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瑤, 操唯宸
(湖北經濟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05)
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二氧化碳濃度持續上升,全球平均氣候也在不斷上升,這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產生了重大影響。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挑戰[1],中國政府一貫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也由此提出了2030 年前 “碳達峰” 、2060 年 “碳中和” 目標,為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與為世界各國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做出奮斗和擔當。
實體經濟是中國的經濟命脈,中國依靠實體經濟發展壯大,是中國強盛的重要支柱。實體經濟源源不斷地高質量生存發展必須擁有良好的外部宏觀經營環境和足夠充實的資金。中國已經成為 “世界工廠” ,國產制造業加工能力與日俱增,而伴隨的問題就是碳排放量的加速增長,因此發展低碳實體經濟不但具有重要的社會安全意義,也契合了當前的綠色發展理念。同時綠色金融服務在中國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影響,而調節中國宏觀經濟也是商業銀行最主要的五大職責之一,由此看出,若商業銀行在綠色金融領域的信貸業務上對綠色產品投資項目進行調整,會對整個綠色金融產業的投融資結構形成重要的影響。
在國務院的統一號召下,國有大銀行始終堅持支撐實體經濟發展,加大加強對重要產業投資保障力度,為適應各種市場主體的投資需要,積極發行綠色金融貸款,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風險保證。而湖北省近年來也在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在建立綠色低碳行業競爭優勢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并積極響應了中央的重要戰略決策。
湖北省金融業發展 “十四五” 規劃提出,在未來將打造雙碳綠色金融的高地,武漢將成為區域金融中心的重要突破口。2022 年,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落戶武漢,這意味著武漢將承擔碳排放權的確權登記、交易結算,分配等業務,湖北省也將擁有首個金融功能的全國性重要平臺。
2011 年,國務院印發《 “十二五”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提出 “探索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湖北省作為開展碳交易試點的七個省市之一,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碳市場交易體系。
2023 年2 月在 “2023 全球碳市場發展論壇上” ,中國人民銀行湖北省分行發布《綠色建筑產業貸款實施規程》,實現了建筑產業與綠色金融的共同發展。在低碳轉型領域有著重大意義,也意味著湖北省向著綠色金融發展更進一步。
2023 年5 月,印發實施《關于金融支持湖北省綠色低碳發展的實施意見》,將從短期和中長期等多方面細化工作內容,具體從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創新產品等多方位開展,專項支持金融機構對綠色信貸的投放,從而推動湖北省綠色貸款的高速增長。
2023 年,9 月3 日,在服貿會上舉辦的 “2023 全球碳市場發展論壇” 上,中國人民銀行湖北省分行發布全國首個省級綠色評價標準——《湖北綠色融資企業(項目)評價指南(試行)》。這標志著湖北省又大力推動了綠色金融的發展,將為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綠色金融提供有益參考。該指南對完善綠色識別標準化、精細化體系建設,引導金融資源精準投向綠色低碳轉型領域有著重大意義。不僅能幫助企業明確綠色生產經營中的薄弱環節,為企業提供清晰的綠色轉型思路和方向,還能降低金融機構判斷企業貸款需求是否屬于綠色貸款的人工和時間成本,提升識別的效率和質量。
在今年新一批國家綠色制造名單公示中,湖北有40 家綠色工廠入選,數量居全國第五位。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內容,綠色工廠的數量和質量是新型工業化重要的量化指標之一。湖北省一直積極響應國家關于 “雙碳” 的決策部署,引導著全省金融機構不斷實行金融創新,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鮮活的力量。具體見表1。

表1 湖北省近年來部分綠色項目概述

表2 湖北省近年來部分創新綠色產品案例概述
湖北省近年來在面對不同實體項目,結合其企業特點與資金需求,創新設計出許多新型綠色產品。
從內部環境風險上分析。第一,目前中國大部分商業銀行在綠色信貸上的貸款投放量不足,最主要的就是綠色金融項目支持某種程度是社會效應大于經營效應,沒有深入去研究項目風險,僅當作一項 “作業” ,在國家和監管部門的督促下才可能去好好完成,如果沒有強制性要求,商業銀行可能不愿意去做,這十分不利于綠色金融的發展,也阻礙了實體經濟的進展。第二,大部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都會以自身利益出發,但是中國的節能環保和清潔能源項目具有較強的外部性,這可能會導致綠色信貸的實施是為了實現企業自身利潤最大化的目標而進行的,提升項目綠色環保效率的效果不明顯,因此這可能是阻礙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
從外部環境上分析,綠色信貸、綠色保險和綠色基金等項目的不斷發展,金融機構不規范、不全面管理的問題也隨之出現,這也加大了監管部門的管理工作和管理難度。但目前來說,中國綠色金融理論體系還需完善,還應適當補充相應的法律法規去維護金融機構的自身利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商業銀行對綠色金融項目和服務的實施,由于缺乏相應的規定,導致銀行難以準確地評估相應的風險,不利于綠色金融的發展。
湖北省作為全國開展碳交易試點之一,其綠色金融的發展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在綠色金融相關領域的激勵政策不健全,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管理制度也不完善。
目前,中國的綠色金融機制尚未完善(如財政貼息、擔保、風險補償等財政政策等尚未落實到位),而且各級地方政府雖然有相應的綠色經濟發展意識,也知道了綠色金融對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但可能認為目前環境問題還未成為 “燃眉之急” ,故為了保持當地經濟發展,并沒有加強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現階段還允許小部分公司存在 “高污染、高能耗” “產能過剩” 的嚴重問題,且部分非環境友好的小公司所帶來的 “高收益” “高回報” 仍吸引著商業銀行對其進行積極的貸款投資。
