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克服了人民群眾的低組織化狀態,建立了現代國家,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條件。經過艱辛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功,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新時代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新的時代內涵。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成功時代典范,摒棄了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陳舊思維模式,打破了國強必霸的歷史魔咒,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鑒。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使中國成為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世界發展的重要力量。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人類文明新形態? 發展模式? 世界和平
【中圖分類號】D616?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05.006
實現國家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不懈追求的奮斗目標,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標志。自現代化在中國發軔以來,經過大批仁人志士特別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辛探索、反復比較,中國人民終于找到了通過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正確道路。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綜合國力持續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日益邁向新高度,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不斷豐富拓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1]。新征程上,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的豐富內涵,全面回顧中國式現代化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深刻總結中國式現代化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世界意義,對于我們在新時代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四個階段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式現代化艱難發軔?,F代國家建構是后發社會現代化建設的起點。中國的現代化是在面臨嚴重內外危機的條件下起步的,缺乏建立現代國家的組織資源、社會的低組織化狀態是中國現代化失敗的主要原因。中國的發展需要能將一盤散沙的中國重新凝聚為一個有機整體,并成為主導中國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和支撐力量的政黨。[2]經過反復比較,中國社會和歷史發展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擔當建立現代國家和推動國家實現現代化的任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一方面是徹底地反帝反封建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民族民主革命,另一方面也是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從而重建現代國家以為現代化創造條件的革命運動。在世界資本主義全面擴張的國際環境下,中國共產黨選擇了以共產主義革命方式建設現代民族國家和應對現代化危機的道路。黨利用自己強大的組織力量動員社會、組織民眾,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取得了革命勝利,建立了現代民族國家,為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社會基礎和政治基礎。[3]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式現代化艱辛探索。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國家政治統一和社會穩定,中國的現代化之路也邁向了新的歷史階段。黨領導人民建立和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為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條件;沒收官僚資本歸國家所有,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使之成為整個社會經濟的領導力量和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主要物質基礎。在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基礎上,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中國式現代化的艱辛探索,開始了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由工業化推進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改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各方面事業全面發展,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當然,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這一階段的中國式現代化探索出現了嚴重曲折,但從總體上看,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4]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發展。在正確認識社會主要矛盾、準確判斷和平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基礎上,黨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把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作為新時期現代化建設的中心任務,開啟了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中國的改革釋放了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對外開放趕上了世界范圍內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浪潮,抓住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國經濟由此得以參與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循環,引進發達國家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折,中國經濟由此取得了長期高速增長,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5]進入新世紀,黨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對國家建設的發展內涵、發展本質、發展方式和發展難題重新加以審視,提出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現代化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把國家建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發生歷史性轉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式現代化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一是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全面加強,取得了“兩個確立”“兩個維護”的政治成果,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加堅強的政治領導和更加全面的制度保障。二是優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多方面改革縱深推進、取得突破,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三是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擴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現代化建設模式進一步完善,經濟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順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四是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對黨領導人民進行中國式現代化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積累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新時代現代化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和積累的寶貴經驗進行了全面回顧和總結,進一步統一了全黨思想、意志和行動。五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確立了重大原則,確定了目標任務,規劃了戰略安排。六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中國式現代化的三重超越
