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梅,黃成,俞璋凌,魏曼云
(1.安徽建筑大學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2;2.安徽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六家畈是目前安徽省保存較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悠久的歷史及獨特的人文地理讓其在江淮古民居建筑中獨樹一幟。傳統民居保護與發展過程中,因年久失修、自然災害所導致的民居建筑坍塌被大量改造更新。古民居在滿足現代居民對品質生活需求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如民居建筑風貌趨同、地域特色缺失等問題。基于傳統村落保護開發的需要,本文從六家畈古民居營建特征入手,分析民居營建特征及地域材質特性,為傳統村落古民居建筑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
村落空間肌理是反映村落人、建筑與環境的有機生態組合,通過調研六家畈及周邊村落顯性現狀(表1),得出該村落具備典型巢湖地區特色傳統空間特征,表現當地團狀集中型空間分布特點。村落的巷道按照地形的變化呈現出網格狀的分布,共同構建了村落的骨架結構。這種因地制宜、靈活多變的規劃布局實現了民居、地形與環境的有機生態整體,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六家畈主要有兩類民居建造類型,即城市化鄉村住宅和六家畈傳統民居。
①城市化鄉村住宅。由于城市化進程的推動,村民新建住房大多數都是以2~3 層為主的城市小洋房,通常會采用現代建筑材料和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造新住宅。由于這些建筑缺乏統一規劃,所以導致其多樣的建筑風格。
②六家畈傳統民居。該居住模式是基于血緣宗親的傳統模式,它隨著家庭人口結構的演變而發生相應的調整和變化。傳統的建造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居民當前的實際使用需求,但傳統空間特征,如空間格局和院落,依然得以保留和傳承其文化屬性。傳統民居的改造常常是對局部進行更新替換,在本地營建技藝的基礎上引入新材料和新技術,用新材料代替舊材料,根據居民生活使用需求進行一定的功能調整。建筑改造活動改變了傳統民居廢棄坍塌無人居住的狀況,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民居改造途徑。
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導致鄉村生活模式的改變,人口的遷移和外出務工使得鄉村空巢老齡化現象嚴重、人口少、家庭結構簡單。改造的古民居也應該考慮家庭人口結構變化所帶來的居住模式的改變,滿足居住者多樣化的使用需求。在古民居改造時需要考慮防潮和排水、充足的日照等問題。除此之外,當前六家畈古民居還面臨如下三個問題。
①居民自發修繕的民居忽視了當地的地域文化。居民直接使用新材料對建筑進行修繕,從實用角度出發對房屋表面進行加固,卻忽視了傳統民居所蘊含的地域文化,從而導致建筑裝飾紋樣缺失、民居建筑所承載的歷史信息缺失。
②結構體系保護不當。村落空心化嚴重,古民居年久失修使得民居建筑材料保溫蓄熱能力較差。建筑構件出現了老化現象導致建筑結構韌性不足,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③建筑立面文化缺失。建筑風格趨于單調且差異化不明顯,對于傳統色彩成因的研究不足,導致了建筑裝飾材料呈現出單一和簡化的特點,缺乏整體的協調性和一致性。
六家畈處在合肥市南部,歷史悠久。當地人群流動性較小,江淮民居文化得以保留與展示。其中以六家畈古民居群為代表的特色地方民居村落保存完好,展示了巢湖地區獨特的建筑形式和特征,是環巢湖地區歷史文化的展示和延續的重要物質載體。下面從形制、結構、裝飾三方面分析其特點。
