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張輝 周月蘭
在臨床外科中, 開胸手術是比較常見的手術類型,也是結核病治療的主要手段, 該手術方式風險較大, 需要對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后進行[1]。在手術過程中很容易對患者的呼吸功能、心臟大血管功能以及神經反射產生影響[2]。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時很容易造成肺損傷,引發肺部并發癥[3]。因開胸手術創傷較大, 在臨床外科中在保證手術效果的同時降低對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 因此對麻醉的應用與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TCI 給藥方式能控制麻醉濃度, 能在滿足臨床麻醉要求的同時, 減少麻醉藥物的使用量, 不僅能有效穩定患者的血流動力學, 還能減少麻醉藥物對患者的呼吸抑制作用, 在臨床上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5]。本研究旨在探討TCI 給藥方式與恒速給藥方式在胸科手術麻醉維持中的效果, 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21 年10 月~2022 年7 月在本院行開胸手術的70 例患者納為研究對象, 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35 例。對照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5∶10;年齡18~66 歲, 平均年齡(45.97±10.89) 歲。觀察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4∶11;年齡19~69 歲, 平均年齡(45.37±10.78)歲。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過臨床判斷符合開胸手術指征;②精神狀態穩定, 能配合試驗研究。排除標準:①存在開胸手術禁忌或者麻醉禁忌;②患者本身存在嚴重感染性疾??;③存在長期鎮痛或者鎮靜藥物使用情況。
1.2 方法 患者常規禁飲禁食, 在手術開始之前所有患者均肌內注射1 mg 鹽酸戊乙奎醚, 及時對其建立靜脈通路, 并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觀察組患者采用TCI 給藥方式維持麻醉, 用4 μg/ml 濃度的右美托咪定以0.6 μg/(kg·h)泵注10 min后, 靜注咪達唑侖0.05~0.01 mg/kg、舒芬太尼5~6 μg/kg、羅庫溴胺0.6 mg/kg,同時用600 mg 丙泊酚復合1 mg 瑞芬太尼混合液以丙泊酚劑量計算血漿濃度為2.5~3.5 μg/ml 血漿TCI 進行麻醉誘導, 2 min 左右進行氣管插管;麻醉維持600 mg丙泊酚復合1 mg 瑞芬太尼混合液以丙泊酚計算血漿濃度2.0~3.0 μg/ml, 4 μg/ml 濃度的右美托咪定以0.2 μg/(kg·h)維持麻醉, 間隔30~60 min 追加肌松劑羅庫溴胺20 mg。根據手術狀況及患者生命體征調節丙泊酚及瑞芬太尼混合液的血漿濃度, 手術結束前1.5 h 左右停止泵注右美托咪定, 600 mg 丙泊酚復合1 mg 瑞芬太尼混合液血漿濃度在手術縫皮時將調至1~2 μg/ml 的蘇醒濃度, 手術結束停止藥物輸注。對照組麻醉誘導:用4 μg/ml 濃度的右美托咪定以0.6 μg/(kg·h), 泵注10 min后, 靜注咪達唑侖0.05~0.1 mg/kg、舒芬太尼5~6 μg/kg、羅庫溴胺0.6 mg/kg、丙泊酚1~1.5 mg/kg 麻醉誘導, 插管后麻醉維持用600 mg 丙泊酚復合1 mg 瑞芬太尼混合液以丙泊酚計算劑量恒速 4~12 mg/(kg·h), 4 μg/ml 濃度的右美托咪定以0.2 μg/(kg·h)的速度泵注維持麻醉,根據手術狀況及患者生命體征調節恒速濃度, 間隔30~60 min 追加肌松劑羅庫溴胺20 mg。手術結束前1.5 h左右停止泵注右美托咪定, 600 mg 丙泊酚復合1 mg 瑞芬太尼混合液(以丙泊酚計算劑量)恒速濃度在手術縫皮時將調至 2~4 mg/(kg·h)的蘇醒濃度, 手術結束停止藥物輸注。
1.3 觀察指標 血流動力學:采用血流動力學檢測儀記錄兩組T0、T1、T2、T3 的HR、MAP、SpO2變化情況。麻醉劑量與蘇醒時間:統計分析兩組患者麻醉藥品的使用劑量與蘇醒所需要的時間。并發癥:統計不同組別研究對象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包括呼吸抑制、嗆咳、惡心嘔吐, 計算總發生例數在不同組別中所占的比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同時間點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T0 時,兩組HR、MAP、SpO2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T1、T2、T3 時HR 低于本組T0, T2 時HR 低于本組T1、T3 時(P<0.05);對照組T1、T2 時MAP 低于本組T0、T3 時, T3 時MAP 高于本組T0 時(P<0.05);對照組T1、T3 時SpO2均低于本組T0、T2 時(P<0.05)。觀察組T1 時MAP 均高于本組T0、T2、T3 時,T2 時MAP 均低于本組T0、T3 時(P<0.05);觀察組T0、T1、T2、T3 時HR、SpO2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 觀察組變化趨勢更平穩。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s)