人類現代化首先在西方國家發軔并取得了成功,但是,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道路并不具有普遍意義。西方國家大多以對廣大落后地區的殖民戰爭和殖民掠奪完成了現代化的資本原始積累,給廣大落后地區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形成了世界體系中的“中心-邊緣格局”,阻礙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不但如此,西方國家利用其先發現代化優勢,建構“現代化成功是由于其制度優越”的戰略敘事,試圖在第三世界國家推廣其民主制度和發展模式。然而,這些制度和發展模式輸出大多以失敗告終,因為西方國家現代化存在不可克服的先天缺陷,而且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其固有的制度矛盾日益凸顯,西方社會危機頻發。一是維持西方經濟優勢的各種紅利,如技術紅利、位于世界體系中心紅利和制度紅利正日益減少,削弱了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二是西方制度陷入“民主困境”,西方民主及其統治精英受到民眾廣泛質疑,極端民粹主義高漲,民眾對精英缺乏信任和民意對立導致對于國家發展方向缺少共識,進而導致西方政客為推行政策而走向“非自由民主”和“劣質民主”兩個極端,造成社會分裂。三是西方國家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失效導致西方政壇動蕩,民粹主義趁機崛起。四是西方社會安全感下降。[6]西方國家現代化弊端的根源在于西方國家以資本邏輯作為組織社會的原則,這就必然造成嚴重的經濟不平等和貧富分化,進而導致政治極化現象的出現。在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民粹政治、身份政治、否決政治盛行并相互交織,社會嚴重撕裂,反智主義興起,達成政治和社會共識的難度增大,政府權威和公信力受到沖擊。西方國家的固有矛盾和制度弊端使其現代化成功是由于其制度優越的戰略敘事黯然失色。
西方國家現代化的弊端促使非西方國家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而其中以中國的探索最為成功。中國式現代化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開創了人類文明新道路,展現了人類文明新圖景,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人類現代化史、國際關系史上實現了多重超越,成為一國在現代化實踐中將自身指導思想之基本原理與本國實際相結合、與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走向成功的光輝典范。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角度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對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超越。從世界各國現代化實踐看,成功的現代化都是獨立自主的選擇性現代化,盲目崇外、照搬外國模式的現代化都不斷遭受挫折。[7]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能夠成功,就在于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了對傳統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的超越。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中國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借鑒是必要的,但這種借鑒不是機械模仿、照抄照搬,而是在借鑒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超越,開辟了從經濟文化落后的農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在實現國家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關系上,我國創造性地施行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并舉的方針。在對資本主義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問題上,通過多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實行了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避免了“流血革命”,[8]不但避免了因生產關系的變革而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的發展,蘇聯模式的弊端逐漸暴露,我們黨又開始反思蘇聯模式,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之路。毛澤東同志的《論十大關系》是在初步總結蘇聯經驗的基礎上獨立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端。在《論十大關系》一文中,毛澤東同志論述了重工業與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主張今后應重視發展輕工業和農業,更多地利用和發展沿海工業,盡量降低軍政費用的比重,這樣可以更好地發展重工業、內地工業和加強國防。毛澤東同志所講的問題實際上涉及的是開辟一條與蘇聯不同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問題。關于社會主義社會是否存在矛盾的問題,是蘇聯長期以來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毛澤東同志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科學考察。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毛澤東同志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正是這些矛盾推動著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社會主義的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但這些矛盾與舊社會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發展不斷得以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存在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應該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毛澤東同志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第一次科學地論述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問題,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對黨和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長遠指導意義,為后來的社會主義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9]
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社會主義經濟是單一公有制經濟,世界各社會主義國家在實踐中也都建立了單一公有制經濟基礎。單一公有制經濟忽視了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客觀狀況和社會主義發展的階段性,不利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生產力還不發達,發展不平衡且存在多層次性,生產社會化的程度不高,需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以滿足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此,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實行了所有制結構改革,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和其他經濟成分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局面,使社會主義的活力得到充分釋放,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在傳統社會主義理論中,社會主義實行計劃經濟,資本主義實行市場經濟,二者涇渭分明,不可逾越,而且社會主義國家普遍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黨不斷對經濟體制中計劃和市場的關系進行探索。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結束了姓“社”姓“資”的爭論,打破了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長期存在的思想束縛,指出市場經濟只是發展經濟的手段,不具有社會制度的屬性,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不是區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標志,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創新。黨的十四大正式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動了生產力的高速發展,成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有效方式。