①形制特征。六家畈古民居院落形式主要以天井式、院落式和天井院落組合式為主,院落布局上遵循傳統的中軸對稱形式,建筑體量大小上受傳統禮制文化中尊卑有別、前后有序的等級思想,表現為細部裝飾上兼具實用性與美化性。江淮民居建筑主要建于清末和民國時期,集中分布在長臨河鎮和三河古鎮地區,整體呈現“大集中,小分散”的狀態,建筑具有南北融合、重視防御等特征。
②結構特點。中國傳統建筑的梁架結構主要是抬梁式和穿斗式兩種類型,抬梁式主要在官式建筑和北方建筑中出現,南方傳統民居建筑主要使用穿斗式[1]。六家畈古民居以木構架結構承重為主,明間是抬梁式結構,次山和山墻面使用穿斗式結構,木結構體系構件之間的節點靈活且可逆,起到快速對其拆解、更替、搬運的作用。部分民居建筑受徽州文化影響,吸收了徽州建筑的馬頭墻等元素。
③裝飾元素。細部裝飾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是傳統民居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巢湖地區傳統民居建筑在山墻、屋脊、門窗等部位[2],以雕刻和彩繪裝飾為主。在尊重歷史真實性、保護傳統民居建筑的同時,順應時代的發展,充分發掘其歷史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建筑裝飾藝術除了起到保護材料的作用之外,也滿足人的審美和精神需求。
民居建筑材料的選擇受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影響。六家畈坐落于巢湖北岸,西鄰四頂山,呈現出山水交融的依存關系,體現村落與山水環境的融合。同時移民活動也為當地帶來建筑文化之間的交流,皖南民居文化、江西“九龍攢珠”和淮軍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建筑特色文化。同時基于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六家畈在聚落選址、民居營建方面都體現著人、建筑與環境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
六家畈古民居建筑群使用的建筑材料主要分為磚、石、木、瓦四種(表2),民居建筑按照材料主要分為純磚建筑、磚木混合建筑、磚石混合建筑、磚土混合建筑四類。其中純磚建筑所占比例最大,其次為磚石混合建筑、磚土混合建筑。六家畈古民居群與村民自建房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已成為當地鄉村的普遍風貌。青磚是中國建筑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材料之一,青磚材料分布廣泛,可以就地取材。青磚結構具有透氣性強、耐磨損等優點,但也有導熱性高、不利于隔熱保溫等問題。青磚一般用作裝飾材料,把舊建筑中的材料進行回收利用并用于構建新建筑表面肌理中,不但可以保持地區整體建筑特色風貌,也利于喚起人們對于舊建筑的共同記憶,滿足村民精神文化的需求。

表2 六家畈古民居地域材料及特性
在六家畈古民居的建造中,通過石、木材及瓦片等材料的表現,彰顯了江淮民居濃厚的文化歷史。石材用作墻體基礎、門體砌筑和地面鋪設,堅固牢固;木材用于建造梁、柱,使屋頂減少對墻體自身受力問題;瓦片用作民居建筑屋頂的主要鋪設材料之一,重量輕,易施工,是屋頂之上或部分屋脊的重要部分。宋代《營造法式》中“石作是建筑營建的基本工種之一”,到明清時期民居建筑的營建技術逐漸達到成熟階段[3]。其中石材一直延續至今并成為許多地方建筑的獨特特色,石材的應用特點與價值尤其體現在門樓的建造上[4],展示了石材的性能與屬性。石材遵循下大上小的擺放原則,在水平方向采用錯縫拼接,而在垂直方向則采用順丁結合的方式。這種布局方式使外墻與內墻石材交錯,使各個方向的負荷由多方向消解。通過石材之間的擠壓和摩擦作用,有效減輕了墻體的負荷,從而提高了民居建筑的安全性。
基于木材的物理及力學特性,六家畈古民居廣泛采用榫卯構件、梁架結構和門窗部件等木材構造,以滿足其在傳統民居中承重的主要職能。然而,木材作為一種自然建筑材料,其使用壽命有限,但其屬于生態系統中可循環利用的再生資源[5]。木材的吸水性使室內空間保持干燥,但木材的不耐保存、易燃等缺點使木構架建筑存在一定的使用年限。因為建筑材料功能不適宜再使用,傳統木構架建筑的現存部分將通過修繕和改造的手段進行保護。傳統木建筑材料在早期的民居建筑或是現代的建筑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
