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書法藝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而且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并探討新媒體時代下高校輔導員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并提出相應的優化路徑。通過深入分析書法藝術在新媒體時代下的傳播現狀,結合高校輔導員的工作特點,并為高校輔導員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傳播策略,以促進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交流思想、傳播文化的重要平臺。新媒體時代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高校輔導員作為連接大學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橋梁,其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能力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書法藝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然而,當前高校輔導員在傳播書法藝術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如傳播方式單一、文化內涵挖掘不足、受眾接受度低等。因此,本文將從新媒體時代下高校輔導員在傳播書法藝術方面的挑戰出發,探索有效的優化路徑,以期推動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1 新媒體時代下書法藝術傳播的新機遇
1.1 實時互動與廣泛傳播
新媒體平臺以其即時性與互動性,為書法藝術展示與傳播提供新舞臺。短視頻、直播等形式使藝術家能即時分享創作,與全球觀眾互動,拓寬受眾范圍,尤其吸引年輕人[1]。藝術家可錄制創作短視頻,觀眾可留言、點贊、轉發,增強了觀眾參與感,促進了書法藝術廣泛傳播。直播功能也讓藝術家能實時分享心得、解答問題,與觀眾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系。
1.2 多元融合與創新發展
新媒體技術促進書法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如音樂、舞蹈、設計的跨界融合,豐富了書法藝術的內涵,并在國際傳播中增添亮點[2]。同時,新媒體技術如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等也為書法藝術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得書法能夠以更多元、更立體的方式呈現,進一步拓寬了其在新媒體中的傳播渠道和可能性。
1.3 精準定位與個性推送
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新媒體平臺能精準定位對書法藝術感興趣的受眾,提供個性化內容推送,包括精美的書法作品展示、藝術家的詳細介紹以及創作技巧的分享等。這樣的精準定位與個性化推送策略不僅提升了書法藝術的傳播效率,還增強了受眾的參與度和忠誠度。此外,平臺還能根據受眾的反饋和行為數據,如點贊、評論和轉發等,不斷調整和優化推送策略,確保內容更符合受眾的喜好和關注點。這種動態優化的傳播方式進一步擴大了書法藝術的受眾基礎,提升了其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2 高校輔導員在書法藝術傳播中的挑戰
2.1 傳播方式單一
目前,許多高校仍主要依賴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和書法展覽作為傳播書法藝術的手段。這些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向學生傳授書法知識和技能,但其效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3]。課堂教學通常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和技法的演示,但缺乏與學生實際操作的互動。學生往往被動接受知識,難以形成深入的理解和體驗。同時,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學生往往無法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也無法及時獲得反饋和指導。書法展覽雖然能夠展示優秀的書法作品,但往往缺乏與觀眾的互動和交流。觀眾通常只是被動地欣賞作品,而無法深入了解作品的創作情境、技法特點以及文化內涵。此外,展覽的時間和地點也限制了學生的參與度和覆蓋范圍。
2.2 文化內涵挖掘不足
書法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然而,在當前的傳播過程中,這些文化內涵往往被忽視或挖掘不足。許多高校在傳授書法知識時,過于注重技法的傳授和形式的模仿,而忽視了書法藝術的文化情境和審美理念。學生往往只學會了如何寫字,卻未能理解書法藝術的深層含義和審美價值。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對書法藝術的認識停留在表面上,難以形成深入的理解和熱愛。此外,許多高校在舉辦書法活動時,也往往只關注作品的數量和形式,而忽視了作品的文化內涵和創意性。這導致許多作品雖然技法精湛,但缺乏個性和深度,難以引起觀眾的共鳴和關注[4]。
2.3 受眾接受度低
在高校書法藝術的傳播過程中,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是受眾接受度較低。一方面,由于書法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藝術性,部分學生因此感到學習困難,對書法持有一種枯燥難學、缺乏樂趣的片面認知,這導致他們缺乏學習書法藝術的積極態度。另一方面,大學生群體的興趣廣泛且多元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和興趣點存在顯著差異,使得他們對書法的態度大相徑庭。一部分學生對書法充滿熱情,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進行深入學習,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對書法較為冷淡,缺乏深入了解和學習的熱情,這種興趣上的差異導致了書法課程或活動的參與度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給書法藝術的普及和傳播帶來了不小的挑戰[5]。
3 新媒體時代下高校輔導員傳播書法藝術的優化策略
3.1 構建多元化傳播矩陣,拓寬書法藝術影響力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方式日益多樣化,高校輔導員應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構建多元化的傳播矩陣。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的廣泛覆蓋性,定期發布書法藝術的精美圖片、視頻及深度解讀文章,讓書法藝術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走進大學生的視野。同時,借助抖音、B站等短視頻平臺,通過創意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展示書法創作過程,邀請書法名家進行在線互動,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和沉浸感。此外,利用大型公開在線課程(Coursera)、騰訊課堂等在線教育平臺,開設書法藝術課程,提供系統化、專業化的學習資源,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傳播策略上,輔導員還需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大學生的興趣偏好、學習行為等進行深入分析,實現內容的精準推送。例如,通過分析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互動數據,識別出對楷書、行書等不同書體感興趣的群體,為對楷書感興趣的學生推送楷書大師的作品和教程,為喜歡行書的學生提供行書創作的技巧和心得,從而有效提升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2 挖掘書法藝術內涵,增強文化認同感