中國式現代化不但超越了傳統社會主義發展模式,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問題上作出了原創性理論貢獻。關于市場經濟體制中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問題,黨的十八大之前一直強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而對政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作用的認識一直處于探索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這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明確了市場和政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科學定位,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10]堅持社會主義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原則的提出,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經濟制度更加成熟和完善,超越了西方市場經濟中政府只是充當資本“守夜人”的理論和實踐局限。
從人類社會現代化史角度來看,中國式現代化超越了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陳舊思維。從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看,現代化發端于西方國家的工業化。由于西方國家率先實現了工業化、成為發達國家,因此在西方語境中,現代化就成為“西方化”和“美國化”的代名詞,西方國家也把自己作為現代化的典范和標桿,認為其現代化模式是非西方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唯一模式。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的西方早期現代化理論的中心課題是后發國家實現經濟發展和民主化的條件,其理論命題、模式、觀念等均根植于西方現代社會,從西方現代化經驗中抽象出發展模式,[11]實質上是西化理論的翻版。20世紀60年代,擺脫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取得民族獨立的大批后發國家開始追求自身的工業化、現代化,紛紛走上了追趕發達國家工業化的趕超型現代化道路。由于在國際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領域具有文化、知識和話語霸權,并將基于自身發展經驗形成的現代化發展模式推銷給發展中國家。戰后發展中國家出現的第二波和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實質上是發展中國家試圖按照西方發達國家的民主化模式進行政治改造以推動國家現代化轉型。但是,試圖按照西方國家發展模式實現現代化的國家絕大多數以失敗告終,其中一些國家陷入經濟衰退、社會衰敗、政府失能甚至戰亂頻仍的困境,來源于西方的現代化理論也受到批判與挑戰。
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趨勢,而人類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具有多樣性和特殊性,不同國家和民族實現現代化的道路各不相同,[12]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模式不是唯一模式。歷史經驗表明,不存在普遍適用的現代化模式,機械移植別國現代化模式就會出現“橘枳之變”的不良后果,最后招致失敗。只有以本國經濟條件、自然稟賦為基礎,并與自身社會、歷史和文化條件相結合,才能走出一條成功的現代化道路。
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批判,指出了通過共產主義走向現代化的新道路。近代以來,在挽救民族危亡的一次次失敗的教訓中,中國人民認識到通過發展資本主義擺脫國家危機、實現現代化的道路是走不通的,經過反復比較,最終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現代化?!包h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張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是別的什么現代化。”[13]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使世界范圍內的科學社會主義事業遭到嚴重挫折,西方國家認為中國遲早要步蘇東國家的后塵轉向資本主義,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就是這種錯誤判斷的理論反映。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踐證明,蘇東劇變所摧毀的不是科學社會主義本身,而是科學社會主義錯誤實踐所形成的蘇聯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表明,只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進行實踐,科學社會主義依然擁有巨大的生命力,可以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合理、更有效、更全面的現代化。[14]雖然“中國崩潰論”一直此起彼伏,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一再證明了現代化即西方化這一陳舊思維的錯誤。
從國際關系史角度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國強必霸的歷史魔咒??v觀整個國際關系歷史,走向現代化的國家推行霸權主義政策、爭奪世界霸權是一種普遍現象,國強必霸似乎是一條無法打破的歷史魔咒,英國、德國、日本、美國、蘇聯等國概莫能外。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和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西方國家依據自身現代化經驗建構“中國威脅論”的戰略敘事,其他國家也對中國強大后怎樣運用自己的力量充滿疑慮。然而,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證明,國強必霸并不是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的普遍規律,和平發展已經成為符合人類進步潮流的現代化新路徑。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國家強大后是否走向國強必霸的道路,不是取決于國力是否強大,而是取決于國家自身的社會、歷史、文化傳統,取決于國家的現代化領導力量及其對歷史潮流的把握。首先,黨的領導是中國反對霸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證。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堅持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結合,從全世界全人類整體利益的高度思考問題,永遠不稱霸、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政治主張。其次,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和堅決反對霸權主義,來源于對世界大勢的準確把握。當今時代,全球化深入發展,國與國之間相互依存、利益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世界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日益成為國際共識,霸權政策違背世界潮流。最后,和合文化是中國和平發展、不稱霸的文明底蘊。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和合是中華文化的強大基因,協和萬邦、天下一家、講信修睦等觀念深深扎根于中華文化土壤之中。和諧、內斂、平和是中華文化最本質的特征,各守本分、人際關系和諧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文化思想,這種文化思想投射到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中就是追求國際關系的和諧,不追求對外擴張、殖民掠奪、戰爭崛起和霸權地位。中國歷史沒有對外擴展的傳統,對外戰爭大都具有防御性質。[15]古代的朝貢體制雖然是一種等級制體制,但僅是一種薄來厚往的輻輳體系,而非霸權體系。中國和平和諧的文化傳統內嵌于中國的對外關系實踐中,而長期和平的對外關系實踐又進一步強化了和平和諧的文化傳承,二者良性互動完全阻絕了民族文化中霸權因子的萌芽。
