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向懿
混合痔屬于痔瘡中較為嚴重的一種痔瘡類型, 處于痔瘡的晚期階段。據統計, 我國混合痔的發病率高達52%, 且隨著人們不良生活習慣的出現, 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其致病因素繁多, 主要是由直腸黏膜下段的靜脈曲張導致的肛墊發生病理性肥大, 臨床癥狀主要有墜脹感和不同程度的瘙癢,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活方式[1-3]。因混合痔處于痔瘡的晚期階段, 此階段的混合痔, 臨床上只能采取手術治療, 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外痔切除術和痔內切外扎術等[4]。其中痔內切外扎術是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混合痔的手術方式, 該手術在混合痔患者中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 但痔內切外扎術對患者的肛周具有一定的創傷性, 術后會產生肛周疼痛、水腫等問題, 影響患者術后切口的愈合。而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能夠有效彌補痔內切外扎術的不足之處, 其可利用吻合器對痔黏膜進行切除和結扎, 具有創傷小、操作簡便、手術時間短、術后基本無疼痛、療效佳等特點[5-7]。因此, 本研究收集在平和縣醫院外三科2020 年1 月~2022 年12 月實施外剝內扎術的70 例混合痔患者和實施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進行治療的135 例混合痔患者為研究對象, 旨在觀察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在混合痔患者中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在平和縣醫院外三科2020 年1 月~2022 年12 月診治的205 例混合痔患者為研究對象, 根據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70 例)和觀察組(135 例)。對照組男38 例, 女32 例;年齡18~60 歲,平均年齡(36.67±8.51)歲;病程1~8 年, 平均病程(4.32±1.64) 年;臨床分期:Ⅲ度痔41 例, Ⅳ度痔29 例。觀察組男86 例, 女49 例;年齡20~59 歲, 平均年齡(36.85±8.59)歲;病程1~8 年, 平均病程(4.45±1.71)年;臨床分期:Ⅲ度痔92 例, Ⅳ度痔43 例;其中有1 例患者因并發癥再次出血重新入院止血。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痔病治療指南(2020 版)》中混合痔的診療標準;②患者年齡≥18 歲;③符合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的手術指征;④臨床資料完整,且依從性良好;⑤患者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肛門類或腸道類疾病;②合并心臟、腎臟等嚴重器官缺陷類疾病;③合并嚴重精神疾病或病史;④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⑤無法正常溝通或無法配合本研究;⑥近期接受過其他相關治療的患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禁食8 h、禁水4 h,做好術前腸道準備。
1.2.1 對照組 患者實施痔外切內扎術進行治療。患者取截石位, 以蛛網膜下腔麻醉為主, 少量硬膜外麻醉, 常規鋪巾消毒后進行手術。觀察混合痔外觀, 設計切除方案, 向外牽拉外痔, 對每個混合痔行菱形切口,分離痔靜脈叢, 并將外痔的痔核剝離至齒狀線處。內痔行局部結扎, 根據內痔的大小, 按先大后小的順序進行結扎, 檢查出血情況, 必要時縫合創面, 嚴格按照外切內扎術的操作流程規范進行手術。
1.2.2 觀察組 患者實施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治療。術前準備同對照組。四指擴肛暴露痔核, 觀察痔核的位置、大小及數量, 根據痔瘡嚴重程度選擇切口區域, 置入肛門鏡, 將需切除的痔上黏膜置于開環式窗口內, 于齒線上2~3 cm 處使用可吸收線分段式荷包法進行縫合, 再插入吻合器, 通過肛門鏡將脫垂直腸黏膜牽引至吻合器釘槽中, 然后實施切割吻合, 吻合器吻合后將吻合器完全松開輕輕拔出, 觀察殘留皮贅、外痔、出血等情況, 去除多余組織, 若有出血行“8”字形雙重縫扎。
兩組患者術畢, 術后禁食6 h, 兩組患者術后均采用抗生素常規抗感染治療36 h, 術后觀察1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切口愈合時間、術后肛門疼痛評分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3.1 療效判定標準 術后觀察1 個月, 患者的痔核未改善或更為嚴重為無效;痔核萎縮或基本消失, 臨床癥狀得到改善為有效;痔核完全消失或萎縮, 臨床癥狀消失為顯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2 肛門疼痛評分 采用VSA 進行評分, 分別于手術治療后1、5、10 d 進行評分, 分值范圍0~10 分, 評分越低, 說明患者的疼痛感越輕, 反之越重。