瓦片是屋頂結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六家畈古民居改造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其具有耐腐蝕等特點,重復的瓦片疊加形成具有層次感的屋頂形態,并具有防雨保護屋面木構件的作用。瓦片在建筑的發展史上創新了越來越多的材料做法。隨著建筑文化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獨特的方法將傳統材料與新建筑形式相結合形成新的趨勢。在傳統建筑中缺乏材料原真性的表達,因此在現有材料再利用技術的基礎上,注重材料本身屬性與營建技藝,以形成六家畈古民居中地域性材料的應用研究的重點。
民居建筑材料的循環利用充分體現了材料的地域性特點。古民居建筑的立面造型最能體現傳統建筑的形制與特征,也是最需傳承保護的部分。建筑的功能布局應根據居住者的使用需求做出更新和調整,使其適應時代的發展。以新技術、新材料改善居住建筑的使用空間,保留傳統營造工藝的同時提供更舒適的居住環境。磚瓦作為傳統建筑材料之一,在配料中加入含廢磚瓦粒料的復合材料,即木節黏土、硅灰石或石灰中的至少一種膠結料,可以有效地實現廢磚瓦的再利用[6],并生產出再生磚、墻板、砌塊、地磚等建筑材料,同時又保留了磚瓦的原有特性。這一方法既解決了處理廢棄磚瓦的問題,又能節約天然黏土和砂石資源,減少了生產黏土磚所消耗的能源。
在傳統民居的保護方面,并不應該一味地修舊如舊,而應采取修舊以用。建筑材料的循環利用充分發揮了其地域性特點,通過對拆舊材料進行處理再利用,既保留了原始材料的本質特征,又使民居建筑與環境空間達到和諧統一。在保護古民居原有建筑風貌的前提下,提出對古民居建筑材料更替的建議,以提高現代鄉村民居應用價值,從而推動鄉村建設可持續發展。
六家畈古民居采用多種木構架混合結構,山墻面采用穿斗式結構,內部則采用抬梁式結構。其所處自然環境優越,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木材在運輸過程中更為輕巧,節能效果顯著。建筑的主要承重結構柱、梁、檁是木材,因此需著重對其進行防腐、防火處理。通過保留原有的磚石結構體系,六家畈古民居實現了結構的延續使用。同時,在損毀的構件上進行了木結構和磚墻的替換,以恢復建筑的完整性。此外,在必要的部位引入鋼架結構,與木構架共同發揮作用,加強建筑的穩定性和承載能力。保留木結構、青磚墻等,空間秩序得到強化,在改造中重新認識到傳統民居的價值,并得到新舊結合的啟發,找到傳統民居與現代生活連接的路徑[7]。
當前的村鎮住宅在形式和材質等方面與傳統古民居存在較大差異,導致了建筑風貌的不同。地域特有的傳統材料在其物理性質和屬性方面存在差異,提取傳統立面材料的人文屬性是建筑材料對社會人文背景的分析和總結。在對古民居建筑外墻進行重新修繕時,可以采用舊石材進行立面裝飾,同時增強結構的穩固性。選擇傳統的青磚和青瓦作為替代品,以取代現有的彩鋼屋面和磚砌圍墻,并使用白面抹灰處理外立面,以替代瓷磚飾面。深色的青瓦和白色的墻面形成強烈的色調構圖關系,遵循環巢湖地區淳樸自然的色調基礎。
六家畈古民居的營建特征是民居對環境選擇的結果,深入挖掘其地域性材料的應用對巢湖地區民居建筑的更新具有重要的意義。重視傳統民居中蘊含的深層次文化內涵,通過對六家畈古民居的營建特征和地域性材料進行分析,從而探索了環巢湖地區傳統民居的立面特征。重視地域性材料特征的要素,在功能上傳統民居以本地人口家庭和產業結構為基礎,沿襲六家畈的傳統空間布局以滿足生產和生活需求。重視地域傳統風貌的延續,充分利用當地的建筑材料,結合六家畈的營建技術對建筑材料進行處理,營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古民居建筑風貌。在傳統村落的發展過程中,積極挖掘傳統民居營建的特點,繼承和弘揚六家畈優秀的地域材料應用智慧,以延續村落的歷史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