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恬
重慶市委宣傳部未成年人工作處處長,重慶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聯盟秘書長。法學博士,曾有十余年高校任教經歷。
近年來,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社會思潮的多元樣態,都讓未成年人面臨著更加復雜的成長環境,令其心理健康成長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如何找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口,探索出一套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需要各方帶著感情、帶著責任積極嘗試,創造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新內容、新方式,消弭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美育、勞動教育之間的邊界,推動整體育人,加快形成家校社聯動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讓美好成為每一個青少年成長的底色。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要義是用愛和耐心為其營造美好的成長環境。古希臘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強調,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培養其美好的道德品質至關重要,讓孩子在快樂的游戲、美好的故事和悅耳的音樂中不知不覺受到熏陶,可以有效地培養兒童善良、正直和正義等美好品質。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相似的觀點,作為千百年來中國人始終秉持的立世精神,“仁愛”不僅指愛人,還包含著忠誠正直的品德、樂于奉獻的精神,以及克己復禮、修身養性等良好的品質,而為師者正要通過言傳身教將“仁愛”精神根植于每一個孩子的生命土壤。
“培根鑄魂,啟智潤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和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息息相關。幫助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成長,是將溫暖和希望的火種埋在孩子心中,幫助他們在黑暗中學會抗壓,在困難面前學會勇敢,在挫折中學會堅持,學會用一顆有愛的心、一雙能找到美的眼睛來度過自己的一生。具體而言,可以是引導孩子聆聽音樂、體驗舞蹈、描繪萬物,用藝術呈現來抒發他們的情感與對世界的理解;可以是陪伴孩子鉆研科學、探索自然,用勞動實踐來滿足并延續他們對未知的好奇……生活的土壤,能為培育健康的生命之樹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
因此,美育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事實上,美育是一個非常樸實又很崇高的議題,它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更是心靈教育。在美學教育的引領下讓孩子懂得何為美、如何去感受美,他們才有機會發現、理解生活中的美,從而感悟生命的價值、理由、意義。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具體到未成年人美育工作中要求教育工作者不能止步于技巧性的美學表達,而應從“我要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的邏輯起點出發,用各種方式深化孩子對生命之美的追求與思考。
同樣,勞動教育也是幫助未成年人心理茁壯成長的重要方式。勞動教育不是單純讓未成年人學會一項技能、掌握一種工具,重要的是讓孩子產生探索、研究的興趣,養成思考、實踐的習慣。因此其形式不能生硬、內容不能枯燥,一定要發生在真實的勞動場景,并和科學教育有機結合。未成年人對宇宙萬物的好奇需要被堅定地鼓勵、合理地引導,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懂得為了夢想而努力,會懂得承擔責任、肩負使命。
常言道“圣人治未病”,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雨綢繆遠勝于懸崖勒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最需要被指引一條奔向善良、溫暖的明路,去感受成長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