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長征 高婧怡
【摘要】美國憑借石油美元的霸權基礎,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能源霸權和美元霸權,使其不但可以到處收割霸權紅利,更是極力占據油氣等重要能源供應渠道,從而對歐盟及其西方同盟國進行能源控制,迫使其按照美國的意志行事。隨著烏克蘭危機的升級歐洲天然氣供應出現了嚴重危機,這也迫使歐洲各國對美國的能源依賴進一步增強。然而,法國的能源高度依賴核能,長期以來避免了美國的能源霸權干預。因此,法國也能在相當程度上保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戰(zhàn)略。但隨著尼日爾、加蓬等國政變頻發(fā),法國廉價的鈾礦供應出現斷鏈風險,法國的核能安全已無法保障。長期來看,法國能源的獨立自主恐將動搖,中美大國關系的關鍵“平衡木”也將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下,中法間加強能源合作,穩(wěn)定中法能源安全和能源收益,不僅將成為中法共同訴求,也有利于拓展中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空間。
【關鍵詞】法國核能安全? 美國能源霸權? 中法能源合作? 能源外交
【中圖分類號】D83/D85?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05.010
引言
長期以來,歐洲各國能源結構差異顯著,導致歐洲各國存在不同程度的能源進口依賴。北歐四國依托自然資源稟賦,始終保持著能源的相對獨立。冰島、挪威、瑞典的水電以及丹麥的風電均占到其國內總發(fā)電量的70%以上。南歐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國主要通過北非阿爾及利亞的天然氣管道和天然氣進口碼頭進口天然氣,在阿爾及利亞政治穩(wěn)定的前提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自身能源安全。但隨著西非地區(qū)持續(xù)的政治動蕩,尼日爾和加蓬紛紛擺脫了法國的控制,并相繼斷停對法國的能源供給。作為法國傳統勢力范圍的阿爾及利亞,恐受尼日爾、加蓬影響而擺脫法國掌控,倘若阿爾及利亞政局不穩(wěn),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將進一步受到威脅,從而被迫轉向以美國為主的天然氣供應。南歐各國本就是美國對抗俄羅斯、伺機進行東擴的重要抓手,原因在于南歐各國對美國的依賴具有歷史慣性,因此,它們也很難在中美博弈中采取中立的立場。
英國擁有北海的天然氣資源,而減少天然氣開采的荷蘭因德國放棄俄羅斯的天然氣供給后,增加了本國的天然氣開采以供應德國。此外,比利時和挪威的天然氣開采和天然氣管道使得英德的天然氣供給問題在短期內基本得到了解決。但隨著北溪管道被毀,英德擔心將進一步陷入能源危機中,因此先后與美國達成了不同形式的天然氣合作,這意味著其能源供應進一步依賴美國,其自身獨立自主的能源供給將岌岌可危。就英國而言,自退出歐盟后,其在歐洲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基本喪失。并且,從歷史發(fā)展來看,二戰(zhàn)之后德國處于戰(zhàn)敗國地位,由于各項能源稟賦的約束,德國能源對外依賴度一直較高,更難談獨立自主之路。因此,高度依賴美國能源供應的德國在國際事務中很難違抗美國意志。
