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琪,劉志峰,施超,高青,李恩康
(金陵科技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9)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有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章節中指出,要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事實上,自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以來,圍繞保護鄉村生態空間、分類推進鄉村發展、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方面,我國各地區鄉村居住環境及與之密切相關的綠色建筑規劃建造工作持續深入開展。尤其是在2020 年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后,田綠草青的居住環境塑造、綠色節能建筑及相關工藝運用等發展趨勢方興未艾,正日益成為支撐新時期鄉村人居環境優化及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對鄉村的宜居建設,必然涉及村居的科學規劃與營建,且在綠色發展[1-4]、低碳發展[5-8]已逐步成為社會共識的今天,村居環境的綠色、低碳與環保設計理念更亟待滲入村居布局建造的全流程。另一方面,綠色與可持續的農房建設實為鄉村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農村生態保護與綠色高質量發展正日益被學界及政府部門所關注[9-11]。以我國東部沿海省份江蘇為例,近年來陸續發布了多項涉及村居環境整治和綠色建筑規劃設計的政策文件,如《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建立村莊環境長效管護機制的意見》《江蘇省建筑節能管理辦法》等。
從20 世紀70 年代石油危機開始,節能建筑日漸成為建筑行業發展的先導[12],特別是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多個氣候問題協作的國際合作框架陸續達成,包括城市規劃與建筑行業在內的各利益相關方均深刻認識到應當在建筑建造中融入綠色理念。城市得益于自身稠密的人口、完善的設施與便捷的交通及這些要素共同形成的規模集聚效應,為綠色建筑的規劃建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和機遇。相比之下,鄉村地區的農民住宅則體量小且布局分散,長期缺乏綠色節能的設計營建理念[13]。這一方面源于農村環境問題,特別是類似城市中常見的“熱島效應”[14]等問題并不常有,村民綠色環保意識相對淡薄[15];另一方面也和農宅建造多以私人營建為主,缺乏系統的綠色環保意識。此外,包括我國相對發達省區在內的諸多村鎮,其建筑布局散亂、無序,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外觀界面粗糙、整體結構失衡、局部隱患難消、交通出行不便等問題。隨著我國城鄉融合進程不斷深入[16],城市化水平日益提升[17],城市住宅的宜居性[18-19]和環保度不斷提高,但是許多地區特別是經濟水平相對落后區域的村居環境卻并未出現明顯改善的跡象[20]。這一問題是我國推進新時期城鄉協調發展必須著力攻克的重要課題。
作為當代年輕人,或所學、所從事的專業事關綠色低碳建筑與住區規劃設計,或自身有過長期鄉村生活經歷并關注鄉村綠色居住環境的提檔升級,故而對該群體做系統和全面的問卷調查,并歸納提煉該群體對相關問題的理解與認知特點。不僅對于未來鄉村農宅規劃營建具有一定指導價值,也對從中挖掘出當代年輕人對鄉村整體認知具有積極意義。事實上,只有精準把握當代年輕人對鄉村規劃建設中存在問題的訴求,才能為鄉村吸引年輕人、留住有才干的年輕人。
