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湯立在翻閱圖書。
當下,一談到中國書法、中國畫的創新,不少人考慮的是藝術形式的創新。從目前來看,借鑒和模仿西方藝術,尤其是從觀念到形式模仿西方抽象藝術成為一部分人的選項。
曾有中國美術理論家將人類繪畫藝術的發展路徑總結為:由具象到意象,由意象到抽象。其實,抽象繪畫只是西方藝術發展中的一個階段,而絕非人類藝術的必然路徑選擇。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借鑒西方藝術的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等現代抽象技法結合于中國畫的格調與氣韻,創作了一批新作。這些作品在香港的一家藝術雜志上發表后,受到西方藝術機構的關注,由此我受邀在日本、英國、美國舉辦畫展。
出國舉辦畫展,進行文化交流,開闊了我的文化視野。其間,參觀了很多國家的藝術,對西方從古典到現當代藝術有了全方位直觀了解與感受。特別是在英國倫敦的泰特美術館參觀了西方印象派、表現主義、抽象畫派最具代表性的大師的原作,對我觸動極大。這些代表了西方藝術高峰的大師的作品主要是半抽象,以神為主,有激情,有筆觸感,這些特征類似中國寫意畫,異曲同工,應同屬于意象繪畫。
相比較,西方意象重色彩,有張力,畫面滿實,講究動態美;東方意象則是受玄學與佛學影響,重內在精神,主靜,空靈,墨分五色。
從西方辦展回國后我選擇了回歸,回歸東方水墨意象。
中國藝術的核心是意象,意象即寫意。寫意是半抽象,其抽象的形式語言探索是必然,但抽象的形式語言并不等于純粹的抽象繪畫。
實際上,中國人對抽象形式精神認識與表現的強度絕不亞于西方抽象藝術,而且歷史更悠久。
中國古典哲學孕育了中國的文化藝術,中國書法與中國哲學同源同根,中國哲學與中國書法的抽象思維始終伴隨著中國藝術。
當中國古代文字在超脫于象形階段之后,就發展成為一門具有抽象形式與意味的書法藝術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文字均不被稱為藝術,唯獨中國書法是一門從理論到實踐、從藝術程式到品評標準,具有一套完備學術體系的藝術。
中國書論中對于抽象藝術形式體驗的描述在書法史中俯拾皆是。
東晉女書法家衛鑠曰:“‘橫如千里之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點似高山之墬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撇如陸斷犀象之角。‘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鈞弩發,‘鉤如勁弩筋節。”
西晉書法家索靖在《草書勢》中說:“蓋草書之為狀也,婉若銀鉤,漂若驚鸞,舒翼未發,若舉復安。蟲蛇虯蟉,或往或還,類婀娜以羸羸,歘奮亹而桓桓。及其逸游盼向,乍正乍邪,騏驥暴怒逼其轡,海水窊隆揚其波。芝草蒲萄還相繼,棠棣融融載其華。玄熊對踞于山岳,飛燕相追而差池。”
孫過庭《書譜》有言:“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
由此可見,中國書法中的抽象思維與抽象形式語言是何等豐富鮮活!何等儀態萬方!何等玄奇夭嬌!
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原則認為,宇宙規律為陰陽之道,一陰一陽謂之道。中國書法無論是意與象,形質與神采,以及書寫過程中極為豐贍的筆勢運動的轉換與呈現,無不是陰陽互動與矛盾的對立統一。
書法是中國藝術中的藝術,其抽象的形式思維影響到中國藝術,包括中國的繪畫、戲曲、音樂、舞蹈、園林建筑等。中國畫寫意之“寫”,書法也。借書法筆墨來表現繪畫作品中的詩意與抒發作者情感。
中國書法具有抽象藝術的形式與意味,但它始終與文字的“表意”相結合。因此,中國書法是意象,而絕非類似西方藝術的純抽象。書法一旦脫離了書寫中文字的表意,而成為純抽象的墨線、墨塊、墨團,那就不是書法。“表意”是分水嶺,無“表意”無書法,這點上不能含糊。
2000多年前,歐洲美學思想的重要奠基人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詩學》中提出:一切藝術產生于模仿。模仿就是寫實,就是具象。模仿以物為主,心必須服從于物,重在模仿自然,于是后來西方繪畫便產生了以科學的解剖學、透視學為依據的素描。19世紀60年代西方藝術出現了印象派,七八十年代達到了鼎盛時期,印象派畫家對科學的光與影是那樣的著迷,印象派和表現主義繪畫是半抽象。20世紀中期,西方藝術出現了以波洛克為代表的抽象繪畫。
當西方杜尚的《泉》(小便池)出現,便徹底顛覆了西方之前的繪畫藝術,當然也顛覆了抽象藝術。西方藝術又相繼出現了觀念藝術、現成品、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大地藝術、光效應藝術、波普藝術、人工智能藝術等。
西方藝術傾向科學。
否定過往傳統,打破現存藝術是西方“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并由此而派生出了顛覆式的創新。不少人將追求創新的絕對性視為西方當代哲學的基本精神。
中國藝術傾向文化。
