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智宇
(廣東海洋大學,廣東 湛江 524088)
信息化時代下,地理信息技術的創新、空間數據庫和“一張圖”自然資源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建設,為國土空間規劃提供更為科學的決策依據。國土空間規劃課程群編制內容涉及多學科、多技術的融會貫通。實踐中,無論是土地規劃中的耕地紅線宏觀調控[1]、城鄉規劃中的人居環境提升[2],還是國土空間規劃中的空間資源,都須進一步分析其自然環境、人為環境等內在聯系和外在條件?,F階段,土地利用規劃課程改革主要圍繞控制性詳規[3]、城市更新[4]、交通規劃[5]等內容與新規劃的融合與更新,更加強調規劃的理論和操作技能,規劃應有的特色和創新有待提升。
本文以土地利用規劃實驗金課為研究對象,從實驗教學團隊配置、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改革出發,以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結合學生反饋,引入企業導師,擴展案例式教學模式,打造“模擬規劃全流程”的實景教學模式,為培養高質量國土空間規劃相關高水平人才提供參考和借鑒[6]。
為更好地打造一流本科專業,“打造金課”被寫入規范性文件,其重在打造以課堂教學為依托,圍繞課堂內外深化課程內容,“教+學”相互交融,以高階課堂、對話課堂和開放課堂為主要形式,是一種知行合一和學思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诔晒麑蚪逃∣BE)理念的核心,即“目標導向+需求導向”雙向教育模式,構建“學有所得,學有所獲”課程,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土地利用規劃實驗課程屬于應用型課程,基于OBE理念的教學改革,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重大轉型的要求[7-8]。
傳統的土地利用規劃實驗課程教學模式偏向“教師授課—案例講解—數據分析”,教學內容更多是對宏觀數據的分析。例如,人口預測、土地需求量預測等。這種模式能很好地為國土空間規劃的用地格局需求提供量化依據,但是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更加強調大數據運用、空間布局與分析、三區三線的合理劃定等內容,地理信息技術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土地利用規劃實驗課程為例,該課程總學時為16學時,共4次課程,一次4學時。主要授課內容包括基礎數據的收集、土地基礎數據預測、規劃文本及編制說明撰寫和基礎圖件制作等。在授課過程中,傳統的供需平衡數據分析大部分停留在年鑒數據上,對不同規劃的空間分析,大數據的提取、清洗和應用相對較少。同時,也可能存在忽略了規劃數據庫的建設等相關內容等現象。
在制圖方面,部分傳統的實驗課偏重土地的宏觀布局,對土地的微觀設計關注較少。這與學科性質有關。作為以城市規劃為主要培養目標的城鄉規劃學來說,其更注重用地布局的微觀設計。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是對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所有空間規劃的重構與創新,因此在規劃理念和方法上,除了關注宏觀土地的布局、數量管控之外,更應當注重規劃的落地性和可實施性,做好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的銜接工作[9-10]。
專業培養模式上,部分傳統培養方案對空間信息的前置課程合理性有待提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在新版培養方案上新增了GIS軟件應用課程,重點講解ArcGIS 軟件的操作與應用,為后續規劃實驗課程中的空間分析與處理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更強調信息化、數據庫的相關內容,其中,監督、實施和保障等內容都需要在“一張圖”自然資源綜合管理信息平臺上進行。在現階段的教學過程中,ArcGIS軟件、AutoCAD軟件的教學僅是對規劃的用地分類、地類變化等進行制圖和分析,缺少對微觀地塊的具體分析。國土空間規劃分析須考慮用地強度,在規劃實施后期的自然資源信息化管理平臺中,還須考慮用地報批、審核等事項。因此,三維GIS建設是國土空間規劃需要加強學習的部分。除此之外,為更好地搭建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平臺,需要進一步加強對計算機基礎、SQL語言等計算機編程課程的學習。
為更好地滿足國土空間規劃課程的需求,打造土地利用規劃實驗金課,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通過多次探討,并結合相關高校經驗,融合相關專業(如城鄉規劃、信息科學和地圖學等)特色,打造“數據采集—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數據應用”全流程課程體系,加強對數據的分析處理和三維GIS的應用。