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豐富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的內涵,為更多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迄今為止,存在兩條具有代表性的現代化路徑,一條是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現代化路徑,一條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路徑。雖然資本主義現代化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但也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危機。資本主義現代化是資本邏輯驅動的現代化,導致生產方式全面物化,人在社會中的主體性異化為工具性,人的社會生活出現價值和意義的合法性危機,共同體與個體出現巨大張力,人的主體性被瓦解,資本的物性增強。[16]與之相反,中國式現代化超越了資本邏輯并創造了指向人類未來的開創性文明。[17]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主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嶄新的文明體系。在物質文明建設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相結合的市場經濟,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在有效駕馭、規制資本的同時善于利用資本,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既克服了資本的弊端,又使之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政治文明建設上,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扎實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充分發揮協商民主優勢,擴大政治參與,豐富民主形式,完善民主制度,使之充分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利益,創造了先進的政治文明,與西方國家的民粹政治、否決政治、極化政治形成了鮮明對比。在精神文明建設上,黨在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守正創新的基礎上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從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吸取養分,堅持中國特色文化發展道路,建設文化強國,堅定了全國人民的文化自信,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在社會文明建設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注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形成了穩定有序、充滿活力的社會秩序。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進生態環境系統治理,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資本主義文明存在諸多局限性和野蠻性,不能代表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其發展模式也不應成為人類現代化的普遍模式。[18]中國式現代化構建了社會主義文明體系,豐富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的內涵,開辟了人類文明發展新道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19]
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正能量。經過百年探索和奮斗,黨領導人民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經濟力、科技力和綜合國力位居世界前列,為維護國際和平、推動世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依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大引擎。在新冠疫情后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地緣政治環境復雜演化等不利因素影響下,中國經濟雖面臨復雜挑戰,但在全球經濟體中仍然表現突出,增長特色和優勢仍然存在,展現出光明發展前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打贏全國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加快了全球減貧進程,[20]本身就是對人類現代化的巨大貢獻。中國發起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為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使基于遏制對抗的地緣政治理論演變為和平發展的地理學,為全球發展增添了新動力。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為維護國際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增進文明交流互鑒引領新方向。中國力圖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不搞遠近親疏,不拉幫結派,超越了冷戰思維,開辟了維護國際安全新道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為人類發展前景描繪了美好藍圖。中國倡導和踐行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促進國際公平正義,致力于推動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價值引領。中國積極運籌大國外交,推動建立新型國際關系,促進全球化深入發展,著力參與并引領全球治理,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人類發展美好愿景注入了穩定性、確定性和正能量。
注釋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7月1日)》,2021年7月15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1-07/15/content_5625254.htm。
[2][14]林尚立:《當代中國政治:基礎與發展》,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7年,第108、98頁。
[3]應星:《社會學的歷史視角與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3期。
[4][19]《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4頁。
[5]《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2008年11月12日,https://www.gov.cn/test/2008-11/12/content_1146712.htm。
[6]馮仲平:《關于西方困境的思考》,《現代國際關系》,2017年第10期。
[7]何顯明:《中國現代國家制度的建構及其治理效能——基于國家意志聚合與實現的視角》,《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9期。
[8]李捷:《毛澤東對新中國的歷史貢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146頁。
[9]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北京:中共中央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年,第485~486頁。
[10]《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15日,https://www.gov.cn/zhengce/2013-11/15/content_5407874.htm。
[11]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中國的現代化之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30頁。
[12][16]趙義良:《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道路的現代性特征》,《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3期。
[13]習近平:《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2023年5月31日,https://www.ccps.gov.cn/xtt/202305/t20230531_158162.shtml。
[15]尚會鵬:《人、國家與國際關系:心理文化學路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142頁。
[17]黃建軍:《唯物史觀視域中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10期。
[18]李濱、陳子燁:《文明視野下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共性與本質區別》,《歐洲研究》,2023年第3期。
[2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2021年4月)》,2021年4月6日,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21n_2242/202207/t20220704_130673.html。
責 編∕韓 拓? 美 編∕周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