故應進一步思考如何形成環境約束機制,督促各地的政府在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重視著綠色金融體系的建設[2];探索著通過財政金融激勵和社會責任約束激勵引導銀行自發重視綠色產品的研發和應用過程,同時提升企業環保意識,發揮主觀能動性,減少環境污染的根本源頭。該如何加強全國各地的監管部門對綠色金融建設的關注度,如何通過相應的激勵政策加強社會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視度,這都是目前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在商業銀行發展綠色金融項目與服務的過程中,缺乏完善合理的監管機制和監督體制是現階段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這都不利于推動綠色金融的快速發展。也無法做到快速、落到實處地去解決問題,對推動經濟真正高質量發展影響重大。2030 年轉眼即至,只有從現在開始加大監督考核力度,才能按時按步地完成 “碳達峰” 的艱巨任務。
近年來,企業對環保節能問題的認識有了很大地進步,但對綠色融資的推動力度仍明顯不足。尤其是前幾年的疫情期間,很多企業面臨經營困難、企業利潤下降、綠色轉型的動力不足。在企業申請綠色優惠貸款地過程中,企業大都會對申請綠色貸款的項目進行包裝,隱藏一些真實信息,并去利用一些措施把項目短時間 “包裝” 得像一個低碳綠色項目。但是當貸款審批通過后情況就會不一樣了,比如在信息披露方面,大多數企業并沒有做足夠的準備,綠色項目在客觀上要求比較高,難度也比較大,導致企業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來完善信息披露。隨著綠色低碳項目的蜂擁而出,審批的工作量一時間增大。并且存在一些公司項目去侵占綠色信貸市場,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若金融機構無法準確評估判斷項目的市場價值和信貸風險。可能會由于貸款審批發放的隨意性導致綠色金融市場發展進程大倒退,或配合企業 “假綠色” 項目一起欺騙獲取國家優惠貸款,草草完成國家任務,忽略了真正需要資金的實體企業。
湖北省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力度不足,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速度落后于實體經濟的發展速度,導致當實體經濟發展出現問題時,綠色金融產品可能難以滿足其需要。與國外遙遙領先的綠色金融市場相比,湖北省綠色金融業務在產品數量、市場規模和制度完善性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湖北省綠色金融市場規模偏小。不僅綠色信貸規模比較小,而且證券市場綠色化和綠色發展基金、綠色保險、環境權益交易市場發展較慢。許多金融機構推出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缺乏創新性,較為單一,很難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雖然有個別股份制商業銀行推出了少量的綠色信托和綠色租賃服務,但目前商業銀行的發展依舊以綠色信貸業務為主。在產品業務領域方面,個人業務和產品較為匱乏,相關產品創新仍主要圍繞著公司和大項目的投資展開,個人服務的功能相對欠缺。在市場交易制度方面,盡管湖北省早在2014 年就開始碳市場建設和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但是仍存在部分問題,例如定價制度不合理、信息披露不充分等。
各級管理者與員工的綠色金融意識不強,缺乏專業的技術能力。綠色金融由于評估技術涉及面較廣,傳統的金融從業人員和投資者缺乏綠色技術、環保信息等專業識別能力,無法全面評估綠色企業和項目的風險。缺乏綠色金融專業人才仍是湖北省綠色金融發展的困難點之一,由于綠色金融所涉及的領域較多[3],因此需要具備金融、科技、法律等多領域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湖北雖然是中國高等教育大省之一,但在生態金融領域還缺乏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具體措施。因此,湖北尚還缺乏打造專業生態金融體系的能力。
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發展綠色低碳項目,建立統一的綠色金融指標評估體系,確保綠色金融產品項目的可信度;為進一步加快綠色化市場步伐,組建專門的綠色金融機構,形成綠色金融市場體系;要注意減少綠色金融產品可能帶來的風險,加強對其合法合規的管理,有序開展綠色金融服務業務[4]。
引導金融機構發展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等綠色產品,滿足不同企業的需求,推動綠色金融的全面發展;商業銀行可以以產品創新為切入點,加快對現有綠色金融產品的升級和轉型,擴寬綠色金融產品的覆蓋面,推動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鼓勵企業創新推出特色綠色金融產品,尤其在節能減排領域的新興技術,例如對風能、太陽能等資源的利用,促使產品更好地發揮綠色金融支持作用,讓實體經濟的發展有著強有力的資金后盾。
應加快推出綠色金融相關的體系政策,增強市場主體的社會責任意識,共同推進綠色金融的全面發展;通過不定期開展綠色金融專題培訓、交流會等特色活動推廣綠色金融理念,提高公眾和企業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加強對綠色金融的認識,增強綠色金融產品及市場的影響力,從而高效應對實體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不同經濟困境。
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發展、資源合理利用的法律法規,融入對綠色低碳發展和綠色金融轉型項目的評估和標準,不斷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提高對綠色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建立標準化法規,強化監管措施,保障市場的合法性、合規性、合理性,為綠色金融市場提供一個穩定可靠的環境,能更加平穩高效地推動中國實體經濟發展與綠色低碳環境的建設。
參與到綠色金融的企業和個人存在部分對綠色金融內容不完全了解的問題,金融機構可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加大人才培養管理制度,同時積極調動各方力量,推動金融機構、高校等參與學習綠色金融相關知識,培養綠色金融相關的復合型人才,打造專業團隊,有力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人才的輸送也將不斷向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