中國藝術重比興,傳統說法中比、興的核心是托物言志。不直言其志而以物喻之,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比興說的理論最早見于兩千多年前漢代的《詩·大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比興》亦云:“比顯而興隱哉!故比者,附也;興者,起也。”唐代僧人、詩人皎然《詩式》則言:“取象曰比,取義曰興。”宋代朱熹亦有所論:“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比興說重在想象,不拘泥于自然的寫實,而重傳神,是以“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為表現手法,在表現自然時可以聯想、移情、省略、夸張,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意到筆不到,給觀者留下想象空間,這就是中國畫的寫意,也即意象。
中國古典文論中就有“大象”“立象以盡意”之表述。《周易·系辭上》曰:“圣人立象以盡意”,立象以盡意是《易傳》的重要哲學、美學觀點。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曰:“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可見中國藝術很早就已將主客觀相融合的“意象”作為藝術的創造法則與精神追求。中國書法、中國畫、中國戲曲、中國音樂、中國舞蹈,包括唐詩宋詞等,均是表現主客觀相交織的“意象”,將自我之情性、學養于自然物象的表現之中,流露出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人文關懷。
抽象指向形式。西方藝術更強調形式美,總是在形式上不斷地轉變與翻新。
意向指向精神。中國藝術也強調形式美,但同時更看重其內在精神價值,通過其藝術呈現出一種哲理,以及自我的心靈表達。
具象與抽象可視為藝術形式的兩端。具象是寫自然物象之真實,抽象是脫離了自然物象的純粹形式符號。具象容易使人司空見慣,可熟視無睹。抽象往往讓人不知所云,只能靠作者自說自話來自圓其說,自圓其說“講故事”是西方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
中國文化精神的高深妙諦是參透大化生機的無為而為,以及由此而派生出的“中和”之理,“中和”是中國文化的最重要標準之一,中國藝術體現“中和”精神的正是意象。
意象是在具象與抽象之間,中庸方顯其大,具象與抽象兩極之間有巨大開闊地帶,留下的是畫家的想象空間、情思散發的空間、藝術形式的表現空間、藝術觀念上的回旋空間,以及大眾能在精神上自主參入其中的審美空間。
兩千多年來,中國哲學的“意象”理念早已成為中國文化血脈不斷,以及中國藝術蓬勃成長的不竭的藝術創作源泉和精神源泉。
西方藝術發展是顛覆式的發展,容易走向極端,純抽象是極端,極端就沒有余地了,所以西方藝術所表現出的碎片化、不斷翻新,也因此時有中斷。
中國文化的“中和”精神決定了中國藝術的發展是繼承式發展,它每前進一步都是需要向后一次的循環往復,如此生生不息。中國歷史上的每一次文化復興都是返回經典,返璞歸真,從經典再出發。因此,中國藝術傳承有序,發展創新,始終保持了其完整且鮮活的文化形態。
“流美者,人也。”(三國·鐘繇《筆法》)一畫之跡呈現宇宙萬象來表現人性的真善之美,呈現人性、人格之光輝。藝術家徜徉于自然之間,參悟自然、鉤深致遠,直透內在生命精神,呈現生命氣象,激發余蘊無窮之神思,點化萬物,激勵人心。藝術作品的背影折射的是藝術家自身的人,書如其人,畫如其人,在這一點上,唯東方意象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藝術以境界為上。何謂“境界”?我理解境界即詩,主客觀融為一體,優游涵詠,“達其情性,行其哀樂”,“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孫過庭《書譜》)何謂“風騷”?周風楚辭中偉大的大寫意與抒情傳統是也!
總體而言,中國文化顯得更加深厚,而不那么簡單,不那么直白,而更顯曲折、委婉,更加多情,更加耐人尋味,也更加智慧。
西方抽象藝術生發于西方的文化土壤與哲學思維,而東方藝術中的抽象表現存在于東方意象的哲學觀念之中,它根植于中國的文化土壤。
中西方藝術表現的某些趨同性是基于人類對真善美的普遍認識,而表現出的不同則體現了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基因的根性差異。這也正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傳統與人類文明的豐富性之所在。所以,在中國藝術的發展與創新中,包括學習與借鑒西方藝術,應以我為主,適當吸收,不傷國體,遵從民族藝術的發展脈絡與規律,在繼承中創新。
各民族歷史不同,文化觀念不同,氣質趣味不同,藝術風格也會不同。同此理,時代不同,每個人的氣質趣味不同,文化需求與觀念不同,藝術風格也會不同。
東方意象繪畫以其強烈的主體意識和奔縱瀟灑的筆墨特色,風標別具,數千年延綿不斷,是世界文化中最值得探究的奇觀。中華意象藝術何其美哉!何其妙哉!何其大哉!
(作者為中國國家畫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院特聘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本文為新時代美術高峰課題組、中國畫“兩創”課題組、中國書法“兩創”課題組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