OBE 理念強調在教學過程中避免灌輸性教育。規劃實驗課程所使用的軟件較多,課堂學習時間有限,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進一步整合教學資源,優化教學內容,做好“課前—課中—課后”規劃,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團結合作等綜合素質。課程建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打造多元化師資隊伍結構。國土空間規劃課程涉及土地資源管理、城鄉規劃、生態環境保護和地理信息科學等多門學科,課程體系實踐性較強。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通過開展拓展性“第二課堂”,可以提升學生的理論認知能力。在師資隊伍結構配置上,專職教師以基礎理論為基石,強化軟件技能培養,同時通過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專兼導師制度。企業導師結合企業實際案例,與校內導師形成“理論+前沿”雙補充模式,提升學生課程認知度。
(2)建立課程組集中備課制度,優化課程流程銜接。土地利用規劃課程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最為核心的專業課程之一,其內容包括測量學、地圖學、地籍管理、遙感技術、GIS 軟件應用和土地信息系統等。作為土地利用規劃實驗課程的前置課程,通過集中備課制度,能更好明晰專業基礎課程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和課程活動方式,確定好各類課程的有效銜接及重點與難點分析[11]。
國土空間規劃課程圍繞提高耕地質量,提升生態價值,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為主線,做好“存量”換“增量”土地,確保城市發展做到集約、節約與高質量發展。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土地利用規劃實踐課貫穿規劃設計的各個環節,基于傳統的供需平衡分析,加入大數據提取與應用,采用地理信息技術,對不同規劃的空間進行疊加,并深入探討前期規劃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深入分析各類資源的本地要素,做好資源環境承載力與開發空間適宜性評價[12]。
由于實驗課程學時有限,在課程總體設計時,要重點圍繞“現狀分析”“土地結構調整與布局”“文本與圖件制作”三大板塊展開[13]。
各環節的實驗流程、內容、目標和成果具體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課程內容基本安排
(1)做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教學模式[14]。規劃實踐課程更注重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罢n堂教學+自主驅動”能更好地滿足各類專業技術技能的培養。專業學科競賽的舉辦與參與能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更好地引導學生提升實踐創新能力。經過多年實踐,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已經陸續獲得省級挑戰杯二等獎2 項、三等獎3 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3項、省級項目2項,各類其他專業競賽若干。參與學生通過相關學科競賽,既加深了對傳統地理信息軟件(如ArcGIS、SuperMap 等)的應用能力與認知度,又促使其自主完成Sketchup、CityPlan 等城市規劃設計、三維建模等軟件的學習,并在團隊合作過程中逐步提升團結協作能力。成果導向驅動下的學習方法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融合真實項目,完成規劃全流程設計。規劃是一門應用型課程,教材的更新速度不快,但技術革新速度較快,真實規劃案例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行業應用的實際情況。在課程實習的綜合案例選擇中,可通過企業導師提供的真實案例項目,開展“模擬規劃全過程”實踐教學活動。借助企業導師的前沿項目優勢,按照真實的規劃編制過程,完成前期調研、現狀分析、問題研判、規劃設計、方案比對、評審和修訂等步驟,以培養并提高學生各方面的專業技能。這種融合真實案例場景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5-16]。
OBE 理念重點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從傳統的課堂教學向“課堂教學理論講解+課下自主探索擴展”進行轉移。近年來的實踐中,學生通過雙結合模式,對于規劃專業相關理論的理解更加透徹,同時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匯報能力、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等其他綜合素質也得到了加強,為進一步學習深造打下了扎實基礎。本文主要從教學團隊配置、教學內容重構、教學手段更新等方面進行研究,立足打造應用型、實用型金課,為建設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高水平應用型課程體系和專業應用復合型人才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