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藝芷, 陶建宏, 王國迎, 李佳雨
(陜西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21)
輕工產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我國傳統優勢產業,是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民生產業。隨著經濟綠色轉型及科技創新戰略調整,特別是2022 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2021—2025 年)》,為科技創新助推輕工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指導。
陜西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豐富的生態資源為陜西省輕工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近年來,陜西省輕工產業特別是食品行業、乳制品行業和白酒等都體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由于生態環境基礎薄弱及外部環境因素影響,陜西省輕工產業整體上創新環境相對滯后,整體技術更新緩慢,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依然突出,產業創新動力較為欠缺。因此,研究陜西省輕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困境、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應對策以助推陜西省輕工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已有學者關注到輕工產業高質量發展遇到的問題與困境。郭永新認為,傳統造紙業工廠污染大、耗能高及產能低,造紙業高質量發展要破解生態污染、提升產能及技術創新等困境[1]。謝詠昌認為,我國服裝產業還多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缺乏自主品牌創新,在高質量發展中面臨產業集群效應差、資金不足、成本上升和品牌知名度不高等困境[2]。石碧等分析了我國輕工產業發展的基本格局,并從制造方面與集群效應方面提出了我國輕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方向[3]。陜西省輕工產業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同樣面臨著集群程度偏低、競爭力不足和產業生態化水平較低等問題[4-5]。從整體上來看,我國輕工產業面臨著傳統產業優勢喪失、替代產業優勢不足、重點企業負擔過重和虧損增加等問題,輕工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著綜合成本上升、融資渠道不暢、財政支持不足和裁員壓力大等問題[6]。
影響輕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因素眾多,比如企業信息化水平[7]、外貿[8]和知識產權[9]等。知識產權是企業轉型升級的核心要素,是輕工企業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 “繞不過的坎” ,更是輕工產業轉型升級的 “金鑰匙” ,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10-12]。另外,輕工產業全要素生產力的增長具有空間聯絡性,并且各地區輕工企業之間聯系緊密,在輕工企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企業內部與外部的協同聯系增強,構建全要素生產網絡能有效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13]。另外,公共政策可以改變技術變革的力度與方向[14],而現代時尚元素對輕工產業發展影響顯著[15]。生產集中、縱向一體化,創建產業集群等因素都會對輕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企業的創新能力被認為是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輕工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依靠輕工企業科技創新的協同發展。加大科技創新支持力度和科技研發投入,對于輕工產業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然而,陜西省輕工產業目前在創新研發過程中投入不足,影響了企業創新績效的進一步提高[16]。發展品牌質量與知名度,同時借助互聯網信息,是推動輕工企業流程再造、創新發展、渠道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輕工企業在轉型升級時,應根據不同類型集群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創新措施,而國家政策支持、企業創新管理、科技創新技術和綠色發展等是輕工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與重要能力指標。
2.1.1 輕重產業結構不合理
數據顯示,截止2020 年底,陜西省輕工產業總產值已達6 534.9 億元,是1978 年輕工產業總產值的151.8 倍,但輕工產業總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斷下降。1978—1992 年,輕工產業總產值與重工業總產值之比約為1∶1.2。1993—2003 年約為1∶2.3。2004—2021 年約為1∶4,而沿海發達省份,江蘇省約為1∶2,浙江省及廣東省約為1∶1.6。

