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寧 詹勝帆 于 瑤 周清平 錢 怡
南方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廣東廣州 510515
2013 年9 月,《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支持高等院校開設健康服務業相關學科專業[1]。2016 年10 月25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其中突出了“大健康”的發展理念[2]。此外,《綱要》還明確提出:要加快健康管理人力資源建設[3]。
為積極響應“健康中國”戰略、適應我國健康服務與健康產業發展和健康管理人才需求,教育部于2016 年增設了“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專業代碼:120410T,本科專業畢業授予管理學學位)[4]。截至2022 年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的結果顯示,開設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高校共有147 所,其中獨立醫科院校有66 所。
本文以某高校修訂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培養方案為例,通過設計課程地圖探索優化和完善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路徑,培養適應健康中國發展戰略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系統掌握健康服務管理的理論、技術與方法,具備基本的醫療、預防和公共衛生知識,熟悉健康行業和健康服務的基本特點、管理模式和運作規律,具有良好的創新精神和組織、計劃、協調與溝通等管理能力的高端管理人才,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
課程地圖概念最早由英格里提出,課程地圖是用于真實課堂重建、重構的描述性工具[5]。歷經多年的探索,專家們為課程地圖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繪制要素從最初的課程內容與技能到考慮納入學生核心能力,應用場景從基礎教育拓寬至高等教育,呈現的形態與繪制的程序也愈加豐富多樣[6-7]。在衛生健康教育領域中,應用課程地圖制訂或優化相關的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較少[8]。2023 年7 月30 日,以“課程地圖”為中文檢索式在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檢索,共檢索到417 篇文獻,主要學科分布為學前教育、素質教育、電氣工程、圖書情報檔案和物流管理等,尚未檢索到與健康服務與管理相關的以“課程地圖”為主題的研究[9-14]。
美國學者雅各布斯認為課程地圖的總體要素主要包括內容、技能和評價3 個方面,但在具體實踐中可結合需求進行相應調整,通過多輪測試以提高課程地圖的時效性與適用性[15]。美國教育學家珍妮特·黑爾將雅各布斯的觀點進行了延伸與拓展,提出課程要素需要包括內容、技能、評估、評價、標準、資源和內部一致性等7 個方面,其中“內部一致性”不是一個用文字表述的要素(即在課程地圖系統的記錄模板中,“內部一致性”沒有特定的欄目或領域),但它是視覺化的關鍵部分,使課程地圖所包含的要素具有一致性[16]。基于當前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教育實踐,本文圍繞黑爾提出的七方面要素構建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課程地圖的總體要素圖[17]。見圖1。

圖1 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課程地圖構成要素圖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關于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求、深化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學改革、規范和指導全國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的基本要求和精神,教育部于2018 年1 月發布了《公共事業管理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18]。某高校以《公共事業管理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指導,結合教學實踐及人才培養需求,運用德爾菲專家咨詢法構建課程體系,邀請國內10 所高等院校和國家級研究機構共16 名健康管理領域的專家對課程模塊的設置給出反饋意見,共獲取了120 門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作為初始課程目錄供專家進行篩選[4]。經過多輪專家函詢以及綜合考慮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的學習情況反饋后,對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本科生的培養方案及課程設置進行了對應的調整,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了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總體結構圖,將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四年本科生教育中主要涉及的課程及課程之間的聯系進行直觀的呈現。見圖2。

