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桐
(青島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山東 青島 266061)
目前,我國經濟已經從增長的高級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制造業在我國經濟體系中占重要地位。2015 年,國家通過并印發由百余名院士專家著手制定,為中國制造業未來10 年設計頂層規劃和路線圖的《中國制造2025》,為實現現代化以及制造強國的目標建立基礎。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 年數據表明,按照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制造業從業人員位居首位達到10 471.3 萬人,占27.3%,制造業占GDP 比重為27.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快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研究數字技術對制造業發展的影響機制是尋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動能的關鍵。以上表明,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制造業創造崗位之多是國家穩定民生的重要保障。
2020 年,我國二氧化碳量超過100 億t,占到全球的30%,年增長1.5%左右。碳達峰碳中和賦予制造業企業的生產流程、生產工藝、污染治理更高的要求,表明企業亟需從自身出發,謀求管理理念及技術的創新,開拓視野在競爭中樹立有利地位。
目前我國制造業企業面臨以下問題:
1)企業沒有自主核心技術,半數或以上產品的關鍵技術都必須要依靠進口。
2)商品附加值不高,利潤率低。由于中國制造企業缺少高新技術,中國產品的市場附加值通常不高,同質化現象十分突出。大多數制造商靠價格戰贏得訂貨,在國際競爭中常常自相殘殺,致使制造商利潤水平降低。
3)企業綠色可持續發展不足。高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低效率、低發展的行業規范制約了發展。我國制造業在早期的發展過程中對環境問題關注較少,缺乏 “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 的發展意識。
4)企業規模比較小。我國工業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但是 “第一” 依賴于制造業企業數量。從單個企業來看,我國大部分制造企業規模較小,很多企業不符合行業對規模經濟的最低要求。與世界500 強中的制造業企業相比,我國制造業企業無論是在規模,還是在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差距仍十分明顯。
基于此,本文以我國制造業發達的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為基礎,選取2015—2020 年制造業相關數據,構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利用熵值法對上述企業進行高質量發展的測度分析。分析制造企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各省自身特點,在技術創新、角度提出建議。
高質量發展概念的界定。任保平和文豐安[1]在探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新時代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問題時,認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體現在經濟增長的高級階段和最佳階段,在謀求發展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數量和質量均衡。高質標準的制定,應該在協調性、有效性、持續性、創新性等方面構成。馬茹等[2]年的研究中對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了詳細分析,最終將其劃分為五個層次,包括高質量供給和需求、發展效率、經濟運行狀態以及對外開放。傅為忠等[3]利用長三角地區制造業省級面板數據,采用改進的熵值法評價模型,旨在研究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產生影響的因素。王娟等[4]認為,基于新發展理念,先進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科技、制度創新和市場需求的滿足。
建立一個能夠全面反映高質量發展內涵、具備多元化和時代特征的測度體系,以適應基于新發展理念的高質量發展要求。最近,一些文獻也開始從這個角度探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評價。如宋曉娜和張峰[5]采用五大發展理念對2008—2017 年的工業發展水平進行了全面評估。然而,這些研究沒有充分考慮到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所具有的獨特內涵。曲立等[6]認為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實現高效。
技術創新角度。根據Frankiewicz 等關鍵觀點[7]認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是一種注重人才而非技術的轉變,通過重新定義客戶價值主張來改變企業模式、價值創造模式和商業模式,從而提高企業在數字經濟中的競爭力。通過對現有數字化轉型經過分析,市場因素、技術因素、政府因素制約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綜上所述,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應該遵循時代發展、國家要求,響應國家號召,加強技術創新能力、提升企業效能,以應對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為我國經濟發展、鞏固大國地位做出貢獻。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均包含多項指標,是一個多屬性決策的問題,確定指標權重是關鍵環節。由于在指標選擇中有正負向指標以及指標的不同量綱和單位,需要對每個指標進行無量綱標準化處理,將其轉化為統一的評價標準。指標權重可說明各項指標在綜合評價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直接反映到評價結果。確定權重的方法包括主觀和客觀賦權法兩種。本文采用客觀賦權法中的熵值法,熵值法評價模型如下:
1)指標選取:構建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模型有r個年份,n個省市,m個指標,則xθij為第θ 年省份的第j個指標值。
2)指標標準化處理:正向指標標準化xθij′=xθij/xmax;負向指標標準化xθij′=xmin/xθij。
4)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其中k>0,k=ln(rn)。
5)計算第j項指標的信息效用值:gi=1-ei。
7)計算各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得分:Hθi=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完成后,根據這一體系,運用熵值法計算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作為計量模型的被解釋變量。
