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有”好老師到“大先生” ,到“經師”與“人師”的統一者,再到教育家精神,標志著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的闡釋不斷深入,標志著黨對教育的認識不斷深化。新時代、新征程、新使命,我們亟需發掘、凝練、弘揚教育家精神,發揮其精神驅動和引領價值,為我國的教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創機賦能。
對教育家及教育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六條原則,即: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如何培養教育家精神?如何成為行知式的大先生?我覺得應該遵循以下六方面原則。
第一,心有大國,厚植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個人對家庭、國家乃至世界的強烈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對家庭、國家乃至世界的一種深厚的愛的情感關切,也是教育家精神培育的重要方向。中國特色的教育家精神培育一定要與國、家密切結合,堅持心有大我,厚植家國情懷,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為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機賦能。
第二,以德立身,涵養高貴品格。涵養教育家精神的道德素養,首先是以德立身。教育工作者必須把道德修養放在首位,由內而外改變自身氣質。修養品德,可以通過閱讀經典,浸潤書香,在與歷史對話的過程中以德潤心。其次是以德施教。修煉內德是基礎,以德施教是歸宿。修煉自身內在品德,最終要通過道德外化來實現以德施教、以德化人、以德潤人乃至以德安天下,這是教育家精神道德培育的高級階段。
第三,心懷大愛,砥礪奉獻精神。“大愛”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的愛:對學生的愛,對教育的愛,對國家乃至世界的愛。首先,要愛學生。廣大教師要心懷大愛,成為愛的源泉,散發內在的善意和美好,喚醒學生求真、向善、達美的生命之光,讓學生沐浴愛的陽光,感受愛、理解愛、學會愛、表達愛和創造愛。其次,要愛教育。當廣大教師熱愛教育這個事業,就能更充分發揮潛能,激發德性自覺和職業堅守,減少精神內耗,甘于默默奉獻,樂于從教愛生,助力教育強國。最后,熱愛國家、民族乃至世界萬物。這是一種大愛、博愛,是對國家、民族、世界乃至人類命運的深深關切。
第四,守正創新,賡續文化血脈。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就要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賡續文化基因,傳承文化血脈,缺失了文化,便丟了精神,失了靈魂。教育家精神的培育要堅持守正,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血脈,守住“中國心”,留住“中國魂”,才能更好地弘揚“中國風”。
第五,篤學尚行,注重創新發展。教育家精神的培育需要在篤學上下功夫,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元宇宙、GhatGPT橫空出世,第三次教育革命的浪潮席卷而來,廣大教師更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篤學理念。教育家精神的培育需要積極開展反思性實踐,開展“反思性對話” ,不斷獲得專業知識的內化生成,專業能力的螺旋提升,專業情懷的潤澤豐盈,在專業素養的交互共生中內凝教育家精神。
第六,協同共生,營造成長氛圍。政府提供寬松的成長環境、有力的政策和經費保障。學校為教師減壓減負,鼓勵教師創新。家庭、企業、社會理解尊重教師的工作,營造良好氛圍。教育家精神的培育需要塑造集體人格,教育家精神的培育需要走向學習共同體,進而促進協同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