出高音聲部波浪式的旋律。可以說,中西交融的調式與和聲構建手段,很好地突出了主題旋律的音調,增強了音樂的立體感,豐富了樂曲的層次感及藝術張力,也避免了傳統五聲音調發展進行中的單一性。此外,通過與原曲合奏聲部進行對比可以發現,王建中充分挖掘了中西方調式和聲的特點,運用復調性與音型化的和聲織體,模仿了原曲中各民族樂器的音響和音樂情感。
(三)線條性的民族韻律
在作品《彩云追月》的創編中,作曲家以A 宮調式音階的5 個音為骨干音,通過運用重復、模仿、變奏、頭換尾等手法,構建出一條具有濃郁民族性的韻律線條,在表現唯美藝術畫面的同時呈現出極強的民族色彩。在引子部分中,王建中借助旋律的上下行和琶音的線條形式完成了對夜空意象的描繪,呈現出悠遠、流動的效果。與此同時,引子段落中的裝飾音、自由模進的手法,以及長琶音、音階和顫音,均表現出濃郁的民族色彩。在呈示部分A 段中,作曲家通過十五連音的旋律形式模仿琵琶和笛子的音色,在表達樂曲主題樂思的同時,傳遞出溫婉細膩的情感。在展開部分B 段中,作曲家延續了A 段的旋律音調,高低音聲部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再現部分A1 中,作曲家則通過對位復調的創作手法,來凸顯樂曲的織體層次和立體感,且高音聲部五聲音階很好地烘托了左手彈奏的旋律,使音樂更具動感。總之,鋼琴作品《彩云追月》的旋律線條流暢,曲調優美,并運用了快速音階、附點節奏、探戈音樂節奏,不僅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而且給人一種獨特的藝術美感。
三、鋼琴改編曲《彩云追月》的演奏詮釋
在《彩云追月》這部作品中,作曲家王建中通過簡潔的旋律,表達出濃郁民族色彩的同時,充分發揮了鋼琴這一樂器的優勢,即借助鋼琴多樣化的演奏技巧和獨特的藝術表現力,表達淳樸、自然的情感,描繪出一幅迷人的夜空美景。
(一)演奏技巧
1. 顫音技巧
在鋼琴曲《彩云追月》民族性的旋律中,作曲家運用了大量顫音對旋律進行裝飾,從而使音樂的線條更加清晰,音樂的律動感也更加強勁。在呈示部分A 段的10 ~ 15 小節中,三次顫音記號分別在調式的A 宮音上,羽、宮、羽、徴、角、徴的波浪式旋律線條極具歌唱性;在16 ~ 19 小節中,顫音記號三次出現在調式的E 徴音上,伴隨著兩次嚴格的重復和一次變化的重復,音色與音量也產生了一定的波動。因此,在演奏中演奏者觸鍵要輕盈,通過借助手部關節的力量,確保聲音集中于手指的指尖,最終奏出平穩、靈動、干凈、明亮的音色,給人以溫暖、柔和、圓潤的美感。總而言之,顫音作為民族性樂曲中運用較為廣泛的演奏技巧,在《彩云追月》這首鋼琴作品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與意義,演奏者不僅要將力量集中于指尖,而且要果斷、有力、靈活地觸鍵,才能更好地詮釋出月亮活潑、俏皮的形象。
2. 琶音與連奏技巧
在鋼琴作品《彩云追月》中,作曲家設計安排了大量的琶音形式,以此突出表現月夜的寧靜與安逸。因此,在演奏過程中,需要演奏者雙手能夠協調配合,并在手位迅速轉移的過程中準確、飽滿地彈奏出每一個音符。例如,在引子段落的第2、第4、第7 小節中,均出現了琶音記號,所以演奏者在演奏低音聲部時,左手要運用大臂的力量將聲音沉下去,而右手則要放松手腕,通過調整手位的高度使觸鍵更加自然。另外,在演奏琶音時也要特別重視彈奏指法的編排,確保所奏出音響的流暢、唯美。例如,在樂曲開始的第2 小節中出現了十五連音的大琶音,左右手交替的指法分別為54321、12345、54321,因此彈奏時需要手指迅速地將力量轉移至下一音,從而確保整體聲音歡快、清晰和連貫;在樂曲中段B 的37 小節處,是連續4 拍進行的十六分音型和五聲音階式的上行,要呈現出輕盈且流暢的律動感,所以演奏時手腕、手指要保持放松,左右手的銜接要連貫,一氣呵成。
3. 和弦與八度技巧