與上述國家的能源結構不同,法國主要依靠核能,天然氣使用比例偏低。這是法國自二戰(zhàn)后堅持戴高樂主義的重要依據,也是法國人民欲重返國際大國地位、擺脫美國控制的歷史堅持。除了能源供給的自主,法國在軍事體系、工業(yè)體系以及科技創(chuàng)新上也一直力求保持與美國的距離,走獨立自主的發(fā)展之路。法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及歐洲國家主要領導者之一,在歐盟內部以及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法國保持能源獨立性對中國開展對歐合作、拓展安全回旋空間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烏克蘭危機雖未給法國能源安全帶來致命性沖擊,但西非地區(qū)頻頻政變恐將給法國能源自主帶來巨大挑戰(zhàn)。因此,加強中法合作、創(chuàng)新中法能源合作機制,助力法國能源安全與收益是保障中法兩國走獨立自主發(fā)展之路的可行方案。
法國能源結構演變的動因及現狀
自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開始,能源逐漸成為大國博弈的重要領域,工業(yè)革命的載體是新式機器、設備等發(fā)明創(chuàng)造,但其背后的本質是以能源為載體的動能轉化。可以說,工業(yè)革命帶來了能源結構的演變,而能源結構的變遷決定了一國的生存和安全空間。但法國在本質上卻是能源資源十分匱乏的國家,無論是煤炭、石油還是天然氣,均高度依賴進口,這使得法國獨立自主發(fā)展之路受到嚴重制約。由于能源獨立與外交自主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因此法國一直致力于尋求可能的能源替代方案,以支持政治和外交上的自主地位。
作為歐洲大陸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促進民族工業(yè)和產業(yè)的強大,保持能源獨立性是法國堅持不變的國家戰(zhàn)略。早在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之前,世界各國處于鐵器時代,各國的經濟發(fā)展模式主要以農耕為主,鐵礦之所以成為各國爭相搶奪的重要戰(zhàn)略資源,不僅因為鐵礦是農耕等生產工具的重要原材料,也因為鐵礦是冷兵器時代軍事裝備的金屬耗材,因此,鐵礦對一國的戰(zhàn)略安全至關重要,這也是德法間百年之戰(zhàn)的主要原因。德法間戰(zhàn)亂不休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洛林鐵礦,這也使洛林地區(qū)成為幾經易手的必爭之地。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后,隨著蒸汽機的發(fā)明和普及,世界各國的生產動力開始從生物動能轉向了化石燃料,煤炭成為各國發(fā)展工業(yè)的主要能源。因此,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之時,法國將目光鎖定在被德國奪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qū),其目標是占領阿爾薩斯—洛林一帶,進而將魯爾煤炭區(qū)收入囊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法國占領的殖民地達到了空前水平,在非洲地區(qū)更是成為第一殖民地占有國。而非洲的豐富礦產也使法國獲得了源源不斷發(fā)展的動力。二戰(zhàn)之后,全球能源轉向以石油為主,法國依托與英國的密切關系,加之在中東的影響力,保障了自身的能源獨立性和能源安全。然而隨之而來的四次中東戰(zhàn)爭以阿拉伯國家的失敗和以色列與美國的勝利告終,基于石油美元的價值底座建立的美元霸權進入黃金發(fā)展時期。由于沒有煤炭作為壓艙石兜底、沒有可持續(xù)的風能、水能且石油高度依賴進口,為實現能源獨立,法國選擇走發(fā)展核能的能源道路。