圖2 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課程總體結構圖
課程時序圖將每學期的課程情況及學分,以時間發展為順序進行展示[19]。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綜合了醫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知識,為培養具備健康服務與健康管理的雙重能力,既掌握扎實的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理念,又能將管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運用與實踐的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合格畢業生。某高校基于能力培養出發,設計了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的課程時序圖[20]。以整體視角完整呈現健康服務與管理本科四年修讀課程,方便學生直觀了解專業學習課程并結合課程學分明晰其重要性程度,合理分配學習時間,作出針對性學習規劃,提升學習效率。
從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課程時序圖(圖3)可知,第一學期基本以政治類和通識教育類課程為主,旨在引導新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思想理念,培育學生心理健康和提升綜合能力。第二學期引入醫學基礎類與管理類課程,通過必修專業課程的開展在通識教育與思政引領的基礎上介紹專業基礎知識,幫助學生初步認識所學專業。第三學期至第六學期的課程安排大致延續第二學期,按時間順序逐漸引入更深層次,更高難度的專業基礎課程,主要涉及健康管理類課程、衛生政策與管理類課程,其中還穿插著部分科研方法與實踐教學類課程,引導學生接觸專業相關科研,助力學生拓寬專業知識儲備,從更多方向學習并應用專業知識,從而提升其專業認同感。第七學期的理論課程較少,主要考慮留有更多自主時間方便學生進行升學、專業學位論文或主動專業實踐等計劃的安排與執行。第八學期的課程主要是涉及學校考核要求的專業實習與學位授位必需的畢業論文設計。由實習導師幫助學生進行專業實踐能力的鍛煉,畢業論文導師則負責指導學生按學校學院的要求完成學位論文進展報告及學位論文撰寫。

圖3 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必修課時序圖
本文通過運用課程地圖,對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了全面梳理,助力學生有規劃地學習。構建課程地圖是一項需定期更新、復雜且細致的工程,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應圍繞立德樹人的政治類課程、通識教育類課程、醫學基礎類課程、健康管理類課程、衛生政策與管理類課程和科研方法與實踐教學類課程六類主干課程,進一步豐富教學內涵、完善知識結構、拓寬應用領域。
在健康中國背景下,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課程思政教育,對于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均具有重要意義。在專業課課程思政改革中,應按照課程思政的要求,強調專業課教學中課程思政教育的具體要求;制訂專業核心課程思政建設方案,明確專業核心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推進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思政引領”切實貫徹到學生的校園學習與生活中[21]。
2017 年9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要探索建立書院制、住宿學院制等有利于師生開展交流研討的學習生活平臺”[22]。書院制教育是新時代通識教育人才培養和管理的新模式。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隸屬衛生管理學院,與其他專業所在學院如臨床醫學院、康復醫學院等組成書院,期間課程以通識教育課與入門醫學基礎課為主,不同專業學生共建多彩社區,有利于打破專業壁壘,加強通識教育和環境熏陶,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高校人才培養成功的檢驗標準是符合社會和市場的需求,所以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應與國家政策導向相對應,合理設置課程及培養方案。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在求職市場中應更傾向于適配有醫學基礎知識需求,但健康管理及管理比重更高的崗位。在開設醫學基礎類課程的前提下,要注重管理及健康管理類課程的教授,培養學生健康管理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引導其學習管理學知識,建立管理學思維,提高資源統籌能力,成為具備綜合醫學、健康管理學及管理學等多重知識與技能的高端管理人才[23-24]。
本科階段是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重要舉措之一[25]。有研究表明,醫學統計學、管理學研究方法等科研方法與實踐教學類課程在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性排名較為靠前,提示在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重視學生科研能力的訓練[4]。
為了更好地提高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本研究將課程地圖應用在健康服務與管理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中。在人才培養研究的實踐中,應堅持延伸與拓展的精神,基于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教育實踐,探索將課程地圖運用于衛生管理領域更高層次的人才培養,助力衛生健康事業可持續發展。
從課程地圖視角出發對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進行整體分析,于教與學雙方都有積極意義。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課程地圖提前明晰專業學習課程,盡早規劃學業;另一方面,通過對整個培養體系進行研究、評估并審視,有助于改進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更好地開展教學實踐和監督管理。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課程地圖在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的應用與國家的需求相適應,不僅為培養具有良好的創新精神和組織、計劃、協調與溝通等管理能力的高端管理人才注入了新活力,還為其他領域開展課程地圖研究與應用提供了經驗指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