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英 張逢春
胎位不正主要指胎兒在子宮內的位置出現異常,較為常見的包括枕橫位、枕后位等, 這些不正常的胎位不僅會延長產程時間, 甚至增加難產、新生兒窒息等發生風險, 對母嬰安全造成不良影響[1,2]。雖然剖宮產能解決胎位不正帶來的影響, 但剖宮產手術對產婦身體損傷較大, 不利于產后早期恢復。因此, 需要尋找一種有效的干預方式糾正胎位不正, 以此確保產婦正常分娩。有報道發現, 當胎兒處于枕橫位、枕后位等體位時, 為產婦提供合適的體位指導, 使胎頭和骨盆的適應性位于最佳狀態, 在糾正胎位不正、提高自然分娩率方面有積極作用[3]。因此, 本研究將側臥位體位干預應用于持續性枕橫位或枕后位胎位不正產婦中,旨在探討其應用效果及對分娩結局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2 年1 月~2023 年9 月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產科持續性枕橫位或枕后位胎位不正產婦共計120 例。納入標準:①經B 超、陰道檢查等證實為胎位不正, 類型包括枕橫位、枕后位;②單胎、足月分娩;③年齡20~40 歲;④產婦及家屬簽署研究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妊娠期并發癥;②既往有流產、早產情況;③合并產道異常癥狀;④頭盆不對稱;⑤合并其余器官功能異常;⑥精神異常, 無法交流溝通。按照隨機數表法將產婦分為觀察組、對照組, 各60 例。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有可比性。見表1。研究已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s, 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s, n(%)]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年齡(歲) 孕周(周) 胎位不正類型 分娩次數枕橫位 枕后位 初產婦 經產婦觀察組 60 28.75±3.68 40.04±0.85 36(60.00) 24(40.00) 43(71.67) 17(28.33)對照組 60 28.93±3.41 39.97±0.93 32(53.33) 28(46.67) 45(75.00) 15(25.00)t/χ2 0.278 0.430 0.543 0.171 P 0.782 0.668 0.461 0.680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待產觀察, 整個過程密切監測宮縮、會陰及胎心情況, 若產婦出現宮縮乏力則給予催產素, 必要時轉為剖宮產分娩。觀察組采用側臥位體位干預, 具體方法:①當產婦宮口擴張至3~7 cm 時, 根據B 超診斷結果判斷胎兒位置, 指導產婦采用胎枕同側臥位緩解疼痛感, 維持30 min 后可更換為上身前傾位、跪爬位進行交替;②當宮口開至7~10 cm, 指導產婦使用側俯臥位、胎枕同側臥位, 每種體位維持30 min 左右, 進行交替;其中側俯臥位方法為:產婦下側腿部盡量含胸屈膝姿勢, 前腹壁和床面之間緊貼, 上側腿部和脊柱之間彎曲, 角度呈90°左右, 并為產婦墊上軟枕;并根據B 超實時監測結果對產婦姿勢進行合理調整;③進入第二產程時助產士指導產婦使用仰臥屈膝位分娩, 上半身抬高30°, 指導產婦采用正確的用力方式進行分娩, 若產婦出現宮縮乏力則給予催產素, 必要時轉為剖宮產分娩。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分娩方式:記錄兩組陰道分娩、產鉗助產、剖宮產情況。②產程時間:記錄兩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及總產程時間。其中第一產程指開始規律宮縮直至宮口全開的時間;第二產程指宮口全開至胎兒娩出的時間。③會陰撕裂及側切情況:其中會陰撕裂Ⅰ度表示產婦僅有會陰皮膚和(或)陰道黏膜發生損傷;Ⅱ度表示產婦的會陰肌肉發生損傷,但未損傷到肛門括約肌;Ⅲ度表示產婦出現會陰肌肉損傷的同時且損傷范圍累及到肛門括約肌復合體位置;Ⅳ度表示產婦內外括約肌、肛門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4]。記錄分娩過程中會陰側切例數。④分娩舒適度:采用醫院自制評價表評價產婦分娩舒適度, 其中輕度不適表示產婦僅有輕微的不適感, 可耐受分娩;中度不適表示產婦有呼吸困難、氣促、上腹部不適、惡心等癥狀, 但通過改變體位或者休息后尚能緩解;重度不適表示產婦出現明顯的呼吸困難、氣促、上腹部不適等癥狀, 難以忍受分娩[5]。⑤記錄母嬰結局,計算產后出血、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6.0 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等資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分娩方式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陰道分娩率更高, 剖宮產率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分娩方式比較[n(%)]
2.2 兩組產程時間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及總產程時間均更短(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程時間比較( ±s, min)