自戴高樂主義誕生至今,堅持獨立自主、重返國際舞臺中心是法國不懈追求的目標。二戰(zhàn)之后,歐洲各國經濟衰敗、綜合國力受到重創(chuàng),這使得歐洲多國淪于美國的控制之下。經濟上西歐各國接受了美國的馬歇爾計劃,軍事上西歐各國紛紛加入了美國主導的北約軍事集團。法國在戰(zhàn)后也隨之失去世界大國地位。但擁有大國夢的戴高樂為恢復其大國地位堅持走獨立自主之路。具體來說,戴高樂提出了兩點重要主張:一是在國家地位上,美國要承認自由法國的地位和發(fā)展空間;二是在法屬領地上,美國應承認法國的合法性和獨立性,以確保法國在其法屬領地的權益。然而二戰(zhàn)結束之后,法國政客并無意于捍衛(wèi)其世界大國地位,反而轉向依附美國的親美路線。1946年,法國議會通過了削減國防經費的議案,戴高樂憤然離職,從此法國成為美國的附庸,在經濟上依賴美國的馬歇爾援助計劃,軍事上依賴于北約的軍事庇護。這種親美政策并未使法國得到應有的發(fā)展空間,反而使法國進一步喪失了宗主國地位,如法國的西非殖民地以及法屬印度支那紛紛走上民族獨立之路。與此同時,法國國內的政權也岌岌可危。1946年到1958年,法國政府更迭了22屆。在此背景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轟然倒塌。危難之中,又是戴高樂帶領法國建立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這也讓法國人民意識到堅持獨立自主的發(fā)展道路以及維護大國地位對法國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性。“戴高樂主義”也因此成為法國一直以來堅定不移的基本國策。軍事上法國要求與英國、美國擁有同等的北約內部事務決策權。在被駁回之后,法國毅然退出了北約軍事集團,并建立一體化、全防線的軍事戰(zhàn)略裝備,重整國防工業(yè)體系。外交上,法國保持與原殖民地友好關系,并與殖民地各獨立國建立了新型關系,同時與德國和解,共同推動了歐盟的形成,以抵御美國對歐洲的干預和滲透。此外,法國還是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法國在經濟上宣布貨幣自主、反對美元特權,歐洲各國紛紛效仿,導致美國黃金迅速流失、美元國際地位直線下降。但隨著四次中東戰(zhàn)爭的勝利,美國依托石油美元再次穩(wěn)定了其霸權底座,使美元霸權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起來。在這一背景下,如何擺脫石油束縛,建立獨立自主的能源供應體系就成為法國重返獨立自主大國地位的關鍵。
在當下的美歐關系上,法國總統馬克龍再次展現了對戴高樂主義的堅持。尤其在烏克蘭危機爆發(fā)后,馬克龍再次強調歐洲應堅持獨立自主,在能源、軍事、科技等方面降低對美依賴,堅持自身獨立發(fā)展之路。馬克龍政府在外交上致力于建立多邊主義的合作機制,倡導多元主義,鼓勵各國、各地區(qū)、各民族共同維護經濟全球化成果。同時,法國降低了對中東事務的介入,以改變一度被扣上的“美國附庸”形象。2022年,馬克龍連任總統時發(fā)表聲明:“歐洲大陸的目標應是創(chuàng)造一個擁有完全主權,可以自由選擇并掌握自身命運的強大歐洲”,并表示,法國愿加強與歐盟各國的合作,以形成國際上大國均勢的局面。無論在非洲的反恐問題上,還是抗擊新冠疫情等國際公共危機問題上,法國均強調多邊合作,倡導以歐盟內部的聯合力量“對沖”美國的領導地位。隨著烏克蘭危機持續(xù)發(fā)酵,馬克龍多次飛往俄羅斯,協調俄羅斯與西方的關系,力求化解歐洲能源危機,防止歐洲各國因沖突衍生的能源供應短缺而徹底倒向美國。同時在本國能源開發(fā)與利用方面,馬克龍宣布將于2027年前關停最后兩個燃煤發(fā)電廠、減少天然氣進口,全面施行以核能為主的能源政策,積極投資和開發(fā)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隨著烏克蘭危機的升級,為幫助歐洲大陸擺脫對俄的天然氣依賴,法國進一步強化了核能發(fā)電措施。2022年,法國進一步簡化了核反應堆建設的行政審批手續(xù),并宣布了大規(guī)模重振核電計劃,預期新建6座壓水反應堆,同時啟動8座反應堆的可行性研究和計劃。不難看出,堅持外交獨立性是法國應對美國霸權、維持其大國地位的重要國策,而外交獨立性與能源獨立性相互依存的關系使得法國認識到,強化核能和其他清潔能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是擺脫對美國和其他國家油氣依賴的重要選擇。