和弦與八度技巧作為鋼琴演奏中較為重要的和弦演奏技巧之一,對表達作品內在情感和美感至關重要。可以說,良好的和弦演奏技巧不僅可以增強樂曲的色彩,而且在推動音樂發展、提升音樂動力以及承上啟下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在鋼琴改編曲《彩云追月》連接Ⅱ的第45 小節處,高音聲部通過運用柱式和弦的織體形式豐富樂曲旋律的層次與情感色彩,彈奏時要運用好手臂和手腕的力量,突出樂曲結構性的同時,凸顯輕松、愉快的感情色彩,并為再現段的展開奠定基礎。在作品《彩云追月》的再現段A1 中,作曲家通過將和弦與八度音程相結合的方式再現了呈示段A,在演奏再現段A1 時,演奏者要運用好手腕和手臂的力量,掌握好八度音程彈奏的連貫性,在突出節奏律動的同時與呈示段A 形成情感和氣勢上的對比。
(二)演奏處理
在鋼琴改編曲《彩云追月》中,作曲家通過運用簡潔的五聲性旋律音調、多層次的音樂織體構建方式,以及多樣化的演奏技法,描繪出一幅別具一格的夜空美景。其中,演奏處理作為音樂內容陳述的關鍵手段,直接影響著作品中音樂情感的表達。因此,在鋼琴曲《彩云追月》的演奏中,演奏者要先整體準確把握樂曲的宏觀與微觀結構,其次對樂句的力度、呼吸、強弱起伏、觸鍵方式進行一定的處理,最終將樂曲的情感準確地傳達出來。在引子段落中,王建中大量運用了小三度音程,配以大附點和兩個四分音符組成的節奏型,模仿我國傳統民族音樂中大鼓的音響效果;其中第7 ~ 8 小節,左右手十六分音符的交替進行,描繪出活潑、俏皮的月亮形象。在呈示段A 中,樂曲從E 徴音開始以級進的方式發展,左右低音聲部模仿我國傳統的民族彈撥樂器秦琴,演奏時要彈奏出輕巧、活潑的感覺,以此營造出云與月嬉戲的唯美畫面。與此同時,這一部分與引子段落之間在力度上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附屬結構的連接Ⅰ中,運用探戈節奏模仿民族彈撥樂器琵琶,并與左手低音聲部相互呼應。在連接Ⅱ的第46 小節中,高低音聲部十六分音符的交替進行要以強的力度處理,從而為再現段落的展開積蓄力量。而在再現段的第53 小節,需要演奏者將跳躍性的旋律與大跳演奏技巧相結合,并且注重附點節奏型的彈性表現,確保音樂情感自然、充沛地流露出來,呈現出一種連綿不斷的意境。
四、結語
《彩云追月》作為一部優秀的鋼琴改編曲,自創作改編以來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和一致的好評。作曲家在該作品的編創過程中,以我國民族民間調式調性為基礎,借助鋼琴多聲部、多層次的立體效果,呈現出質樸的旋律、流暢的音樂線條和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風格,描繪出一幅迷人的浩瀚夜空景色。在這部作品中,王建中基于民族管弦樂合奏樂曲,深入挖掘、探索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與鋼琴藝術的契合點,通過嫻熟的創作技法使原管弦樂曲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可以說,《彩云追月》是一部兼具傳統與現代音樂風格,且符合中國人審美的鋼琴藝術作品,為民族音樂創作開辟了新的實踐方向。在演奏處理方面,鑒于鋼琴改編曲《彩云追月》中多樣化的演奏技巧,需要演奏者注重明與暗、動與靜之間的對比,從而突出高遠、縹緲、寧靜的意境美。總之,這部扎根于民族音樂的鋼琴改編作品《彩云追月》,以其多樣化的創作手法與演奏技巧展現出濃郁的“中國風味”,在描繪唯美意境的同時給人以深刻的震撼。
(作者簡介:宋子鈺,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鋼琴表演)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