因此,本文圍繞鄉村綠色居住環境的相關指標(村莊綠化、節能等),在查閱大量有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對當前年輕人(主要是大學生群體)關于鄉村綠色居住環境的認知做了系統深入地分析,為未來鄉村綠色建筑規劃設計提供參考。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調查問卷基礎上的統計分析。問卷設計圍繞當代年輕人對現有鄉村居住環境的認識(如對各類鄉村居住環境方面的滿意度等)、對現在/未來鄉村綠色居住環境的認識等維度,系統探尋了年輕人群體對相關問題的理解。經SPSS 分析得到,KMO 值[21]為0.940、Cronbachs α 系數[22]為0.906,表明問卷設計的信度滿足研究需求。
所謂 KMO,即“Kaise-Meyer-Olkin-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是從比較原始變量之間的簡單相關系數和偏相關系數的相對大小出發來進行的檢驗。當所有變量之間的偏相關系數的平方和,遠遠小于所有變量之間的簡單相關系數的平方和時,變量之間的偏相關系數很小。KMO 值接近1,則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該檢驗的基本公式如下:
式中,rij表示簡單相關系數;.1,2,3,...k表示偏相關系數。顯然,當1,2,3,...k≈0 時 ,KMO≈0; 當.1,2,3,...k≈1,KMO≈0。KMO的取值介于0~1 之間。Kaiser 給出了一個KMO的度量標準。
所謂Cronbachsα系數,亦被稱為克朗巴哈系數。該統計量是目前在學術界應用最為廣泛的信度測量方法,其首先被西方學者Lee Cronbach 命名。該系數的基本公式如下:
式中,k為用于測量的題目數為第i個題目得分(測量值)的方差為量表總得分的方差。
3.1.1 受訪者概況
此次調查采用基于問卷星的網絡問卷形式,總計發放問卷294 份,回收有效問卷294 份。男女比例分別為39%和61%,女性占比較高。受訪者多為江蘇省的在讀大學生,年齡分布在19~25歲。受訪者中,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數占比近80%,在農村生活過且時間在10 年以上的人數占比約為47%。
3.1.2 當代年輕人對村居環境有關問題的認知
如表1所示,近6成的受訪者對其所在或所生活過的鄉村綠化基本滿意,同時也有15%和4%的受訪者認為鄉村的綠化并不能達到他們的要求。在對農宅質量滿意度的調查結果中,也有16%和1%的受訪者表達了不滿意和很不滿意的態度。與之相較,受訪者對于鄉村整體建筑布局及交通路線規劃設計合理性的滿意度則明顯偏低。如共有近3 成的受訪者對其所在或所生活過的鄉村建筑布局表示了不滿意的態度。顯然,若橫向比較看,受訪者對鄉村建筑布局的滿意度最低。這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前人的研究結論[23-25]。一方面,我國以江浙為代表的東部沿海發達鄉村的村民隨著改革開放之后的經濟收入增長,風格迥異、“各自為戰”的新農房建設同本村原有老舊住宅交雜錯落在一起,空間失序和混亂問題較為明顯。另一方面,部分村民出于對日后征地拆遷補償的期待、或出于自身對標新立異建筑的偏好,不少村落中部分農宅樣式奇特、與周邊環境極不協調。

表1 受訪者對村居環境滿意度
事實上,關于受訪者對鄉村建筑布局與交通滿意度偏低的現象在圖1 中亦得到了相應佐證。如圖1 所示,84%的受訪者認為鄉村整體布局中的交通亟待改善,65%的受訪者認為建筑樣式應當作為改進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仍有六成受訪者覺得生態環境也是鄉村布局應重點改善的方面。

圖1 受訪者有關不同問題的回答占比
而在對節能環保技術的認知上,太陽能發電作為高效零碳的節能工藝在鄉村應用較為廣泛,受訪者中有60%的人所在或所生活過的鄉村運用到了該項技術,這與近年來我國在村鎮廣泛推進太陽能技術密切相關。隨著我國光伏產業不斷發展,今后會有更多太陽能發電技術進入鄉村,特別是南方日照充足的鄉村地區。
