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興 楊磊
通過查閱相關的數據統計資料發現, 近年來我國患髖膝關節疾病的患者數量呈持續增加的態勢, 不僅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機體健康, 更會阻礙患者的正常活動[1]。臨床醫生主要使用髖膝關節置換術實施治療[2]。然而由于患者的年齡相對較大, 為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療與恢復效果, 良好的護理干預必不可少。對于過去使用的傳統模式而言, 雖然護理人員能夠遵醫囑為患者實施護理操作, 然而由于缺少深入性與靈活性, 導致其未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效用[3]。在當下的諸多護理模式中,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模式受到諸多護理人員的青睞, 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縮短患者的康復進程, 使其獲得理想的恢復效果[4]。
1.1 一般資料 將80 例2021 年8 月~2023 年8 月于本院接受髖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 以電腦隨機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 各40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27∶13;平均年齡(61.2±4.3)歲;接受髖關節置換術29 例, 接受膝關節置換術11 例。試驗組男、女比例28∶12;平均年齡(61.5±4.3)歲;接受髖關節置換術30 例, 接受膝關節置換術1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在在本院接受髖膝關節置換術治療;②保證患者及其家屬完全知曉護理方案內容。排除標準:①無法正常的溝通與交流;②患有精神疾病;③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情況。
1.3 方法 對照組接受傳統模式護理, 術前禁食禁飲, 并對患者實施常規知識宣教, 對其心理進行常規的疏導;術后密切觀察其病情。試驗組接受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 具體如下:①術前宣教。護理人員需要采取患者易于接受的方式為其深入介紹手術治療過程, 并告知其在不同階段采取的不同護理措施, 以加強其了解;同時還需要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制定個性化的康復鍛煉計劃;若患者已經出現負性心理情緒,則護理人員需要全分析影響因素, 并據此實施針對性的疏導與排解, 以緩解其負性心理情緒, 使其保持積極平和的心態, 進而使手術治療成功性獲得提升。②術前禁食與術后飲食。a.術前禁食:術前8 h 需要使患者禁食, 為確保手術的順利開展, 避免患者出現低糖情況, 可于手術當日使其使用一定的能量合劑。b.術后飲食:術后通過觀察若未出現惡心嘔吐現象, 則可使其進食一定量的富含蛋白與能量的食物, 但需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易產生脹氣的食物。術后通過觀察若出現惡心嘔吐現象, 則需要及時對癥處理, 之后可使其食用一定量的流質食物, 并且還需要避免發生誤吸與窒息的不良情況。③麻醉方式與體溫管理。選擇半衰期較短的藥物為患者實施靜吸復合麻醉。長時間的低體溫會增強患者的應激反應, 并導致術后感染發生率明顯增加, 同時還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其正常的凝血機制。因此需要盡可能的減少暴露面積, 并且提前對需要輸注的血液與液體實施加溫處理;除此之外, 還需要在較大程度上減少輸血與補液次數。④超前鎮痛。在術前2 h 與術后4 d 內均為患者使用適量的塞來昔布,并對關節實施冷敷處理, 以使其獲得良好的鎮痛效果,提升其舒適度。⑤康復鍛煉。術后指導其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 在訓練過程中輔助患者將患肢伸直,并使股四頭肌進行收縮, 規定患者需要接受的訓練次數為3 次/d, 20 min/次;告知患者將足尖向上擺放, 對于腿部肌肉而言, 首先需要繃緊, 之后再進行放松, 在此過程中還需要收縮兩側的臀部肌肉, 保持該種狀態約4 s, 之后再進行放松, 訓練次數為8 次/d。踝泵運動:指導其進行足踝環轉運動, 3 次/d, 15 min/次。術后次日, 在患者機體條件允許情況下輔助其進行床邊站立,并使其利用助行器進行行走訓練。⑥出院指導。通過對患者實施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模式能夠縮短其住院時間, 但在回歸家庭后仍然需要進行長時間的休養,且在家庭中康復階段可能會出現較多的無法預料的問題或疑問, 此時護理人員可通過電話或實地走訪等方式與患者進行積極溝通, 全面耐心解答患者的提問, 以消除患者及其家屬的疑慮。并且護理人員在進行隨訪的過程中可利用出院后康復量表對患者的康復情況進行綜合評估, 之后依據實際的評估結果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及時對護理方案進行調整。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護理前后HSS 評分、VAS 評分、ROM、Harris 評分、TSK 評分的變化情況。HSS 評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動度、肌力、屈曲畸形、穩定性, 總分為100 分, 分數越高說明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VAS 滿分為10 分, 分數越高說明疼痛程度越重。Harris 總分為100 分, 分數越高說明髖關節功能恢復越好。TSK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對運動的恐懼心理越強烈。②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 運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對患者實施評估, 包括生理機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活力等維度, 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③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與導管拔除時間、住院時間、進食時間、首次排尿時間、住院費用。④并發癥發生率,包括惡心嘔吐、深靜脈血栓、壓瘡、髖關節脫位、感染等。⑤護理滿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問卷調查患者護理滿意度, 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 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⑥護理優良率:患者接受護理后無疼痛感, 關節能夠正常運作, 不會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產生影響為優;患者接受護理后無明顯疼痛感, 能夠進行短暫或較輕的勞動為良;若未達到以上兩種標準則為差。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⑦ROM 恢復到60、80、100、120°的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前后的相關評分及ROM 比較 護理前,兩組HSS 評分、VAS 評分、ROM、Harris 評分、TSK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護理后, 試驗組HSS 評分、VAS 評分、ROM、Harris 評分、TSK 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相關評分及ROM 比較( ±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相關評分及ROM 比較( ±s)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HSS 評分(分) VAS 評分(分) ROM(°) Harris 評分(分) TSK 評分(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40 53.85±8.09 72.01±7.71 6.83±1.01 4.21±0.81 83.59±10.36 101.75±9.65 33.61±2.39 69.29±3.41 34.23±2.76 27.06±1.94試驗組 40 54.09±8.38 83.89±9.61a 6.95±1.06 3.02±0.71a 84.02±12.16 115.74±10.08a 33.65±2.35 77.26±2.69a 34.19±2.71 20.32±1.81a t 0.130 6.098 0.518 6.987 0.170 6.341 0.075 11.606 0.065 16.066 P 0.897 0.000 0.606 0.000 0.865 0.000 0.940 0.000 0.948 0.000
2.2 兩組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 兩組生理機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活力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護理后, 試驗組生理機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活力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生理機能 精神健康 情感職能 活力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40 75.84±3.67 84.71±4.21 71.96±3.36 80.83±4.25 70.93±3.35 81.52±4.49 70.51±3.27 81.01±4.32試驗組 40 76.01±3.63 93.82±5.21a 71.78±3.32 92.07±5.15a 70.85±3.39 90.95±5.46a 70.85±3.23 90.87±5.09a t 0.208 8.602 0.241 10.646 0.106 8.437 0.468 9.341 P 0.836 0.000 0.810 0.000 0.916 0.000 0.641 0.000
2.3 兩組各項時間指標與住院費用比較 試驗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導管拔除時間、住院時間、進食時間、首次排尿時間、住院費用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各項時間指標與住院費用比較( ±s)