表3 兩組產程時間比較( ±s, min)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第一產程 第二產程 總產程觀察組 48 573.34±42.17a 75.45±11.68a 648.79±53.21a對照組 38 601.11±43.95 93.21±15.45 694.32±65.76 t 2.977 6.072 3.550 P 0.004 0.000 0.001
2.3 兩組會陰撕裂及側切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會陰撕裂情況及會陰側切發生率均更優(P<0.05)。見表4。

表4 兩組會陰撕裂及側切情況比較[n(%)]
2.4 兩組分娩舒適度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產婦分娩舒適度更優(P<0.05)。見表5。

表5 兩組分娩舒適度比較[n(%)]
2.5 兩組母嬰結局比較 兩組產后出血、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發生率比較, 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母嬰結局比較[n(%)]
產婦分娩過程中胎兒的先露部指示點和母體骨盆之間的關系被稱作是胎方位, 在影響產程進展、分娩結局中占據著重要地位[6]。若胎兒出現持續性枕橫位或枕后位等胎位不正情況, 可導致產婦出現不同程度的分娩障礙, 容易導致繼發宮縮乏力、延長產程, 并增加產道損傷、剖宮產、產后出血、宮內窘迫等發生率,影響母嬰結局[7]。因此, 選擇一種有效的體位干預模式在糾正胎位不正、積極改善母嬰結局方面顯得十分重要[8]。
胎兒出現胎位不正的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明確, 可能和胎兒大小、產婦骨盆形態、胎頭位置俯屈、產力等因素相關[9]。在這些因素中, 胎兒大小、產婦骨盆形態屬于不可控因素, 但胎頭位置、產力則屬于可控因素。在傳統的干預方式中, 通常是采用自由體位分娩、陰道徒手轉胎術等, 但均存在一定不足, 例如自由體位在糾正胎位不正方面作用有限, 陰道徒手轉胎術可給產婦帶來較大痛苦, 影響分娩舒適度。基于胎頭與母體盆骨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采用側臥位體位干預胎位不正, 取得滿意療效。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采用側臥位體位干預的產婦陰道分娩率明顯升高, 且第一產程、第二產程時間明顯縮短, 會陰撕裂情況、會陰側切發生率更優, 同時分娩舒適度更好, 體現出更好的應用效果, 具體原因分析如下[10-12]:①宮口擴張至3~7 cm 時屬于第一產程的潛伏期及活躍期枕, 此時通過胎枕同側臥位、上身前傾位、跪爬位等體位相互交替有助于確保骨盆、胎周之間的入口轉變一致, 確保胎兒在重力作用下逐漸糾正體位, 使頭部朝下, 且此類姿勢有助于緩解產婦的腰腹部疼痛感, 舒適度更好, 也便于進行陰道分娩;②當宮口開至7~10 cm, 指導產婦采用側俯臥位、胎枕同側臥位交替, 此時胎兒可在羊水浮力、重力作用下產生一種胎軸旋轉運動, 有利于胎頭和胎背之間所形成的弧面向宮底的弧面所滑動, 達到矯正胎位不正的效果,同時該體位還能緩解腹主動脈、下腔靜脈的壓迫, 避免產婦出現低血壓等情況, 提高分娩舒適度;有報道顯示, 側臥位體位干預可讓胎兒背部旋轉, 繼而帶動胎頭轉變成為枕前位, 提高產婦的自然分娩率;③產婦胎位不正得到良好糾正后不僅有利于陰道分娩, 且可避免會陰撕裂、會陰側切等, 減少分娩損傷。然而本研究兩組產婦在母嬰結局方面無明顯差異, 考慮是本研究樣本量較少相關。此外, 通常來講胎位不正產婦最佳糾正時間是孕30~34 周, 本研究從分娩前才開始干預, 尚存在不足, 今后也應加強產檢, 根據產婦實際情況盡早進行干預, 仍有待開展更高質量的研究持續探討。
綜上所述, 側臥位體位干預在持續性枕橫位或枕后位胎位不正產婦中的應用效果明顯, 可改善分娩結局, 提高分娩舒適度, 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