早在21世紀初,核能發(fā)電就已占據法國發(fā)電量的70%以上,法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核能發(fā)電最多的國家。隨著法國核能技術的發(fā)展以及核電站的增多,目前法國核能發(fā)電幾乎滿足了其75%以上的電力需求,高峰時期甚至可以滿足80%以上的本國用電需求。2023年11月23日,法國政府公布了其最新新能源戰(zhàn)略,“旨在讓法國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此戰(zhàn)略包括加快太陽能的部署速度、擴大海上風能的建設范圍以及重啟核能發(fā)電項目。除此前已計劃于2026年前新建的6座核電站,法國正討論是否在此基礎上增加至8座。此外,法國政府將延長現有核電站的使用期限,以進一步保障核能發(fā)電的持續(xù)性。長期以來,法國核能發(fā)電技術和核能技術分別位居世界第二、第三,然而法國雖然掌握了先進成熟的核能技術,但核能發(fā)電必須依靠鈾礦石的持續(xù)供應,因此,法國主要依靠尼日爾、加蓬等國的鈾礦供給來緩解自身資源貧瘠的問題。正是法國與非洲一些國家的特殊歷史關系和現實利益聯系,使得法國能夠既便捷又廉價地獲取上述國家的核能相關礦產資源,進而實現核能基礎上的能源自主。例如,法國每年從尼日爾進口約65億美元的鈾礦,卻只支付7000萬美元,且這筆錢必須儲存在法蘭西銀行,尼日爾當局需向法國申請才可使用這筆資金。尼日爾本國的鈾工業(yè)由Somair公司負責開發(fā)和經營,法國對該公司擁有85%的絕對控股權。在加蓬國內,其90%的礦產資源由法國礦業(yè)集團Eramet的子公司Comilog負責開采,并且其出口到法國的鈾礦價格僅為國際鈾價的1/20,此外,加蓬還是法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商。不難看出,法國核能的高度發(fā)展和能源獨立自主不僅依靠本國的核能技術,而且極度依賴尼日爾、加蓬等非洲國家的廉價原材料。
地區(qū)沖突對法國能源獨立戰(zhàn)略的影響
在歐洲大陸各國中,除了北歐五國擁有豐富的水電和風電能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水電和風電的自主供給;其余各國因自然能源的貧瘠,均不同程度地依賴天然氣進口以供燃氣發(fā)電。因此,烏克蘭危機直接影響了歐洲天然氣供應鏈的穩(wěn)定和安全,并危及歐洲各國的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以核能發(fā)電為主的法國雖未受到直接沖擊,但相關國家對法國核能發(fā)電依賴度的提高使法國放緩了能源轉型步伐,轉而提高核能發(fā)電比重以幫助它們度過電力危機。隨著尼日爾、加蓬相繼爆發(fā)政變,法國以核能為主的能源結構風險正在逐漸顯露且可能產生長期影響。
核能發(fā)電的前期成本主要集中在核電站的建設上,因投資金額巨大,所以保障核電站安全穩(wěn)定運營不僅是出于安全考慮,也是為了延長其使用期限。2022年,法國對部分核電站的關停維修帶來的一系列電力供應不足問題,凸顯了電力結構單一的風險。2020年,法國核能發(fā)電量占全國發(fā)電量66.46%;2021年,這一數據提高至68%。然而2022年,法國因國內部分核反應堆內部隱患需對其關停維修,導致法國當年核發(fā)電量創(chuàng)10年內最低,占比僅為62.7%,其電價更是激增了4倍。因此,馬克龍在各種公開場合呼吁法國民眾和企業(yè)少開空調、關掉暖氣,如果此舉效果不佳,法國政府將采取強制節(jié)能政策。法國經濟部部長勒梅爾呼吁用高領毛衣代替襯衫領帶,每一位法國人都應有節(jié)能的責任感,否則經濟部將不得不使用昂貴的天然氣。同年9月,法國與德國簽訂了“以汽換電”的協議,法國向德國供應天然氣以解決其在烏克蘭危機中天然氣短缺的問題,德國將向法國提供電力以解決其電力短缺問題。正因高度依賴核能發(fā)電,所以一旦鈾礦運輸、核電站承載或核能發(fā)電的任一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法國的能源安全乃至經濟安全將瞬間受到沖擊,這也是法國正積極發(fā)展新能源產業(yè)以打造多元化能源體系的根本原因。
