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京津冀一體化產業集群的發展為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經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打破原有的北京集中產業經濟發展局面,實現產業經濟擴大化和京津冀經濟共同發展。京津冀一體化實現產業集群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為進一步了解京津冀產業集群在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本文從產業集群以及京津冀一體化概念出發,闡述京津冀產業集群為地方經濟帶來的改變,并結合經濟情況總結京津冀產業集群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同時對京津冀產業集群未來發展方向做出展望。京津冀產業集群增加產業規模,改善地方經濟水平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商業機遇,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關鍵詞:京津冀一體化;產業集群;地方經濟發展
2014年3月5日我國政府提出京津冀一體化經濟發展模式,提升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協作發展。以產業發展的角度觀察,單一的區域發展價值在市場競爭中容易被整體經濟區域發展和利益所傷害,產業共享機制發展是產業經濟發展的保障。北京是我國的政治中心,產業經濟發展勢頭猛,成為孕育高科技以及新興產業的搖籃。天津是港口城市有豐富的海上貿易資源,毗鄰北京形成產業鏈條,但是河北作為二者的周圍省份,經濟發展滯后,缺少人力、資本以及資源優勢。京津冀一體化經濟規劃方式,實現京津地區與河北省地方經濟的規劃統一,創建產業協作機制,形成京津冀一體化產業集群,帶動京津冀整體經濟發展,對地方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為此京津冀產業集群在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值得探究。
一、產業集群以及京津冀一體化概述
1.產業集群概述
產業集群是在某特定地區實現大量產業密切聯系,企業與相關支撐機構之間形成集聚,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方式。
集群具備專業化特性,企業從原材料到機械設備再到零部件以及生產服務、銷售、客戶服務等形成完成的產業鏈條,各個企業之間相互彌補個體存在的不足。集群具備地理性的特征,集群是產業相關支撐機構、企業之間集聚在一定的空間上,不只有生產企業還有相應支撐機構,例如: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金融產業、教育培訓機構等柔性總體,產業集群往往代表區域核心競爭力。京津冀產業集群具備產業集群特征,得到了政府部門的支持。
2.京津冀一體化概述
京津冀一體化就是打造首都圈,是包含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廊坊、滄州、秦皇島、石家莊、張家口、承德、邯鄲、邢臺、衡水11個地級市共同發展的模式。京津冀一體化提出的民航一體化、農業產業一體化等內容,實現區域產業功能分化,推動京津冀產業集群形成,擴大產業競爭力,有利于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京津冀一體化,將三個地區產業集合到一起,在政府的支持下,形成完整的農業、航天業、工業、旅游業生產模式,有利于產業整體競爭力發展。京津冀一體化提出58項產業,由中央政府支持打造產業集群實現產業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二、京津冀產業集群給地方經濟帶來的改變
京津冀產業集群是新型區域發展理論,吸收區域發展理論積極因素,強調的是京津冀地區資源要素整合能力,推動整體經濟發展。京津冀一體化的提出,改變了地區產業發展模式,實現區域產業共同發展,為地方經濟帶來重大改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民航產業集群孕育巨大地方經濟效益
民航是集合高技術、高投資、高風險的產業。民航產業由飛機制造業、航空保障設備、航空維修等組成,是具有巨大潛力的產業集群。受管理體制影響,我國航空制造業和民航運輸業,難以形成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整體化,不能產生集群效應。民航產業存在規模不足、研發生產能力、專業化協作能力水平低等問題。例如:我國民航機制造廠的生產以及維修設施分布在全國,缺少整體化生產要素,若是實現空間集聚民航產業實現垂直水平的協作,能收獲更大的經濟效益。民航產業集群化發展能很好地解決我國鏈條不完整的問題,無論從未來區域發展角度,還是技術、資金投入以及產值角度看,京津冀地區實現民航產業集群都是必然趨勢。北京作為高新技術人才集合中心,是民航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域,成為高新人才的培養基地,實現北京地區工業經濟向高新技術經濟方向發展。天津、河北地區作為環北京地區,成為高新技術實踐基地,在京津冀地區形成完整的民航產業鏈條。
民航產業集群的形成,擴大了我國民航旅客、貨物運輸市場,同時北京、天津的國內、國際航班附近擁有國內大的生產型經濟開發區,如豐田、三星等國際高科技企業供應商集聚機場附近。民航產業集群的形成打開了國際市場,有效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民航產業集群對于人力與信息資源、物質資源、資金、產業基礎要求比較高,民航產業集群的形成,帶動了人力資源與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京津冀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同時帶動河北地區資源的利用。而且,民航產業發展對資金的需求能促進京津冀地區的金融業發展,打破了北京經濟發展一家獨大的局面,實現了京津冀經濟共同發展。
2.農業產業集群帶動農村經濟
北京作為我國的政治中心,集聚大量人群,擁有巨大的農副產品市場。天津作為我國產業發展城市,同樣擁有巨大的農業發展空間。河北省圍繞北京、天津地區擁有多個農業生產基地,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模式,改變原有各自為營的局面,實現京津冀農業產業整合,打造生產銷售產業化體系,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在京津冀一體化模式背景下,不能發展工業的河北承德、張家口等地區,實現農業產業集群,政府支持打造蔬菜產業基地,村村建造溫室大棚,實現蔬菜產業集合,建立蔬菜種植合作社,蔬菜種植統一管理。在農業產業集群的影響下,為農村留守婦女以及不能外出務工人員提供更多就業崗位,讓農民的收入增加。在京津冀農業產業集群形成后,北京、天津各大農業市場,實現產業協同發展,降低產業成本,農副市場銷售競爭能力得到顯著的提高。從京津冀農業產業集群看,農村地區就業量增加農民收入得到提高,農村經濟得到發展;農產品交易市場成本降低,產業競爭力得到提高,農業產業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帶動農村經濟和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活躍性得到提升。