本文依據國家部委對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文件精神,并根據新時代發展理念和技術創新重要性,綜合合理性、科學性和數據可得性因素。一級指標選取創新能力、產業結構高端化、質量效益、綠色發展共四個維度。二級指標選取:在企業的創新能力方面,分別選取工業企業R&D 經費和工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選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 人員折合全時當量來衡量企業科技人員支撐水平;產業結構高端化方面,分別選取高端產業比重和高技術產業比重,從企業收入和企業數量兩個方面來衡量制造業中高附加值產業的占比情況;質量效益方面,選取了投入產出比和勞動生產率,分別從固定資產投資和就業人員數量兩方面衡量制造業的資產效率和人力效率;綠色發展方面,選取了環境治理,固體污染,廢水污染,大氣污染四個指標衡量能耗水平和污染水平。為更準確反映四省間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差異,選取二級指標時采用相對指標的方法[8]。表1 數據主要來源于2015—2020 年《中國統計年鑒》工信局等。
表1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一、二級指標權重計算,可以得出創新能力占比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比重最大,為45%,產業結構高端化、質量效益、綠色發展分別為25%、16%、14%。可見創新能力是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這也與全球競爭環境變化、時代要求相符合。其次,產業結構高端化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過程,使結構效益不斷提高,進而推動產業結構向高度化發展,呈現了高質量制造業發展的特點,合理化和高度化是構成產業結構優化的兩個基點。質量效益和綠色發展共占比30%,是衡量企業效率、發展行為是否契合我國倡導的綠色技術創新、綠色發展的思想理念。
根據測度結果可以看出,如表2 所示,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山東省制造業均呈現出穩步發展趨勢,說明各省政府重視制造業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山東省2015—2020 年得分分別為0.211 4、0.227 5、0.290 8、0.293 6、0.303 2、0.365 5、0.282 2 均低于其他三省各年得分。由于創新能力維度占比45%,說明山東省制造業企業在技術創新、理念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方面存在不足。再者,在占比25%的產業結構高端化方面結合山東省制造業各種類及數量進行分析,發現山東省仍存在較多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的低端制造業,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強競爭力的企業較少,再者,山東省大多數制造業企業仍然采用傳統生產模式,占用人力、物力資源較多,沒有實現數字化轉型,導致生產效率低,制造業企業邊際收益較低。所以,山東省的2015—2020 年得分均值較低,相比之下,說明山東省制造業整體發展水平、科技創新能力較低。
表2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
浙江省整體2015 年水平相比于山東省較為接近,但是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增速較快,結合浙江省制造業近幾年大力引進人才、技術,發展科技技術的情況,說明浙江省制造業在發展理念、技術創新等方面均有較大提升。廣東省、江蘇省處于四省中的首位和次位,有雄厚的經濟基礎,相比于其他兩省對制造業發展較為重視,在近幾年中,多數企業謀求數字化、自動化轉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人力為主的傳統模式,提升了生產效率。與此同時,政府的人才引進政策、高新企業落戶政策給本省的制造業發展帶來不竭動力。
綠色發展是未來制造業必由之路,在發展生產的同時必須兼顧給環境帶來的影響。綜合四省制造業特點以及發展水平及指標比重,可以得知近幾年各省均對綠色發展加以重視,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業企業均被責令整改甚至關停。各省制造業企業也重視節能減污,以減少對環境的危害。
1)提升制造業企業技術水平。技術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也是制造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相比于美國、日本、德國等制造業強國,我國制造業現狀是 “大而不強” ,浙江省、江蘇省、廣東省也不例外。制造業使用數字化平臺進行系統功能分析與數據信息連接的超前計劃,當前提出制造業企業信息化平臺的企業提出軟件系統模塊邊界重合度比較高,制造業企業要依據自己特性超前計劃信息系統平臺的主要功能分析。數字化技術及平臺的研究意義在于囊括了技術管理、生產組織、戰略管理等,提升了企業的生產力、競爭力。
2)加強人才引進及培訓以革新技術。人才是技術創新的基石,引進人才有利于提升制造業企業的整體實力,進而提升制造業的整體水平。人才包括具有新理念的管理人才以及專業技術性人才。管理人才企業應該給予更寬松的氛圍和更大的權利,讓其把理念融入企業文化,從而在內涵方面拉動企業成長與進步。專業人才是對于專業技術性人才,企業應給予更多機會和耐心,讓其專心在企業技術進步、創新方面進行研究,并且應讓其進入管理層,以技術角度對企業的管理和決策提出專業性建議。
3)加強區域間制造業技術學習交流。區域間學習交流是提升我國制造業技術薄弱地區技術水平的最佳方式之一,政府應該牽頭組織技術學習、交流活動。由于同屬我國,在交流與學習方面沒有語言障礙,相比于國外思維差異較小,學習交流效率更高。
4)革新企業文化,加強技術創新意識。良好的企業文化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溫床,制造業企業更是如此。企業文化是企業長期發展的內在動力,企業文化影響企業成員的行事風格,企業文化可以時刻影響企業成員的思想觀念。故應該建立自強、奮進的企業文化,使每個成員樹立創新意識,令創新成為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如今各國均倡導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本文選取我國制造業較強的山東省、浙江省、江蘇省、廣東省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測度對象,構建了創新能力、產業結構高端化、質量效益、綠色發展四個一級指標,以及11 個二級指標,根據測度結果進行分析。其中創新能力占比最高,符合現代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技術創新對于制造業企業發展、生存、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性。所以制造業在發展的路程中,需摒棄舊思想。由內,在企業文化、領導人思維等方面進行理念革新,認清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命脈。由外,要引進人才,加強科研投入,緊隨時代進行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轉型。以技術創新提升企業生產效率、提高企業效益,加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