烏克蘭危機加劇了歐洲大陸對法國核能發(fā)電的依賴并加速了法國的核能開發(fā)和建設,使法國對鈾礦的依賴度增加。近期尼日爾、加蓬政變后進一步暴露其鈾礦供給的脆弱性。烏克蘭危機以來,德國作為天然氣消費大國,深陷能源供應緊張的泥潭。尤其在北溪管道被炸毀之后,德國的能源供應形勢進一步惡化。從供電來看,2023年上半年,德國已從電力出口國轉變?yōu)殡娏M口國。而此前歐洲最大的水電出口國挪威因干旱問題水位持續(xù)下降,已出現電力出口預警。匈牙利也因為本國能源緊張問題開始禁止能源出口。由此,緩解德國等歐洲各國能源緊張的問題已成為歐洲大國的共識,而此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核能發(fā)電充沛的法國肩上。法國陸續(xù)恢復運營被修復的核反應堆,同時加大了已有核反應堆的發(fā)電量,2023年上半年法國躍居歐洲第一大電力凈出口國。為了最大限度地緩解歐洲能源危機,法國計劃于2026年前新建14座大型核反應堆,而此前法國國民議會通過的將于2025年實現核發(fā)電從75%下調到50%的計劃也將延遲到2050年。
以核能為支柱的發(fā)電結構將導致法國高度依賴鈾礦的進口,尼日爾、加蓬的政變直接危及法國能源供應安全,并可能進一步加劇法國經濟的脆弱性。尼日爾、加蓬的政變以法國勢力的撤出而告終。軍事力量的撤出基本標志著殖民影響力的喪失,因此法國對尼日爾鈾礦的廉價開采將不復存在。作為世界第四大鈾礦出口國,尼日爾當局正與俄羅斯協商鈾礦供應的分成協議,從而保證俄羅斯在中非地區(qū)的關鍵利益,此舉將嚴重威脅法國的能源供應安全。鈾礦在能源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對于擁有核技術的大國來說,鈾礦不僅是保證工業(yè)生產和百姓生活的重要能源,也是保障一國軍事和國防安全的戰(zhàn)略資源,因此,主要核大國都在積極進口和儲備鈾礦。從全球范圍來看,主要鈾礦出口國僅有:加拿大、澳大利亞、尼日爾、俄羅斯、納米比亞和烏茲別克斯坦。可采鈾量位居世界第一的澳大利亞已因環(huán)境保護等原因減少甚至停止鈾礦開采;而位居第二的中亞地區(qū)主要出口鈾礦到中俄,中俄與中亞地區(qū)的鈾礦合作占其出口總量的75%以上,且法國從中亞地區(qū)進口鈾礦的陸運成本遠高于其從尼日爾、加蓬進口的海運成本,而對尼日爾、加蓬掠奪式的低廉進口價格更是低到難以想象。位居第三的納米比亞原屬德法殖民地,對德法的歷史情感使之不愿對法國出口鈾礦。2021年,納米比亞國家礦業(yè)公司已與中國國家核工業(yè)集團公司簽訂了共同開發(fā)鈾礦的協定,因此法國掠奪式的鈾礦進口模式在納米比亞將不可復制。此外,雖然法國也從俄羅斯、加拿大和中亞地區(qū)進口部分鈾礦,但有限的可供數量和高昂的價格將提高法國的核能發(fā)展成本。因此,尼日爾新政府停止對法國的鈾礦供應,并且領銜西非三國禁止向法國出口鈾礦,將使法國陷入沒有可替代的廉價鈾礦供應的困境。作為法國第一大石油進口國和第二大鈾礦進口國的加蓬可能成為推倒法國在非洲勢力存在的第二塊多米諾骨牌。長期以來,法國通過在非的法資企業(yè)對所管轄非洲國家的能源進行開采和利用,同時通過西非法郎這一“法郎體系”的匯率兌換和外匯儲備進行金融控制。隨著加蓬脫離法國的掌控,非洲反法浪潮開始涌動,原法國勢力范圍的部分非洲國家紛紛要求法國廢除駐軍協議并結束駐軍,法國在非洲的影響開始松動。而一旦徹底失去非洲能源和金融的供給,法國的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將受到結構性沖擊,繼而動搖其原有的外交獨立性。
中法能源合作或成為影響中美關系的關鍵
在美國拉攏歐洲聯合遏制中國的戰(zhàn)略部署中,德國等主要歐洲國家因高度依賴天然氣進口而處于美國主導的油氣供應體系中,因此在國際事務特別是中美關系中受到美國挾持,很難保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尤其在烏克蘭危機后,天然氣供給本就困難的德國等國在北溪管道被炸之后,能源供給形勢進一步惡化。而法國能源結構以核能為主,對于天然氣進口依賴度低,因此,可以在美國主導的油氣能源霸權下保持相對獨立,從而在國際問題上保持更多自主中立。在一定程度上,法國是中美關系的平衡木。但隨著尼日爾、加蓬的鈾礦斷供,法國能源供給出現危機。因全球鈾礦產量遠低于油氣產量且鈾礦價格遠高于油氣價格,法國可能面臨鈾礦供應缺口長期得不到補充,或從可替代供應商進口鈾礦的成本過高的情況,進而法國可能被迫轉向美國主導的油氣供應體系,此舉將給中美關系帶來進一步的變數。
