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波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39個教師節致信廣大教師時,對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做出重要指示,從六個方面系統論述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意義,深刻闡釋了教育家精神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廣大教師具有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荷蘭哲學家皮爾森說:文化不是一個名詞,而是動詞。所以,教育的行為本質即以文化人,雖然其言有些傳統,但也不失現代哲學關于文化的詮釋。
我出生于教育世家,爺爺、爸爸、媽媽、姑姑都是教師。從小我在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身上看到了以文化人的溫潤修養、善良品行、博愛情懷,看到了學生在以文化人的受教育過程中自立、自信、自強,看到了教師在以文化人的施教過程中成長、成才、成功,看到了學校在以文化人的創辦特色中形成的品牌、品位、品質,更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并努力行走在“以文化人”的教書育人路上。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是有意識地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目的的社會活動,教育的本質是以文化人,以靈魂塑造靈魂,最好的教育就是能讓受教育者成為有德行、有涵養的“文化人”。如果說教育的盡頭是文化,表達的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和最佳效果,那么我認為教育的源頭也應該是文化,因為文化傳遞思想、浸潤生命,作為校長,應從傳承文化、形成文化的角度思考教育、謀劃學校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民族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最持久的動力。教育擔負著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文化自信的接班人的重任,以文化人通過特定的文化活動和教育手段,激發人的文化熱情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增強自身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廣大教師,要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其內涵中提出的“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就是新時代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對人民教師的呼喚。廣大教師要以天下為公之情懷,以大道之行之境界,努力做到以文化人,培根鑄魂,爭做“四有”好老師,成為塑造學生未來的大先生,進而實現“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把文化作為一個重要的支點;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文化更是一個重要因素。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文化賦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點燃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引擎,促進學校文化建設高品位、高品質提升,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美好期盼,真正實現辦人民滿意教育。
以文化人的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具有內在的邏輯結構和理論積淀,以文化主線為依托,聯系各種要素,涵蓋教育主體、內容、對象、載體、途徑、環境與其他教育要素,使學生在內心和實踐中更好地內化為思想素養,外化為行為規范。
(一)以文化人的核心是“以什么育人”。老子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里道出了教育的本質就是不教育。也就是說教育主體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以某種方式向被教育者施加某種教學內容的過程,就是以文化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其基礎、載體和核心內容是文化。在這里,“文化”就是指社會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總和,包括了人類的歷史實踐成果以及與之相應的價值觀、信仰和生活方式,指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包括充滿正能量的、能激勵人們志趣志向的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因為文化的內容主導著“化人”的方向,決定著“化人”的成效。
(二)以文化人的方法是“怎么樣育人”?!盎笔且晕幕说母就緩胶突就緩?,它包括教化、感化、示化、漸化、默化等含義,重在從小而長,逐步漸進,逐步深入,水到渠成。這種“化”,要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潛移默化,用文化打動人心、養成習慣、砥礪品格,讓學生在文化的浸潤、感染、熏陶中,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達到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育人效果。
(三)以文化人的目的是“育什么樣的人”。以文化人,歸根結底就是要培養人才,它的基本目標和終極目標是人,就是用文化的內容去影響和感化并成就另外一個生命個體,最終實現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在以文化人的過程中,受教育者不僅是教育客體,被動地接受教育,更是教育主體,主動參與文化的創造。在推進教育主客體統一、實施以文化人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設計積極健康、奮發向上的文化實踐活動,搭建安全、有效的文化實踐平臺,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志存高遠、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開拓、有志氣、有骨氣、有底氣、有大愛和有情懷的時代新人。
以文化人,重在實踐。近年來,肇東市第七中學把以文化人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放在“正文化”體系的建立完成上,以恪守正道、弘揚正氣、堅守正義為核心,以正風、正心、正言、正形、正行為切入點,運用正向思維、正能量,營造風清氣正的學校文化。
(一)以特色文化為引領,建設優秀的理念文化———正理正道。一所學校要打造自身品牌,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一定要有先進的、科學的、具有前瞻性的辦學理念,這不僅是治校之本,也是一種追求、一種境界,更是教育信仰與價值觀在學校中的一種體現,是其根基與靈魂所在。理念文化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不僅積淀著學校文化教育的底蘊,更是學校的奮斗目標和發展方向。肇東市第七中學創建于1975年,是一所具有厚重歷史和現代氣息的初級中學。近50年初心不改,使得這所學校在傳承中超越,在積淀中發展。學校要實現長遠發展,學校文化是核心競爭力,必須有自己的文化品牌和核心理念。為了實現從“優秀”走向“卓越”的持續發展,學校提出了正文化理念?!罢弊值膬群重S富:古文中“正”的表意是“征戰、征服”,這是我們辦學的勇氣;又因為人們直奔目標,所以“正”字后來又作正中、正直來解釋,這是我們為師的底氣;《說文解字》對“正”字的解釋是:“正,是也。從止,一以止。”許慎認為“正”就是糾正,使恰當。“止”作字根,指事符號“一”表示阻止錯誤,這是我們育人的銳氣。顧名思義,一所學校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如果能確保“不偏不離”,那么學校的發展必將勇往直前?!罢辟x予了我們當教師、辦學校、做教育的底氣、勇氣和銳氣,這將為學校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體現了辦學特色,更引領著育人方向。