1.3.3 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記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如出血、尿潴留及肛門墜脹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88.6%)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97.8%)明顯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切口愈合時間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切口愈合時間明顯更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切口愈合時間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切口愈合時間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 切口愈合時間(d)觀察組 135 22.56±5.04a 5.48±0.67a 20.39±4.86a對照組 70 31.37±5.70 7.69±1.02 27.58±5.57 t 11.342 18.612 9.549 P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患者術后肛門疼痛評分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1、5、10 d 的肛門VAS 評分均明顯降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肛門VSA 評分比較( ±s, 分)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肛門VSA 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術后1 d 術后5 d 術后10 d觀察組 135 2.98±1.32a 1.34±1.16a 1.10±1.02a對照組 70 5.16±2.25 3.88±1.47 2.63±1.23 t 8.735 13.538 9.479 P 0.000 0.000 0.000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11.4%)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7%)明顯降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混合痔是肛腸外科常見的晚期痔瘡, 痔核范圍較大, 且發病機制尚未明確。混合痔包括內痔和外痔, 內外相連無明顯的分界線, 外痔主要表現為肛門不適感常伴隨瘙癢, 而血栓性外痔會伴隨肛門局部劇痛;內痔主要表現為出血和脫出, 可劃分為不同程度的內痔,發展至晚期的內痔則形成混合痔[8]。混合痔臨床表現主要為排便困難、便血、肛門水腫等不適癥狀[9]。進展至混合痔的患者只有手術治療才能保護肛門功能,痔外切內扎術能有效切除痔核, 該手術通過外痔切除、內痔結扎的方式, 將肛墊恢復至正常, 阻斷局部動靜脈血流, 降低痔核處血流供應, 使痔核萎縮, 達到手術治療的目的[10]。但該手術會給患者的肛門造成一定的創傷, 并增加患者術后的疼痛感, 進而引發一系列并發癥, 且部分外痔不會因痔核處血流供應阻斷而消失, 因此, 該手術在晚期的混合痔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可以利用圓形吻合器從肛門直接插入直腸, 環形將直腸下端腸壁的黏膜和黏膜下層組織切除, 并且在切除的同時可以使脫垂的肛墊上提, 將肛墊的正常解剖結構恢復, 從而達到根治的目的[11-13]。因此, 本研究選取205 例混合痔患者為研究對象, 觀察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在患者中的臨床治療效果, 旨在為混合痔的臨床手術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羅金等[14]通過觀察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在混合痔患者中的臨床效果發現, 經手術治療后, 患者的肛門功能得到顯著改善, 疼痛程度明顯降低, 與傳統的手術相比,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帶給患者的滿意度更高, 肛腸動力指標改善效果更明顯, 且術后并發癥減少。彭銀俠[15]通過觀察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及術后護理干預對混合痔患者的臨床療效及預后影響發現,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結合術后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臨床療效, 患者術后疼痛度無明顯差異, 且患者滿意度明顯提高。本研究結果顯示, 與對照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更高, 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切口愈合時間均明顯更短, 術后肛門疼痛評分明顯更低,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降低(P<0.05)。與上述文獻研究報道的結果基本相符, 結果提示,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通過利用圓形吻合器從肛門直接插入直腸, 環形將直腸下端腸壁的黏膜和黏膜下層組織切除, 保證直腸肛管的結構和功能不受手術的影響, 降低術后繼發性大出血的發生, 同時減少患者術后肛門的疼痛感, 從而增強手術的作用范圍, 提高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在混合痔患者中的臨床療效顯著,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術后出血量, 縮短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切口愈合時間, 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疼痛感, 預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