表3 兩組各項時間指標與住院費用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首次下床活動時間(d) 導管拔除時間(h) 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元) 進食時間(h) 首次排尿時間(h)對照組 40 2.95±1.05 43.52±16.31 10.32±2.91 32758.41±3593.89 5.81±0.59 47.63±0.47試驗組 40 1.76±0.93a 21.09±7.07a 7.17±2.01a 27024.17±2432.62a 2.87±0.09a 23.79±0.65a t 5.366 7.980 5.633 8.357 31.155 187.973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5.00%優于對照組的22.50%(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總滿意度97.50%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7.50%(P<0.05)。見表5。

表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2.6 兩組護理優良率比較 試驗組的護理優良率97.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50%(P<0.05)。見表6。

表6 兩組護理優良率比較[n(%)]
2.7 兩組ROM 恢復到60、80、100、120°的時間比較 試驗組ROM 恢復到60、80、100、120°的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7。
表7 兩組ROM 恢復到60、80、100、120°的時間比較( ±s, d)

表7 兩組ROM 恢復到60、80、100、120°的時間比較( ±s, d)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60° 80° 100° 120°對照組 40 1.85±0.59 3.12±0.98 5.29±0.97 9.43±2.32試驗組 40 1.09±0.32a 2.06±0.85a 3.51±0.83a 5.07±1.32a t 7.161 5.168 8.818 10.331 P 0.000 0.000 0.000 0.000
近年來我國中晚期關節疾病的患者數量持續增加,臨床醫生主要采用關節置換術對患者實施治療, 其中髖膝關節置換術是臨床醫生較為常用的一種治療方式,不僅能夠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 同時還能夠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5]。然而由于患者的年齡相對較大, 身體機能不斷減弱, 因此為有效地提升治療與恢復效果, 還需要護理人員予以良好的護理照顧[6]。在當前的諸多護理模式中,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受到諸多護理人員的一致好評, 能夠發揮顯著的護理效用[7]。
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模式中, 護理人員在術前能夠對患者實施詳細的健康宣教與心理干預, 不僅能夠有效地緩解患者的負性心理與情緒, 同時還能夠提升患者對疼痛的耐受度, 使其樹立堅定的手術治療信心[8]。同時護理人員在術前還能夠為患者制定相應的康復運動方案, 提前指導其進行相應的運動, 不僅能夠確保手術的順利開展, 還能夠使其在術后積極配合功能康復鍛煉[9]。除此之外,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模式使得傳統的術前禁食觀念被改變, 使患者在術前進行8 h 的禁食, 手術當日為患者使用適量的能量合劑;并且在術后還能夠對患者是否發生惡性嘔吐等情況進行密切關注, 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指導其進行針對性的進食[10]。在對患者實施麻醉與手術的過程中,諸多患者會出現圍術期低體溫情況, 不僅會加快患者的心率, 提升氧耗量, 并加強傷口疼痛程度, 同時還會抑制血小板功能, 降低凝血物質活性, 從而增加術中與術后出血量。因此護理人員還能夠加強對患者的保暖工作, 提前對液體進行加溫處理, 從而避免患者出現低體溫情況[11-13]。護理人員還能夠對患者進行超前鎮痛護理, 有效地減輕其疼痛, 提升患者的舒適度, 進而獲得較快的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 試驗組護理后的各項指標均顯著改善, 同時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與導管拔除時間、住院時間、進食時間、首次排尿時間及ROM恢復到60、80、100、120°的時間明顯較短, 住院費用少, 并發癥發生率明顯較低, 護理滿意度、護理優良率明顯較高, 提示該種護理模式具有較高的效果。
綜上所述,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應用于髖膝關節置換術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能夠有效幫助恢復髖膝關節功能, 患者滿意度高,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