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杰
利奧波德在美國威斯康星州長大。他繼承了德國人的傳統,喜歡在叢林中玩耍,對自然有濃厚的興趣,每天要花上幾個小時觀察、寫日記,描寫他所看到的自然。
1909年,利奧波德從耶魯大學林學院畢業后,進入位于新墨西哥州的新成立的美國林務分局,開始了自己的林業和環境保護與管理生涯。1935年,利奧波德和他的家人在威斯康星中部索克城附近的威斯康星河畔一個破舊的農場,投資購買了80英畝被遺棄的采伐和火燒跡地。這塊地包括一塊已經鹽漬化的沼澤、一座流沙堆成的小禿山、一個部分已陷進泥淖里的雞棚。土地上的森林已經被砍伐完畢,經過多次火燒以及過度放牧,早成為被廢棄的不毛之地。當地農民連種地都懶得來這里。
在這塊被廢棄的土地上,利奧波德建了一座小木屋,并開始了自己的生態修復實驗。每到周末,利奧波德全家會來到農場,他們在雞棚周邊種植了非常多的松樹,試圖再次將那里變成綠洲。在安置了簡單的桌椅和對雞棚進行修繕以后,這里就成為利奧波德重要的研究和寫作場所。到20世紀80年代,經過生態修復和改造,這塊被廢棄的80英畝的土地重新煥發了生機。
當時,利奧波德的同事和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的學生也經常來小木屋,這里成為了學術思想交流的場所,后來被標記為利奧波德中心,成為當地重要的地標性場所。很多人來到這里會感到一種久違的親切感,認為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美國人認為,它代表了一種精神,一種簡樸的生活方式,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利奧波德結合美國100多年和歐洲數百年開發自然的歷史和美國自然保護的實踐,對人類社會從自然世界無節制地掠奪資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的行為進行了思考。他還將自己的生態修復過程以及以往積累下來的報告、游記編輯整理成《沙鄉年鑒》。在他去世一年多之后,《沙鄉年鑒》出版。《沙鄉年鑒》中的土地倫理成為現代社會生態倫理的基石,其寫作風格和浪漫主義情懷被越來越多的讀者所欽佩,也被成百上千的作家所模仿。
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中闡述的“將自然世界作為我們所屬的一個社區,應用愛和尊重來使用”的思想,在后來變成了“同一個星球,同一個世界”的口號,更清楚地詮釋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即“全世界的人們一起努力來保護我們共同的星球”。
利奧波德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做了一生的努力,在生態環境相關學科的理論與實踐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為20世紀后半段開始的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反思打下了思想基礎。
(選自《中國綠色時報》,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