(二)以核心理念為指導,構建高標準的德育文化———正德正言。學校文化建設是開展德育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重要載體。肇東市第七中學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確立了學?!罢幕钡掠w系“正德”,即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教育全過程,通過思政課程、理想信念教育課程、特色主題升旗儀式教育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言”,即以通過學習《學生一日常規》《中學生守則》,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尊重教育,使良好行為習慣內化為個人優秀品質,身正篤行,為未來奠定堅實品格基礎。學校在逐漸完善“正文化”德育工作目標體系、內容體系、活動體系和評估體系的過程中,以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學習的理想為目的,深入開展一系列“文化守正”主題活動,豐富學校系列正文化德育內容,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品德,提高道德意識和水準,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備正確價值觀念。
(三)以生命教育為先導,建立積極向上的行為文化———正身正心。行為文化是觀念文化的外化,是指學校主體所表現出的文化形態。要讓學校文化建設理念在校園內生根發芽,就要從根本上落實,而文化管理正是核心內容。肇東市第七中學在學校文化建設中,以行為科學和生命化的教學理念為基礎,建立了學?!罢幕毙袨槲幕捏w系,通過政教處和教務處制定了師生行為手冊,通過課程研發中心制定課程和學生評價體系,通過家校社會一體化協作制定學校、教師、家長評價體系等,把行為文化建設的兩個重點放在了校風和學風上。一是通過校長的正文化的引領,拓寬教師提升素質的渠道,營造優美和諧的發展氛圍,用理念改變教師的行為方式,形成優良的教風。二是改善學生的生命狀態,形成優良的學風,達到在環境文化中濡染,在活動文化中養成,在課程文化中提升,在自身實踐中升華的目標。
(四)以人為本位,建立科學溫情的制度文化———正規正矩。制度文化體現學校文化設計者的特色理念、學校文化參與者的規范標準,是學校文化建設者的行為保障,具有引領、矯正和促進作用。肇東市第七中學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按照“硬性的制度溫情的管理,科學的制度規范的管理”思路,形成了以“正文化”管理為特征的制度體系,從“有為制度”向“無為約束”的有效轉化,使“制”的實施力度持續提升,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健康發展。在教師管理上,形成了《肇東市第七中學制度匯編》,其中包括教師教學考核、班主任目標管理考評和教師系列職稱評聘辦法等。為了加強學生的管理,編寫《肇東市第七中學學生必讀手冊》,對學生的德行操守言行舉止各個方面內容進行了全面的規定和指導,用制度進行約束、保障、規范和提升學生行為。
(五)以創新為動力,建立校本特色的教學文化———正知正觀。一方面,打造積極向上的教師“正文化”。為造就一支有思想、高素質、精技能的教師隊伍,肇東市第七中學創新途徑方法,全方位地磨練了教師的基礎技能,提高了他們的專業能力。通過“以課堂為本”“同行競賽”和“專家引領”三個方面,努力提升對課堂的掌控,推動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通過開展“教學名師”評比,創建“名師工作室”,發揮名師的模范帶頭作用,切實提高師資的綜合素質;通過專家講座,教師學習交流沙龍等一系列的形式,使教師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打造和諧高效的課堂文化。課堂是以文化人的主陣地、主渠道,是學校文化浸潤的能量場。肇東市第七中學將學校的“正文化”核心理念、文化元素以校本研究實踐為載體,以學科思想滲透為途徑,分解到課堂教學實踐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的科學、人文、審美等文化素質的提高,還要重視對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行為和能力的有效的學習,同時也要對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培育,使文化進入學生的生命和心靈世界,從而實現全面發展。比如,在“以生為本”的思想指導下,圍繞學生的健康、幸福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標,努力營造“健康”的“正文化”,打造“生命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六)以內涵為主導,建設高品位的活動文化———正行正舉?;顒邮且环N最受學生歡迎、最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是構建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肇東市第七中學在推進活動文化建設中分三步走:一是開展正文化主題活動。以“正心、正言、正行、正形”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正文化活動,讓文化成為師生共同的行為準則。二是做好文化活動品牌。學校結合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背景,挑選出能夠體現學校文化特色和主題文化的亮點活動,通過教師和學生的積極配合,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如“四季人生”(春之理想、夏之家國、秋之世界、冬之拼搏)、“五色主題”(紅色愛國主義教育、綠色環保教育、藍色科技教育、橙色安全教育、銀色心理健康教育)。三是規范活動文化管理。為把“正文化”活動做到有思想、有落實、有積淀、有傳承,我們的活動在實施過程中,堅持做到“四有”原則:有計劃,有檢查,有評比,有總結;管理要做到“四化”: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從而使“正文化”活動真正意義上實現提質增效。
(七)以育人為宗旨,建立典雅的環境文化———正風正貌。環境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生態系統,設施建設、環境布局和特定標志傳達了學校的文化理念,展示了學校的文化內涵,營造出一種可以體現辦學理念、濃厚人文氣息的美麗的校園環境場和文化場域。肇東市第七中學以“正文化”為核心的學校文化提出以來,學校對環境文化建設進行了改版,讓學校的主體色調與學校的核心文化理念相得益彰,使用相對統一的字體和規范字,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紅色文化、科技文化、詩禮文化、閱讀文化等通過走廊、教室、宣傳窗等一一呈現,樓層文化、廳廊文化、班級文化正逐步形成,一墻一壁都說話,一景一廊都育人,學?!罢幕钡母腥玖γ黠@增強,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設了良好氛圍,更加提升了以文化人的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強大的精神,就很難立足;如果一個國家沒有文化的支持,那么這個國家就很難持久。學校作為培育高素質人才的主陣地,要著眼于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文化人思想沁潤心靈,砥礪品格,培養能夠肩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使命、擔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任的棟梁之才。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