書法藝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不僅具有審美價值,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高校輔導員在傳播書法藝術時,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內涵,揭示其與儒釋道哲學、古代文學、歷史典故等傳統文化的緊密聯系,使書法藝術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代的橋梁。通過講述書法作品背后的歷史故事、創作背景,以及書法家的人格魅力、藝術追求,輔導員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書法藝術的深層意義,感受其中蘊含的文化智慧和人文關懷。例如,在介紹王羲之的《蘭亭序》時,不僅展示其書法之美,更講述蘭亭雅集的歷史情境,以及王羲之對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從而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敬畏之心。同時,輔導員還應將書法藝術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探索其在當代社會的價值和意義。例如,利用書法表達環保理念、慶祝節日等主題,可以使傳統藝術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這樣的創新實踐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還能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讓書法藝術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生活的紐帶。
3.3 搭建交流平臺,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
為了促進書法藝術的傳承與創新,高校輔導員應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交流平臺。在線上平臺方面,利用社交媒體工具,學生可以自由分享自己的書法作品、創作心得及在書法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這種開放式的交流環境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動力,還能讓學生在相互切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書法技藝。輔導員可以在這些平臺上定期組織線上書法講座,邀請書法名家或資深教師為學生答疑解惑,傳授書法精髓。同時,線上創作比賽也是激發學生創作熱情的有效方式,通過評選優秀作品并給予獎勵,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線下平臺方面,輔導員可以組織書法比賽、書法講座、書法工作坊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和展示平臺。通過現場觀摩、交流切磋,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書法藝術的魅力,了解不同書體的風格特點,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此外,輔導員還可以邀請書法名家進行現場指導,讓學生在面對面的學習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書法藝術的內涵和技巧,提升書法水平。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交流平臺不僅有助于書法藝術的傳承,更能激發學生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推動書法藝術在新時代的發展。
3.4 融入校園文化,營造良好氛圍
校園文化是大學精神的重要體現,也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高校輔導員在傳播書法藝術時,應將書法藝術融入校園文化,營造濃厚的書法氛圍,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輔導員可以策劃和組織書法展覽或書法比賽,如在校慶、文化節等重要節日中,展示學生的書法作品,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書法藝術的魅力。這些活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書法水平,還能增強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輔導員還可以鼓勵學生在宿舍、教室等公共空間布置書法作品,如懸掛書法作品、設置書法角等,讓書法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此外,輔導員還可以與校團委、學生會等組織合作,共同舉辦書法社團、書法興趣小組等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和交流機會。這些社團和興趣小組可以定期組織書法練習、創作分享、名家講座等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書法,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書法興趣和愛好,還能為書法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和舞臺。
4 結語
新媒體時代下,高校輔導員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方面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機遇。通過構建多元化傳播矩陣、挖掘書法藝術內涵、搭建交流平臺以及融入校園文化等優化策略的實踐探索,高校輔導員可以有效推動書法藝術的傳播與發展。未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應用的不斷涌現,高校輔導員在傳播書法藝術方面將有更多的可能性和空間。因此,高校輔導員應持續關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趨勢和動態變化,不斷探索和創新書法藝術的傳播方式和手段,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高校和社會各界也應加強對書法藝術的關注和支持,共同推動書法藝術的繁榮發展。
引用
[1] 郝佳慧.多媒體時代高校書法教育教學的探討[J].漢字文化,2021(22):78-79.
[2] 吳凡.新媒體時代書法藝術融入高校思政課研究[J].科教導刊,2022(9):107-110.
[3] 滕欣宇.新媒體技術對高校書法教育的影響[J].大觀(論壇),2024(7):150-152.
[4] 劉秀.應用型高校書法教育發展路徑探析[J].美與時代(中),2022(9):126-128.
[5] 呂靜然.試論山西省內高校學生對于校園文化中書法藝術的感受[J].大觀(論壇),2020 (4):102-103.
作者簡介:胡文秀(1979—),女,安徽安慶人,本科,助教,就職于江西工程學院;周嘉欣,女,江西新余人,本科,就讀于武漢東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