另一方面,風力發電和沼氣利用在部分鄉村地區較為常見,但并不是最主流的鄉村綠色低碳工藝。一般而言,風力發電需要具有較為開闊且面積巨大的空地,建設成本高、維護成本也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有30%的受訪者表明自己不太清楚有哪些節能環保技術在鄉村地區被采用,這一結果既反映出鄉村節能技術普及度有較大提升空間,也表明部分當代年輕人對所在或所生活過的鄉村的綠色節能技術關注甚少。
因主要調研對象中家鄉所在地為江蘇省的大學生居多,故本文以江蘇省作為案例地作進一步的區域性分析。從回收的問卷情況看,家鄉為江蘇省的受訪者共計142 人,約占回收問卷數量的48%。其中,蘇北學生有65 人,蘇中學生有41 人,蘇南學生36 人。具體各市人數如表2所示。

表2 各市人數
3.2.1 滿意度分析
如表3 所示,蘇北、蘇中、蘇南三個片區的受訪者對所在鄉村或所生活過的鄉村之綠化、整體建筑布局、住宅建筑質量、村莊內部外部交通流線持基本滿意和很滿意態度的人數占比之和均逾70%。例如,蘇南地區受訪者中均有92%的比例在談及對鄉村綠化滿意度及交通滿意度時持基本滿意或很滿意的態度。

表3 蘇北、蘇中、蘇南三地對部分村居環境指標的滿意度
總體看,無論是蘇北、蘇中還是蘇南片區,表達不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受訪者占比較小,其占比之和均低于30%。其中,蘇南與蘇中受訪者中表達很滿意的占比明顯高于蘇北地區受訪者。如蘇北受訪者中分別僅18%、10%、20%、10%的比例對鄉村的綠化、建筑、住宅質量、交通便利度等指標持很滿意的態度。相比之下,蘇中與蘇南此項比例依次分別為25%、20%、34%、26%,28%、25%、33%、31%。蘇北受訪者中持很不滿意的比例也遠高于蘇南和蘇中的受訪者,且蘇南受訪者中不存在對鄉村環境各項指標持很不滿意的態度者。造成這一研究結果的原因可能是蘇北地區的村居條件受限于當地經濟水平和農民人均收入影響,其在綠化水平、建筑質量以及宜居性等方面均遜于蘇南相對發達區域的鄉村。實際上,已有部分學者開始關注蘇北農房改造與環境質量提升方面的問題[26-28]。同時,江蘇省有關部門已于近幾年大力開展了系統性的蘇北農房改造工作,并取得了進展。從2018 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啟動蘇北農房改善工作以來,至2021 年末,蘇北地區過于老舊與存在安全隱患的村宅已經基本清除,村莊綠色建筑水平提升與低碳技術應用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3.2.2 重要度分析
如表4 所示,無論是綠化、交通便利程度還是基礎設施建設,蘇北、蘇中、蘇南三地的受訪者均認為其是構成鄉村居住環境的重要指標。僅有少部分受訪者認為綠化對鄉村居住環境不重要,沒有受訪者認為交通和基建對村居環境不重要。若將此三項指標作橫向比較發現,交通便利與否同村民對居住環境滿意度關聯甚密,反映出在城鄉融合日益加深的今日,村民愈發傾向和周邊城鎮發生交往和連通。

表4 蘇北、蘇中、蘇南三地對部分村居環境指標的重要度認知
為進一步明晰調查中不同指標所呈結果的內在關聯,并由此探尋更有價值的結果,在前兩部分對總體和江蘇省所做的描述性統計基礎上,本文在此部分對不同指標可能存在的底層關聯進行了解析。
如圖2 所示,在農村生活過與沒在農村生活過的兩個群體,其對于不同指標之于鄉村綠色居住環境的認知在整體上是存在一致性的。但具體到各個位次,卻存在明顯不同。以建筑住宅這一指標為例,共計209 名在農村生活過的受訪者將建筑住宅作為影響村居環境的要素之一,其中有26%和38%的受訪者將該項指標分別列入重要性排名第2 位和第3 位;相比之下,共計54 名沒在農村生活過的受訪者將建筑住宅作為影響村居環境的要素之一,其中有31%和48%的受訪者分別認為建筑住宅這一要素應當列在影響村居環境的第2 和第3位。值得一提的是,這54 名受訪者中僅4%的受訪者將建筑住宅這一指標列為了影響村居環境的首要因素,遠低于另209 名在農村生活過的群體所認同的強度——后者有超20%的比例將建筑住宅列為影響村居環境的首要因素(圖2b)。顯然,沒有鄉村生活切身體會者則不能在真實的居住體驗中感受到建筑住宅對生活的影響。

圖2 不同群體對不同指標之于鄉村綠色居住環境的重要性排序