歐洲能源危機加劇歐洲經濟形勢惡化風險,而法國國內長期存在的社會分裂問題,可能導致法國陷入內憂外困的局面。因此,急于緩解危機的法國可能向美國尋求幫助,繼而與美國在對華問題上就其戰(zhàn)略選擇達成某種協議,中國安全發(fā)展回旋余地將受到擠壓。除了直接導致德國等國能源斷鏈之外,烏克蘭危機還引發(fā)了國際資本市場對歐洲金融安全失去信任,因此,國際資本紛紛撤離歐洲。隨著歐洲制造業(yè)、運輸業(yè),包括金融業(yè)等相繼進入寒冬,歐洲各國已經出現高失業(yè)率和高通脹等問題,法國因經濟結構以服務業(yè)為主,更是深陷高失業(yè)率的泥潭,繼而進一步加劇了已有的社會分裂。二戰(zhàn)之后,法國開始了以新自由主義為主流的獨立自主發(fā)展道路,對不同思想的包容度比較高,因此各種社會思潮涌現,但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分裂問題逐漸顯露,社會騷亂時常發(fā)生。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參與法國社會騷亂,參與主體的低齡化正說明了法國社會形勢的愈加嚴峻。為緩解社會矛盾,法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防止國內企業(yè)資金外流的財政政策以促進就業(yè),但成效并不明顯。此外,法國國內人口結構問題日益嚴重,甚至已經影響到法國當局對非政策的實施。二戰(zhàn)之后,一方面為維系與非洲法屬殖民地的關系,另一方面為解決本國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法國政府鼓勵非洲移民。由于非洲移民的大量涌入以及非洲裔的高生育率,法國非洲裔的新生兒如今已占據法國新生兒的60%以上,法國核心區(qū)常住人口也以非洲裔為主。例如,巴黎的非洲裔常住居民已超過當地居民的40%。如果這一現象不斷加劇,法國在非洲問題上將進一步喪失主導權。雖然法國在非洲西海岸以及北非阿爾及利亞仍保有少量駐軍,但法國對這一地區(qū)的控制力已因尼日爾、加蓬政變逐漸衰弱,如果法國徹底喪失非洲的能源供應,巨大的能源缺口和社會危機將迫使法國轉向美國尋求油氣供應和資本庇護。一旦法國能源依賴美國,法國外交的獨立性將受到極大制約,這將影響中國與歐盟在安全和發(fā)展問題上的合作。
無論是從法國長期堅持的獨立自主的國家戰(zhàn)略來看,還是從法國已投資的56個核反應堆,抑或是從計劃新建的14個核反應堆的經濟成本來看,法國都不會心甘情愿接受美國控制。在能源方面,美國和英國已達成建立能源伙伴關系的協議,并通過美國投資的中間公司促成了德國與卡塔爾的天然氣合作關系。因此,美國依舊掌控或主導著英德的能源供應。面對歐洲能源難以獨立于美國能源供應系統之外的困境,法國若不能堅持能源獨立,歐洲將在國際交往中喪失話語權,這是法國不愿看到的結果。與此同時,美國頒布了《通脹削減法案》,該法案表明電動汽車、清潔能源等多個行業(yè)可以享受美國政府的高額財政補貼和稅收優(yōu)惠政策,前提是該企業(yè)是美國本土企業(yè)或在美運營企業(yè),此舉名義上是為了遏制通貨膨脹,實際上是為了收割歐洲新興企業(yè),重振美國制造業(yè)。這一法案的實施,將使法國相關產業(yè)受到嚴重制約,也會進一步影響法國在外交上的獨立自主。因此,法國不得不考慮應對之策。面對能源短缺和美國收割的雙重打壓,法國等歐洲國家正面臨產業(yè)空心化的風險,這與法國長期堅持的獨立自主的強國之路相悖。此外,法國長期在核基建和核能技術上持續(xù)投資,并且為了提高鈾礦的使用效率,甚至在2023年下半年斥資18億美元擴建鈾工廠以發(fā)展鈾濃縮技術,如果轉向美國的油氣供應,將造成巨大的資本和技術浪費,以及能源體系調整附帶的大量成本,這也是其不愿且不能承受的。因此,法國也正積極尋找解題之鑰。
