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朱逸慧|文
起步晚、問題多、轉型難幾乎是原材料工業數字化發展面臨的共同困境,2024年1月,工信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原材料工業數字化轉型工作方案(2024——2026 年)》(以下簡稱“《方案》”),為有色金屬等原材料工業數字化轉型規劃了實施指南。
政策“及時雨”解了行業之渴,《方案》明確提出,到2026 年,有色金屬行業數字化基礎和網絡化支撐明顯增強、智能化應用水平顯著提高,綠色發展與安全生產水平大幅提升、技術供給與公共服務持續強化,初步建成技術先進、體系完備、安全高效的數字化轉型生態。
細細研讀《方案》,須注意的是,有色“數字化”應杜絕“公式化”。
有色金屬細分品種多、工藝差異大,不同企業實力各異,對數字化認知程度不一,執行難度和水平自然產生差異。2023年是有色金屬數字化轉型加速,碩果累累的一年,“智慧礦山”“黑燈工廠”在業內頻頻涌現,尤其部分央企國企走在前列,已成為智能制造示范企業。但數量眾多的小微企業由于自身體量小、營收少、數字化需求分布零散等原因,推進數字化轉型難度較大,難見成效。
龍頭企業已經在回答“數字化轉型如何做”的疑問。要先行先試,要敢于突破關鍵技術,提出新想法,積極尋求跨行業合作,加速推進關鍵工序和關鍵業務環節數字化,勇當“世界第一”“業內首家”。同時要堅持系統觀念,厘清企業生產運營各領域各環節之間的內在關系,將企業數字化轉型從單個領域或環節擴展到企業生產運營全過程,推動有色金屬數字化轉型向成熟發展。
小微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之路顯然與龍頭企業不同,它們尚且還在思索“為什么”的問題,即在生存艱難的背景下,企業憑什么還要投入成本進行數字化轉型。它們不期待成為“業內首家”,而希望數字化轉型在不涉及太高成本投入的前提下,真正提升企業生產經營效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數字之惠,要落實到每一家有色金屬企業,就絕不能提倡“公式化”的發展辦法,要讓企業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數字化轉型帶來的賦能力量,要為不同企業分層次、分需求設立發展目標,主動踏入這一場數字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