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 喬元茵
子宮內膜癌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 是由女性子宮內膜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癌癥。近年來,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環境變化, 尤其是女性平均壽命的延長和晚婚晚育現象的盛行, 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大部分子宮內膜癌患者會出現陰道出血癥狀。根據臨床生物學行為特征, 子宮內膜癌可以分為雌激素依賴型和非雌激素依賴型兩類[1,2]。其中, 雌激素依賴型子宮內膜癌主要包括子宮內膜樣癌, 其與雌激素水平過高有關;而非雌激素依賴型子宮內膜癌則包括透明細胞癌等, 這種類型的子宮內膜癌不受雌激素影響, 通常發生于更年期的女性中。據統計, 子宮內膜癌在北美地區的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和結直腸癌, 而在中國, 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 據研究顯示其僅次于宮頸癌, 并且患者患病年齡呈現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因此, 對于子宮內膜癌臨床的預防、治療和康復都成為了目前醫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手術是治療子宮內膜癌的主要方法之一, 手術后患者的5 年生存率可達77%。然而, 在手術過程中, 患者可能會出現膀胱神經損傷等并發癥, 這些都會影響到患者的膀胱功能, 從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傳統的術后恢復措施一般是在患者出現并發癥后采取措施,效果并不理想。針對這種情況, 一種全新的術后恢復訓練模式——系統縮肛運動訓練應運而生, 其以患者術后運動激勵為特征, 激發患者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將患者生理恢復調節到最佳狀態, 有利于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 從而采取健康的生活行為。本研究致力于探討系統縮肛運動訓練在子宮內膜癌術后患者恢復中的應用效果, 并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 年1 月~2023 年1 月大連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集團)婦科二病房80 例子宮內膜癌術后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 每組40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5~67 歲, 平均年齡(55.1±4.0)歲。試驗組患者年齡44~67 歲, 平均年齡(55.3±3.9)歲。經統計學分析, 兩組患者年齡等基礎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晚期子宮內膜癌診斷標準, 經組織病理學證實為子宮內膜癌患者;②預計生存期為6 個月以上的患者;③患者自愿接受手術治療, 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智力殘疾和表達能力障礙的患者;②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③存在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患者;④存在其他惡性腫瘤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臨床常規恢復治療措施,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及臨床常規恢復訓練。試驗組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采取系統縮肛運動訓練, 具體措施如下:①指導患者找到盆底肌肉, 其位于骨盆底部, 圍繞著會陰孔和肛門, 是一個類似三角形的網狀結構, 當患者排空尿液時嘗試停止尿流, 此時使用的肌肉即為盆底肌肉;或者將患者手指插入肛門, 收緊肌肉感受到抵抗力的區域即為盆底肌肉所在位置;②學習如何正確收縮盆底肌肉, 縮肛運動的基本動作就是患者收縮盆底肌肉, 使臀部肌肉保持放松, 然后用力收縮肛門周圍的肌肉, 同時保持呼吸暢通, 感覺到會陰部向上提起, 但不要用力擠壓肛門;③建立縮肛運動訓練計劃,縮肛運動可以在任何時間進行, 建議臨床訓練3 組/d,10~15 次/組, 患者除了正常的縮肛運動之外, 還可以嘗試快速收縮松弛或者持續收縮肛門肌肉數秒鐘來增加練習難度。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心理相關評分 ①總體幸福感評分:在患者干預8 周之后, 使用總體幸福感量表(GWS)來評估患者的幸福感。總體幸福感量表經過精簡包括4 個維度,包括患者對生活的興趣、患者快樂的情緒、患者健康問題和患者對情緒控制、患者緊張, 共有7 個項目, 得分從0~10 分不等, 每個維度中每個項目的得分加起來為總得分, 得分越高, 患者總體幸福感越強[3];②心理彈性評分:在患者干預8 周之后, 使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心理彈性量表經過精簡包括2 個維度, 包括力量和樂觀主義, 共有10 個項目, 將每個維度的項目得分相加, 得分越高, 表明患者心理彈性越強;③簡易應對方式評分:對患者干預8 周后, 采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對兩組患者應對方式進行評估。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包括積極和消極2 個維度, 共有10 個項目, 得分越高, 表明患者對生活態度越積極。
1.4.2 患者對子宮內膜癌知識掌握情況評分 患者對子宮內膜癌知識掌握情況包括患者對子宮內膜癌病因、子宮內膜癌術后恢復、子宮內膜癌家庭恢復知識掌握情況, 在患者出院前用自制的問卷進行調查, 分數越高表示掌握程度越高。