我國應對法國能源沖擊的可行方案
2023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表明,法國非常重視中國的作用。訪華期間,中國與法國簽訂了210架空客飛機的訂單,這不僅緩解了法國國內財政危機的燃眉之急,還表明了中國積極與法國合作的態(tài)度。與此同時,中法之間還簽訂了總價值20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LNG)船舶訂單,這也進一步強化了兩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在核能合作方面,2023年11月,中國國家能源局(NEA)和法國原子能與替代能源委員會(CEA)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協議明確了中法雙方將在核能研發(fā)、核能創(chuàng)新、核能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加強合作,共同推動核能的發(fā)展和應用。同年11月24日,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外交部部長王毅在與法國外長科隆納會談后共同會見記者時表示,“中法關系具有富有韌性的歷史傳承、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以及獨立理性的戰(zhàn)略自覺。在動蕩變化的世界中,凸顯其戰(zhàn)略性和引領性。中法雙方一致同意,以明年中法建交60周年為契機,賡續(xù)傳統、面向未來,在兩國元首引領下,打造更加牢固、更富活力的中法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以上事實說明,中法之間在外交、能源自主和國際安全等領域有著巨大的合作空間,雙方的合作既有利于兩國切身利益,也有利于國際力量的平衡和國際秩序的穩(wěn)定。
首先,中法合作有利于法國對外戰(zhàn)略的獨立自主,同時中法能源合作的成果也能夠強化法國戰(zhàn)略自主的韌性。當前,以能源為代表的生產性危機席卷歐洲,法國的能源安全與外交戰(zhàn)略面臨嚴峻挑戰(zhàn);非洲地區(qū)安全問題造成法國能源原材料供應保障無法持續(xù),極大地擠壓了法國的能源戰(zhàn)略空間。基于這些因素,美國在地區(qū)沖突問題上的持續(xù)拱火態(tài)度,事實上是對法國外交戰(zhàn)略自主的壓迫。如果法國不能維持能源自主,在外交戰(zhàn)略上將不得不對美國馬首是瞻,美國集中應對中俄的力量將進一步增強,特別是對中國開展全方位的戰(zhàn)略遏制。考慮到法國長期以來追求戰(zhàn)略自主的內生需求,中法能源合作本身就是以互惠互利為前提條件,因此,將有利于法國獨立自主外交戰(zhàn)略的施行。與此同時,中法能源合作具有長期歷史基礎,中法合作承建英國核電站項目作出良好示范。因此,中法能源合作對于雙方發(fā)展產生的是共贏效應,不存在歷史或現實的障礙因素。從現實需求來看,中國在新能源領域具有明顯比較優(yōu)勢,盡管目前在歐盟范圍內面臨一定阻礙,但中國仍應是法國能源轉型與能源安全的重要伙伴。法國面臨核能成本短期內飆升的現實困境,一個有效應對策略就是通過提升新能源結構占比,紓解核能供應不足的能源成本飆升困境。來自中國的多種新能源技術和產業(yè)可以發(fā)揮成本優(yōu)勢助力法國應對目前的階段性能源沖擊,特別是爭取獲得寶貴時間窗口調整核能原材料供應結構。只有平穩(wěn)渡過此次能源危機,法國的戰(zhàn)略自主才能在當前波詭云譎的世界格局中保持韌性。
