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輝
“5、4、3、2、1,點火!”
近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隨著同批進場的4枚快舟火箭中的最后一枚發射成功,快舟火箭創造了“一次進場,四發四成”的航天發射佳績,不僅實現了2024年中國航天發射“開門紅”,更吹響了武漢市新洲區沖刺“開門紅”的沖鋒號。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快舟火箭,正是產自位于新洲區的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
作為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產業基地,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自2017年啟動建設以來,已構建起星、箭、云和航天材料齊聚的產業主鏈。目前,該基地已累計投資近200億元。按計劃,未來將打造成千億元產值的航天產業基地。
“這是新洲智造實現換道超車的嶄新賽道。”新洲區有關負責人說,“新洲將依托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推動主導產業集群化,搶灘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深地深海深空、通用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培育更多的新質生產力,打造區域發展主引擎。”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也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領域。
2024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奮力推動新型工業化,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
其中,“加快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開拓數字新賽道”,是武漢市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兩大重要舉措。
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武漢市提出,要做強4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其中就包括商業航天,并提出2024年該產業營業收入要增長20%以上,努力打造中國星谷,積極搶占產業競爭制高點,“構筑制造強市新優勢”。
關于數字經濟,武漢市提出,要以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推進應用體系化標準化,促進數實深度融合,創建數字經濟一線城市,“力爭數字經濟規模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0%”。
對武漢而言,商業航天產業的主戰場在新洲區。
2016年8月,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航天科工集團落子新洲。由此,新洲建設全國首個商業航天產業基地,并成為國家發展戰略承載地,后被命名為“中國星谷”。
新洲區以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為引領,聚焦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等主導產業,加快布局上下游產業鏈,打造千億產值航天產業集群,走出了一條具有新洲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與此同時,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不斷探索更多航天技術應用場景,拓展商業航天的發展模式,以“通導遙一體化”(通信、導航、遙感)為依托,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提升城市數字化治理能力,助力武漢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洲區將深入落實省市要求,擔當作為,振奮精神,奮起直追,不斷塑造發展新優勢,奮力開創發展新局面,在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建設中走出一條縣域高質量發展新路。”新洲區有關負責人表示。
2021年10月27日14時19分,命名為“快舟·新洲”號的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以“一箭一星”方式成功將一顆商業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快舟.新洲”號,是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火箭產業園下線的首批火箭之一。
“快舟·新洲”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武漢航天產業已開啟規模化生產。此后,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捷報頻傳,在2023年更是迎來高光時刻。
2023年8月1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五星”方式,將和德三號A-E星等5顆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4個月后的12月27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又以“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將天目一號掩星探測星座19星、20星、21星、22星送入預定軌道。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發射的四顆天目一號衛星,由航天科工二院空間工程總體部在武漢總裝完成,主要用于獲取全球大氣環境要素信息,星座建成后可實現全球全天候海洋、大氣層、電離層的立體化、一體化業務探測。
新洲區政府有關人士介紹,快舟系列火箭是地地道道的“新洲造”。“目前,快舟系列火箭已成功發射20多次,將40多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火箭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
作為一家專注運載火箭研發、生產和發射履約的高科技企業,火箭公司將智能制造能力和數字化總裝集成能力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之一。2023年,火箭公司入選湖北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截至目前,火箭公司已經實現最高年產50枚火箭的能力。
與火箭公司一路之隔的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空間公司),則入選武漢市“2023年武漢標桿智能工廠”。
空間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為適應我國低軌星座快速部署的需求,空間公司于2019年開始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建設衛星產業園,打造衛星規模化生產能力。2021年5月,我國首條小衛星智能生產線在衛星產業園建成,首顆“新洲造”衛星順利下線。
據了解,該產線投用兩年多來,經過不斷迭代優化,實現了不同產品的柔性共線生產,可以同時執行多個不同型號衛星的組裝、集成、測試等生產任務,單星生產周期縮短80%以上。截至目前,該產線已完成數十顆衛星下線。
目前,衛星產業園二期工程已經開工,將建設衛星配套產品部組件研制廠房與科研配套保障中心,預計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將具備衛星核心部組件、單機產品自主研制和噸級大衛星平臺總裝集成測試的能力。
近年來,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當前,武漢市正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全面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隨著涂裝有各類品牌元素的“新洲造”火箭一飛沖天,新洲區數字經濟發展也邁入快車道。
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行云公司)測運控中心,千里之外的中歐班列集裝箱地理位置、開閉狀態以及倉內溫濕度等信息,均實時顯示在中心的大屏幕上。
行云公司測運控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一應用正是遙感衛星、衛星互聯網和航天技術在環境監測、智慧出行、應急通信等領域交叉后誕生的商業航天發展模式,能為“一帶一路”國際貨運安全、“第三極”科學考察、國家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提升、海洋強國建設等領域提供強力數據支撐。
商業航天數據不僅應用于“高大上”的項目,也能服務于城市治理。
2023年,新洲區雙柳街在國內率先利用行云公司的衛星遙感技術,加強對轄區內違法建設、違法占地等破壞資源環境行為的動態監測,轄區內“兩違”(違法用地、違法建設)監測實現智能化全覆蓋,“兩違”監管水平全面提升。
同年4月,武漢市政府牽手行云公司打造武漢市衛星數據應用公共服務平臺。該平臺依托衛星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將為政府公共需求統籌發布、通導遙衛星數據查詢和獲取、定制化的數據應用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助力武漢加快建設“數字城市”。
目前,該公共服務平臺已完成 1.0 版本建設并上線運營。中歐班列集裝箱監管系統、租賃資產監管系統、運營車輛監管系統、城市“兩違”監管系統、洪澇災害智能分析系統、安全應急應用系統、電力安全應用系統、水務和湖泊監測應用系統、數字農業監測應用系統等已接入平臺。
行云公司表示,將把武漢市衛星數據應用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成為中部地區數據資源最全、“通導遙一體化”、服務能力最強的綜合性衛星數據與產品的共享交換服務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