1.4.3 術后膀胱功能恢復情況 術后2 周, 根據患者術后膀胱功能恢復情況評分對膀胱功能進行評估。0 級為患者拔出導管后可自主排尿, 患者殘余尿液<50 ml;1 級為患者拔管后殘余尿量為50~100 ml;2 級為患者拔出導管后, 殘余尿量>100 ml[4]。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心理相關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總體幸福感評分、心理彈性評分、簡易應對方式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理相關評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者心理相關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總體幸福感評分 心理彈性評分 簡易應對方式評分試驗組 40 37.17±1.15a 32.95±1.13a 36.02±2.05a對照組 40 12.29±1.03 17.42±0.73 15.13±1.19 t 101.925 73.011 55.738 P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患者對子宮內膜癌知識掌握情況評分比較試驗組患者對子宮內膜癌病因、子宮內膜癌術后恢復、子宮內膜癌家庭恢復知識掌握情況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子宮內膜癌知識掌握情況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對子宮內膜癌知識掌握情況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子宮內膜癌病因 子宮內膜癌術后恢復 子宮內膜癌家庭恢復試驗組 40 32.05±1.13a 24.52±1.25a 21.25±1.33a對照組 40 18.42±1.20 17.09±1.09 13.12±0.91 t 52.298 28.334 31.907 P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患者術后膀胱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術后膀胱功能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膀胱功能恢復情況比較[n(%)]
子宮內膜癌是一種惡性腫瘤, 常發生在女性子宮內膜上皮層, 是女性生殖系統中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據統計, 子宮內膜癌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在發達國家尤其明顯。預計到2025 年, 全球將有超過46000 例女性被診斷為子宮內膜癌[5,6]。同時, 其發病年齡也發生了一定改變, 以往認為是50 歲左右的女性子宮內膜癌發病率較高, 現在子宮內膜癌發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 每年全球有大約超過3 萬例年輕女性被診斷出患有子宮內膜癌[7,8]。子宮內膜癌臨床主要癥狀包括異常陰道流血、陰道分泌物的改變和患者感到下腹部疼痛等, 其中內分泌失調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病因之一, 同時高雌激素狀態會導致子宮內膜增生, 進而發展成癌變。此外, 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與代謝紊亂相關的因素也可能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同時避孕藥、激素替代治療、不孕不育等婦科問題也與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有關。目前, 子宮內膜癌的主要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放療和化療。由于子宮內膜癌發生的異質性, 關于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的選擇由患者腫瘤部位、分期、醫療條件等共同決定, 并且由于子宮內膜癌術后恢復涉及患者隱私部位, 部分患者在術后康復過程中有一定的抵抗情緒,常規的術后康復已經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因此, 提高子宮內膜癌術后患者恢復工作服務質量、保證子宮內膜癌術后恢復對患者而言具有積極意義, 同時手術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盆底功能障礙, 包括尿失禁及便秘等問題, 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因此采取縮肛運動訓練來治療這些術后并發癥, 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縮肛運動是指患者通過收縮肛門括約肌來加強盆底肌肉, 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盆底功能障礙的作用, 其是一種簡單以及易于實施的方法, 可以在家中進行。訓練期間, 患者需要采用正確的姿勢和呼吸方式, 以確保盆底肌肉得到最大程度的鍛煉。訓練的時間和強度可以逐漸增加, 以便讓盆底肌肉得到更好的鍛煉。需要注意的是, 縮肛運動訓練并不適合所有的子宮內膜癌手術患者。患者在進行縮肛運動訓練前應該接受醫生的評估和指導, 以確保訓練的安全和有效性。此外, 嚴重的盆底功能障礙可能需要采用其他治療方法來解決, 如物理治療或手術修復等。除了盆底肌肉功能的改善, 一些研究還發現縮肛運動訓練可以減輕子宮內膜癌手術后患者的尿失禁和便秘問題[9, 10]。
綜上所述, 系統縮肛運動訓練對子宮內膜癌術后患者的干預效果顯著, 可提升膀胱功能, 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 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