其次,深化中法能源合作既能助力法國能源安全,又能加快中國能源走出去,擴大中國“能源外交”空間。中法能源合作具有現實雙向訴求:一方面,對于法國來說,對核能發(fā)電的高依賴度決定其未來能源結構不太可能完全轉向天然氣等能源類型。與此同時,一個重要問題則是法國開展能源合作的關鍵出發(fā)點:即使解決核能原材料供應問題,核能技術升級仍然迫在眉睫。中法在核能安全與效率等技術領域合作空間依舊廣闊,雙方在技術開發(fā)與共享領域的深度合作可能對法國能源安全發(fā)揮不可替代的成本優(yōu)化作用。同時,為應對碳中和戰(zhàn)略目標要求,能源多元化也是法國的一項政策目標,包括光伏發(fā)電等在內的中國新能源產業(yè)鏈無疑是一個極富性價比的選擇。進入法國市場的中國新能源產品和技術,也能夠為中國“能源外交”提供基于產業(yè)和技術優(yōu)勢的新模式。另一方面,法國核能發(fā)展降成本問題是未來法國能源安全的關鍵制約因素,這也可能是中國能源未來發(fā)展的潛在問題,法國的經驗有借鑒意義。中法能源合作能夠在更短時間內為其他國家提供更安全高效的核能選項,這既能降低美國以油氣資源收割其他國家經濟發(fā)展成果的風險,又可以為中法核能產業(yè)走向規(guī)模經濟、獲得更高市場份額創(chuàng)造機會。與此同時,中法核能的深度合作可以緩解甚至排除一些國家對中國核能走出去的“安全風險”和“信任風險”的“擔憂”,有效降低在世界范圍內重塑核能產業(yè)鏈的成本,并提升中法核能國際競爭力,為中法外交戰(zhàn)略安全自主提供穩(wěn)定支撐。
最后,“三角支架”將是中美關系在后烏克蘭危機時代的重要特征,一個相對強大的法國可以助力中國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傳統中美關系主要依托中美與歐盟在內的三方博弈,通常情形下,中美都會同時積極爭取歐盟的支持。烏克蘭危機以來,歐盟內部格局已經發(fā)生巨變,只有法國還維持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其他缺乏能源自主的國家無法擺脫美國的控制。可見,未來中美關系的重要助力點可能集中在法國。當前,烏克蘭危機推動了中俄合作邁上新臺階,但由此也使得美國謀劃的將歐洲與中俄分離的外交戰(zhàn)略出現新轉機。如果長期被貼上“中俄聯合”的標簽,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正常經貿合作會面臨人為“市場進入壁壘或市場不信任”等不利局面。為了減弱這種沖擊影響,中法合作對于對沖美國“攻擊性”競爭策略具有更強的現實意義。充分發(fā)揮好法國這一平衡支點在國際事務中的關鍵作用,是中國國家利益的現實訴求。同時,從實際層面來看,法國發(fā)揮支點作用的前提是其綜合國力不至于太弱,一個相對強大的法國才能有效替代傳統框架下歐盟所發(fā)揮的作用。與此同時,與一個相對強大的法國開展高水平合作可以破解進入歐盟市場的信任危機,有效化解美國“孤立中國”的戰(zhàn)略企圖,也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發(fā)展正常雙邊關系、開展經貿合作的“安全信號”,可以為瓦解美國的聯盟壓制戰(zhàn)略企圖提供開放合作新空間、贏得更多支持力量,從而進一步掌握主動權。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專項課題、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和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重大課題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22VMG041、22JJD810034、22LLZZAD025)
參考文獻
姜忠盡、劉立濤,2014,《中非合作能源安全戰(zhàn)略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
羅英杰,2020,《國際能源安全與能源外交》,北京:時事出版社。
艾德里安·格奧爾基、利維烏·穆雷桑,2015,《能源安全——全球和區(qū)域性問題、理論展望及關鍵能源基礎設施》,鎖箭、張晶等譯,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責 編∕韓 拓? 美 編∕周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