圖1 1978—2020 年陜西省輕工業、重工業總產值占比
陜西省輕工產業總產值逐年遞增,但與重工業相比,輕工產業發展水平與發展速度仍不及重工業,而且輕重企業資源配給相差較大,迫切需要輕工產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2.1.2 輕工產業研發(R&D)投入不足
數據顯示,截止2021 年,陜西省研發(R&D)投入經費為700.6 億元,其中,高校經費支出為63.58 億元,所占比重為9.1%。從全國看,研發經費投入超千億的省份多在東部地區,其中,廣東省、江蘇省、北京市和浙江省的R&D 經費投入均超過2 000 億元。與東部地區相比,陜西省輕工產業研發投入不足,科技成果在產業中的實踐轉化率低下,企業創新能力相對不足,產學研一體化平臺不健全。2020 年,陜西省規模以上制造業R&D 經費為247.96 億元,輕工制造業投入R&D 經費為7.6 億元,僅占全部制造業R&D 經費的3.06%。關中地區R&D 經費為573.14 億元,占全部R&D 經費的90.64%。陜北地區、陜南地區R&D經費分別為29.87 億元、29.33 億元,分別占總R&D經費的4.72%、4.63%,如圖2 所示。

圖2 陜西省各地區R&D 經費投入占比
2.1.3 輕工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越強,在行業的支柱地位越穩。隨著陜西省輕工產業的發展,目前,陜西省已有一批輕工領軍企業,如食品行業的德懋恭食品有限公司、紅星軟香酥食品(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乳制品行業的西安銀橋乳(集團)有限公司和白酒業的陜西省西鳳酒股份有限公司等,但陜西省輕工領軍企業以中小民營企業居多,資金有限,產業分散。以中低端產品為主,產品大多只在省內出名,缺少高端全國知名品牌,在產品設計及包裝上缺乏創新創意。輕工領軍企業后備人才不足。
2.1.4 輕工產業集群化程度偏低
產業集群已成為輕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與關鍵手段。對于輕工產業發展來說,產業集群能夠擴大網絡創新效應,放大外部性經濟,推動輕工產業朝著成群化、衍生化和關聯化方向發展[17]。一方面,陜西省輕工產業以中小民營企業為主,企業經營規模較小,產業之間缺乏連鎖經營。產業集群化程度偏低,產業園區建設困難,產業集聚效應不高。另一方面,陜西省輕工產業聚集關中地區,陜北陜南地區偏少,加劇了地域協同效應與創新效應的進一步發展,制約了陜西省輕工產業高質量發展。
2.1.5 輕工企業盈利能力偏弱
陜西省輕工企業以民營企業居多,領軍行業以食品業及農產業為主,生產方式較為傳統,企業相關技術發展緩慢,產業集群化程度及產業鏈體系建設程度偏低。產業產品豐富度不足,更新速度緩慢,影響范圍較小,缺少知名品牌及高端產品,企業缺乏科技專利及產權,市場盈利水平能力較弱。以西安某飲食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公司近三年的基本收益情況如表1 所示。2020 年,營業收入同比上年下降21.8%。2021 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基本每股收益為負,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

表1 西安某飲食股份有限公司2019—2021 年收益情況
1)環境方面。2021 年我國創新環境總體指數為296.2,比上年增長11.3%。東部地區創新環境指數為207.8,占總體創新環境指數的70.2%,而陜西省所在的西部地區創新環境指數僅為88.4,占總體創新環境指數的29.8%。陜西省科技創新環境指數為79.8%,比上年增加5.1 個百分點,全國排第10 位。從投資規模來講,陜西省基礎投資規模與國外引進投資規模較小,投資覆蓋面及資金支持有限,增加了產業創新所需成本,加大了產業創新難度。從政策支持角度來講,目前,陜西省科技創新相關政策支持力度及開放度不夠,缺乏高質量發展的政策保障。同時,陜西省輕工企業以中小民營企業為主,創新文化氛圍匱乏,進一步加劇了科技創新環境的嚴峻程度。
2)主體方面。陜西省輕工產業發展勢態雖穩中向好,但輕工產業主體的發展速度與發展規模仍落后于重工業。如前文所述,陜西省輕工業總產值與重工業總產值之比約為1∶4。重工業科技創新體系完整度高、更迭速度快,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輕工企業進行科技創新轉型所需要的資源。同時,陜西省輕工產業以中小民營企業居多,缺乏支持科技創新所需要的投入,缺乏行內科技領軍企業,缺乏高端知識產權創新與企業核心競爭力,行內科技領軍企業的主體帶動能力未充分發揮。
3)觀念方面。我國經濟社會向綠色發展方式轉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已成為一項基本國策。由于陜西省輕工產業科技創新觀念較為落后等因素制約,表現出輕工產業科技創新面臨能耗偏高、產能過剩、環境污染以及對科技創新的認知能力不足等問題,日漸嚴格的節能減排措施迫使一些高能耗的產業如造紙業、服裝業和皮革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進一步凸顯轉變發展觀念、樹立新發展理念的緊迫性和現實性。
4)動力方面。陜西省輕工產業發展模式正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科技型轉變。但大多仍處于價值鏈中低端,利潤空間有限,缺乏高層次消費品,用 “數量” 彌補 “質量” 。企業進行科技創新時,前期需要注入大量人力成本與財務成本,而科技創新帶來的效益是逐漸顯現的。同時,企業內部缺乏科技創新激勵與指引,從而導致企業缺乏科技創新動力與投入,進一步加劇了陜西省輕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困境。