在有關基礎設施與綠化等方面的認知上,不同群體所持觀點較之于建筑住宅方面亦有差異。如圖2c、2d 所示,分別有32%和26%的未在農村生活過的受訪者認為基礎設施與綠化兩項指標應當作為影響村居環境的首要因素。相對而言,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群體則多未將此二項指標置于影響村居環境的首要地位。出現上述結果的可能原因在于:第一,鄉村生活較城市生活而言沒那么多元,故對基礎設施的要求也就沒城市那么高,因此長期生活于此的人并無較高比例認為該項指標是影響村居環境的首要因素;第二,鄉村本身的綠化就較城市更為豐富,故而有過長期鄉村生活經驗的受訪者并不覺得這一項指標于提升村居環境水平有明顯功效,而缺乏鄉村生活經歷者卻剛好相反。
本文從當前低碳發展的時代背景出發,在廣泛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以調查問卷的形式,收集了詳實的統計數據,并利用SPSS 等分析軟件,系統解析了當代年輕人尤其是江蘇地區年輕人對于村居環境綠色低碳水平的認知情況,并從整體與局部、描述性與關聯性相結合的視角出發作了闡述。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①鄉村住宅與建筑在布局、立面等方面是有關鄉村綠色低碳水平各指標中為多數受訪者不甚滿意的地方之一,反映出當前以江蘇為代表的我國東部較發達地區的鄉村在村莊整體風貌規劃、農宅樣式設計等方面尚有較大提升空間。
②較之蘇南地區,蘇北地區鄉村民居建設及其與之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景觀營建等方面仍相對較為落后,表明在村居綠色與低碳水平上江蘇省的南北差異同樣存在。
③是否有鄉村生活經歷直接關系到對鄉村綠色與低碳水平的認知。這一研究結果表明,對于村居綠色環境水平提升及與之相應的各類民居工程改造升級項目,應當充分征詢當地村民意見建議,將村居環境規劃建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①改善農房外觀,提升建造質量
作為調查中較為突出的問題之一,村宅建筑樣式單一是普遍現象。鄉村建筑在發展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本土元素的傳承并結合現代建筑與建造工藝,基于本鄉本村特點來設計立面,以提升農宅安全性,打造更為舒適宜居的新時代鄉村住宅。從效用上看,對鄉村本土特色文化的有針對性提煉并嵌入農房外觀改良及村居風貌規劃中,不僅能提升當地村民居住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亦將成為周邊城鎮居民特別是在城市忙碌生活中需要休閑放松的居民在周末與節假日出行游賞的佳地。
②進一步對包括交通等在內的基建設施提檔升級
鄉村交通可達性程度高低,攸關其是否能與外界尤其是城鎮區域建立緊密的經濟聯系,這一點同鄉村地區是否能夠及時響應國家低碳綠色政策號召并積極采取措施提高村居綠色水平息息相關,因為只有道路暢通,村內外信息、人員、物資、技術以及生態環保理念才能于此落地生根。
③加大綠色節能與低碳技術運用,推動鄉村民居綠色水平穩步提升
相比較城市與人口稠密地區的建筑能耗問題,鄉村地區建筑能耗問題的研究往往容易被忽視。但實際上,鄉村地區因為信息化等技術水平相對落后,容易成為能源使用浪費較為嚴重的地區。隨著我國“雙碳”戰略的提出與持續推進,鄉村地區綠色建筑規劃設計與建造工作將成為我國減碳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應當在鄉村地區大力宣傳綠色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提升村民綠色環保意識;另一方面,建筑與規劃從業者及有關部門也應當在未來的城鄉規劃與融合發展中強化對鄉村綠色民居的設計營建工作。
④充分征詢本地村民意見建議,規劃建造更合民意民心的綠色美麗村居
曾有過鄉村生活者同沒有相關經歷者在面對相似問題時所表現出的態度存在很大差異,這進一步表明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及農房規劃設計更應當全面了解本地農民對相關問題的看法與認識,如此才能真實、準確、完整地了解該群體的切實需求,避免規劃設計中的“閉門造車”“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