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春花
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是特殊高血壓疾病類型, 指單純收縮壓升高但舒張壓無異常的情況, 同時也是誘發心腦血管病的高危因素。近年來關于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的研究不斷深入[1-3], 有學說[4]指出, 該病發病機制可能與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存在聯系, 因此臨床對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開始嘗試在早期階段積極干預血管內皮細胞功能, 從而緩解病情惡化。依那普利是典型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藥物, 可舒張血管、降低血壓, 但在以往對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應用單一依那普利治療血壓始終不能穩定的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本院遵循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學說, 于2019 年對此類患者在依那普利基礎上聯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療, 該藥物為第三代鈣離子拮抗劑代表藥物, 能夠拮抗血管壁平滑肌鈣離子通道, 不但能夠保持血壓穩定, 且可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本文主旨在于探索對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應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與依那普利方案聯合治療的臨床效果, 現將相關數據整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100 例, 遵循隨機數字表設計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觀察組, 每組50 例。對照組男性29 例, 女性21 例;年齡61~83 歲,平均(69.47±5.84)歲;病程2~17 年, 平均(9.01±2.85)年。觀察組男性32 例, 女性18 例;年齡62~81 歲, 平均(68.98±5.71)歲;病程2~16 年, 平均(9.07±2.51)年。兩組上述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已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后批準展開。
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相關診斷標準:收縮壓在140~160 mm Hg, 舒張壓在90 mm Hg以下[5];②年齡在60 歲以上;③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屬于高度高血壓疾病類型;②存在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或者相關疾病;③對本研究所用藥物存在過敏反應;④處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⑤明確表示拒絕配合本次研究。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應用依那普利片(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2022378, 規格:10 mg/片)治療, 用藥方式為口服, 1 片/次, 1 次/d。觀察組應用依那普利片聯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施慧達藥業集團(吉林)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9991083, 規格:2.5 mg/片]治療, 依那普利片用藥方式及劑量與對照組相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用藥方式為口服,1 片/次, 1 次/d。治療療程為12 周, 期間藥物劑量根據患者病情變化而進行調整。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血壓水平 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后對患者進行DMSBP、NMSBP、24 h MSBP 監測并記錄。
1.3.2 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治療療程結束后患者相關臨床癥狀(頭暈、眼花、頭脹)消失, 收縮壓下降幅度10~20 mm Hg 并進入到正常范圍, 為顯效;治療療程結束后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且不對生活造成影響, 收縮壓下降幅度未達到10 mm Hg 但進入正常范圍, 為有效;未能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6]。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3 內皮功能指標 在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對其進行NO、FMD、ET-1 指標檢測, 抽取其空腹狀態下靜脈血, NO 檢測方法為硝酸還原酶比色法, FMD 檢測方法為多普勒超聲, ET-1 檢測方法為放射免疫法。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血壓水平對比 治療前, 兩組患者DMSBP、NMSBP、24 h MSBP 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 兩組DMSBP、NMSBP、24 h MSBP 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 其中觀察組DMSBP、NMSBP、24 h MSBP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壓水平對比( ±s, mm Hg)

表1 兩組患者血壓水平對比( ±s, mm Hg)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 bP<0.05
組別 例數 DMSBP NMSBP 24 h MSB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169.69±17.29 138.45±12.35a 149.67±14.65 132.63±12.70a 152.78±15.59 134.02±12.58a觀察組 50 168.03±18.32 120.52±10.01ab 147.04±15.59 113.74±11.81ab 156.59±16.12 117.54±10.87ab t 0.466 7.975 0.869 7.702 1.201 7.009 P 0.642 0.000 0.387 0.000 0.234 0.000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病情控制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
2.3 兩組患者內皮功能指標對比 治療前, 兩組患者NO、FMD、ET-1 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 兩組NO、FMD、ET-1 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其中觀察組NO、FMD 高于對照組, ET-1 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內皮功能指標對比( ±s)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 bP<0.05
組別 例數 NO(μmol/L) ET-1(ng/L) FMD(%)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4.58±1.25 5.61±1.25a 79.37±10.48 68.15±9.59a 3.78±0.63 5.31±1.01a觀察組 50 4.68±1.24 6.25±1.39ab 77.56±8.91 60.84±10.48ab 3.79±0.65 7.68±1.13ab t 0.402 6.989 1.225 3.639 0.078 11.057 P 0.689 0.000 0.108 0.000 0.938 0.000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以及生活水平不斷提升, 各種慢性病的發病率也對應呈現出高發甚至流行的趨勢,老年人是高血壓疾病的主要發作人群, 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是其中較為典型的類型, 是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高危因素。目前對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的具體發病機制還存在爭議, 但普遍認為積極防治具有重要意義[7]。
近代醫學理論[8]對高血壓機制進行研究后發現,該病發生和腎素血管緊張素被過度激活可能存在密切關系, 且血管內皮功能失衡、血小板受損激活等也是誘發因素, 因此臨床對高血壓患者在制定治療方案時將血管內皮因子的調整作為考慮范圍。依那普利為臨床常用于治療高血壓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藥物,該藥物在應用后短時間于體內水解成為依那普利拉,該成分能夠有效抑制血管緊張素轉化酶, 對于高血壓患者的降壓機制也在于水解后可阻斷血管緊張素Ⅱ的分泌速度, 讓全身血管進入舒張狀態從而調整血壓[9]。
本研究對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組后分別給予單純依那普利片、依那普利片聯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療, 在血壓指標以及病情調整方面聯合治療患者評價效果更為突出, 提示在常規血壓控制基礎上輔以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臨床價值更高。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是新型長效三代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 能夠擴張患者血管周圍的小動脈, 進而逐漸調整機體血液的變異性, 因此在血壓控制方面更為持久;另一方面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在服用后以難溶鹽形式存在于血液當中, 有利于接近鈣離子通道并進行特異性、高度的結合, 確保對鈣離子通道阻斷效果, 且該藥物在機體內被代謝及降解速度緩慢, 因此可持續更長時間,保證血漿血藥濃度穩定性, 有利于避免誘發低血壓變異風險[10,11]。而且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在臨床應用中發現基本不存在負性肌力的作用, 且個體差異不大, 因此在藥物聯用時不會引發嚴重不良反應。
關于高血壓患者與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是本院制定治療方案時重點考慮的對象, NO 為一氧化氮合酶在L-精氨酸刺激下被血管內皮細胞/上皮細胞所釋放出來的活性物質, 機體正常NO 濃度有利于外周血管舒張, 因此一直被認為是主要的血管內皮舒張因子, 高血壓患者機體內皮功能紊亂導致NO 在合成、釋放方面受到影響, 血管舒張功能異常從而引發高血壓。ET-1是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質, 主要由血管內皮細胞、心臟細胞、肝臟細胞所合成、分泌, 與對應受體產生結合反應后誘發鈣離子介導之下的平滑肌收縮。而FMD 則是用于反映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功能的客觀指標[12].在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NO、FMD 高于對照組, ET-1 低于對照組, 其原因在于聯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后可降低血管壁細胞鈣離子的濃度, 改善血管內皮狀態及功能。
綜上所述, 對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采取依那普利片聯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療, 在降壓效果及血管內皮功能改善方面都有令人滿意的效果, 值得于此類患者群體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