注:與T0 時比較, aP<0.05;與T1 時比較, bP<0.05;與T2 時比較, cP<0.05;1 mm Hg=0.133 kPa
組別 例數 時間 HR(次/min) MAP(mm Hg) SpO2(%)對照組 35 T0 82.43±8.72 83.72±4.38 98.44±1.32 T1 74.57±7.43a 75.74±6.91a 95.37±1.41a T2 70.77±7.56ab 75.05±8.84a 98.32±1.27b T3 75.06±6.07ac 87.45±7.43abc 95.63±1.36ac觀察組 35 T0 80.34±8.29 83.64±4.51 97.49±1.24 T1 79.63±7.36 90.28±9.07a 98.94±1.33 T2 80.29±8.34 76.33±9.28ab 98.37±1.34 T3 80.40±7.93 85.34±5.91bc 98.64±1.29
2.2 兩組蘇醒時間、麻醉藥物用量比較 觀察組蘇醒時間短于對照組, 麻醉藥物使用量少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蘇醒時間、麻醉藥物用量比較( ±s)

表2 兩組蘇醒時間、麻醉藥物用量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蘇醒時間(min) 麻醉藥物使用量(mg)對照組 35 12.54±2.06 1268.57±56.71觀察組 35 8.49±2.11a 1223.06±40.29a t 8.125 3.870 P 0.000 0.000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5.71%低于對照組的21.8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
在臨床外科中, 開胸手術的應用是較為廣泛的, 多種疾病可采用開胸手術進行治療, 并在不斷的臨床實踐中獲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6]。對患者采用開胸手術進行治療時, 會對患者的血管功能以及呼吸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7]。作為大型手術, 在進行開胸手術之前需對患者采取合理的麻醉措施, 在保證麻醉效果的基礎上降低麻醉藥物對患者帶來的諸多影響, 開胸手術后肺血栓等諸多因素引起的深靜脈血栓會增加患者的致殘、致死率[8]。臨床外科中在保證手術效果的同時降低對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 對麻醉的應用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是現代臨床醫師研究的重點內容[9]。
TCI 給藥方式能夠根據患者的個體狀況確定給藥方案, 在維持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0]。在手術過程中, 麻醉藥物的使用方式和使用量均會對患者的生理指標產生影響。采用合理的藥物麻醉能有效減少手術對患者產生的刺激, 維持患者各項生理指標的穩定性。TCI 給藥方式能控制輸注速度, 在麻醉過程中更為平穩, 作用于人體能夠起到良好的鎮定及鎮痛作用, 臨床效果較好。當外界因素對機體造成刺激時, 瑞芬太尼能夠阻斷刺激傳入, 進而有效減弱患者產生的應激反應[11,12]。丙泊酚常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以達到理性的鎮定效果, 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二者之間能夠協調作用, 穩定患者的生理狀況。從結果數據來看, 觀察組變化趨勢更平穩。觀察組蘇醒時間短于對照組, 麻醉藥物使用量少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5.71%低于對照組的22.8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TCI 給藥方式有利于維持開胸手術患者的各項指標的穩定性。這說明對于行開胸手術的患者, TCI 給藥方式的麻醉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 在對患者進行開胸手術的過程中, 使用TCI 給藥方式能維持患者血流動力學的穩定性, 還能縮短患者的蘇醒時間, 減少麻醉藥品使用量的同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