5)能力方面。輕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強調輕工產業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而從陜西省輕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能力角度來看,R&D 經費投入整體不足,且R&D 經費在省內各地區分布嚴重不均。省內高校眾多,但輕工專業較少,輕工人才偏少。產學研建設的投入力度不夠, “教—學—用” 實現難度仍較大,成為制約陜西省輕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短板。
創新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首先,陜西省輕工產業應積極落實國家相關科技發展戰略及政策性支持,進一步以科技創新推動輕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其次,陜西省應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引進先進科技設備,促進地域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更好地為輕工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硬實力,改善產業發展環境[18]。最后,促進輕工企業主體之間產業鏈的構建,推動企業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加強創新文化的宣傳,促進輕工產業整體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推動輕工產業整體高質量發展。
創新主體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陜西省科技創新資源所需要的資源應逐漸向輕工產業主體傾斜,助力輕工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完整建設。應進一步發揮業內科技領軍企業的主體帶動能力,加大企業科技創新所需要的投入,促進高端知識產權創新與成果轉化,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以市場需求為主導,進一步完善企業科技創新體系。同時,增強輕工主體的創新意識,培養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主體抗風險能力,從而推動輕工產業高質量發展。
創新觀念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首先,應加強省內輕工產業生態環境基礎建設,學習東部沿海地區先進的輕工產業科技創新理念,為輕工產業轉型升級打好基礎。其次,應堅持綠色發展引領科技創新,對具有勞動密集型、就業門檻低、投資少和見效快等特點的新型輕工業提供資金支持。增強企業創新意識,解放思想,引領企業轉變創新觀念,幫助企業完善節能減排措施體系,減少能耗,提升產能,加快高能耗、低產出、低效益及粗放型輕工企業向低能耗、高產出、高效益及集約型轉變,促進輕工產業整體高質量發展[19]。
創新動力是高質量發展的催化劑。政府應加強科技創新激勵與指引,為輕工企業轉型升級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引導企業加強科技創新動力與投入,多方面減輕輕工企業轉型升級所面臨的負擔,增加企業的原始積累,提振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的信心。同時,輕工企業之間應加強協同創新,實現跨企業合作,推進產品升級轉型,實現生產產品價值鏈的提升,即從 “數量” 到 “質量” 的轉變。營造公平競爭的交易市場,以外部因素刺激各企業的進行科技創新,提升企業自身的創新動力與創新發展。
創新能力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應加大對輕工類高校及相關研究所的經費投入,促進產學研平臺建設,進一步健全現有的科研體系,積極推進人才引進戰略,注重培養更多輕工類人才。輕工企業應積極與高校及相關研究所交流溝通,為科研成果提供落地支持,推動科技成果在產業中的實踐轉化,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促進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以科技助推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更好地實現陜西省輕工產業高質量發展。
陜西省輕工產業作為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穩步發展,勢頭良好。隨著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及轉型升級的持續推進,陜西省輕工產業的創新機遇與挑戰并存。本文深入分析了陜西省輕工產業高質量發展 “栓塞” 表現及成因,從環境、主體、觀念、動力和能力五個維度提出陜西省輕工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為輕工產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地同時,應積極轉變觀念,拓展企業主體,激發市場活力,提高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陜西省輕工產業市場競爭力,奮力譜寫陜西省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