3.數字化產業集群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京津冀產業有序轉移與聯動升級,打破了產業發展中的同質化傾向,保障產業經濟安全。京津冀三省市按照各自比較優勢發展具有資源稟賦特色的優勢產業,對產業發展進行準確定位、適度協調和錯位發展。通過深入分析生產要素價格、科技水平、產業結構和自然資源稟賦等影響京津冀產業轉移的重要因素,使各自的主導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形成分工合理、適度集聚、風險分散的產業格局。在積極承接國際優勢產業,將產業由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產業安全度,建立產業鏈安全預警機制,系統優化推動產業安全、經濟發展。
京津冀產業有序轉移與聯動升級,提高了產業轉移效率與三地產業聯動協作水平。北京的金融業、綜合技術服務業、文體和娛樂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電力和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等優勢產業,對天津、河北經濟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京津冀地區制造業具有顯著梯度差,北京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突出,呈現高端化趨勢,天津制造業發展體現出資本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并駕齊驅的特征,河北則以勞動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為主。北京大部分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正是津冀地區缺乏比較優勢的產業,而津冀有顯著優勢和需要發展的行業也正是北京需要調整轉移的產業,這種產業的互補性是京津冀地區產業轉移和錯位發展的必要條件。為此,更加重視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對京津冀高質量發展的驅動作用,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經濟產業集群;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完善產業聯動形式和政策,提高產業聯動效率,將北京高新技術等優勢產業的空間溢出效應與輻射帶動作用發揮到最大,以產業轉移承接等途徑優化京津冀地區產業空間再布局,帶動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
實現京津冀產業有序轉移與聯動升級,是從整體利益出發,統籌規劃,強化產業協同總體設計。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是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京津冀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應由增量調整為轉向存量調整,不斷提高京津冀地區產業轉移綜合效益、完善產業疏解政策體系和跨行政區域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產業鏈的完善、產業園區的建設、產業集群的打造、產業帶的規劃實施等都是全局性的系統工程,需要通盤考慮。產業轉移不是落后產能的空間變化,而是根據城市功能定位進行的主動調整,京津向河北轉移的產業,必須考慮河北的承接意愿與能力,遵循市場規則和生態保護準則。京津關系不僅是“承接”關系,也是“對接”關系,其實質是“一核雙城”共同體的強強聯合和優勢互補,也是先進產業鏈條、現代服務網絡和開放市場網絡的共建。京津“雙城聯動”既要提升“轉移承接效應”,更要放大“聯動協同效應”,積極發展無污染、低消耗、科技含量高與附加價值高的高端產業。京津冀地區應通過產業有序轉移和聯動升級,構筑區域競爭新優勢,增強產業供應鏈韌性,建立起綠色、循環、低碳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使河北地區經濟實現飛躍式發展。
三、京津冀產業集群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
京津冀產業集群對于地方經濟發展而言產生具有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產業集聚產生的創新效應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產業集群是社會性系統,是產業生產要素、生產主體、多種聯系協同的集合體。能將區域產業發展要素結合起來,以地方文化孕育企業創新精神,形成穩定的社會發展結構,是產業創新和技術進步的必要條件。產業集聚的特征促進企業創新,產業集聚的區域為新企業產生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產業集聚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市場機遇,能在一定程度上削減運作成本,減少生產風險,整體上提高區域競爭力。企業從創新方面實現技術的壟斷,產生超額利潤,達成企業品牌和貿易聯盟,對于技術創新產生促進作用,實現地方企業經營的制度創新、管理創新、金融創新、營銷創新,改變地方經濟固有的發展模式,突破地方經濟發展瓶頸,實現地方經濟質的飛躍。
2.產業集聚增加地方經濟發展活力
京津冀產業集聚,將專業化企業集聚在一個空間,形成產業規模化局面,能促進產業深度專業化發展。專業化產業集聚會讓企業之間交易和協作關系更加的密切。企業之間所產生的相似性和互補性會凸顯企業專精屬性,注重自身的領域優勢就能獲得其他企業的支持,形成動態共同體協調發展能實現區域生產效率和整體競爭力質的飛躍。整體上看,產業集聚區會形成巨大的市場需求空間,同時會促進產業精細化、產業服務專業化發展。隨著產業發展的專業化程度加深,生存機會也在增大,產業呈現良性循環狀態,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了活力。
3.降低產業成本損耗和地方經濟投入
京津冀產業集聚的形成對地方經濟發展非常有利。產業集群會集聚大量經濟資源和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地方政府在地方產業發展方面的投入,能達到產業組織損耗降低和減少地方經濟發展成本投入量。第一,高度集群資源和生產要素能隨時應用到產業發展中,為企業生產帶來更多的便利條件,減少企業交易成本,降低地方政府經濟扶持水平。第二,企業集聚在一個空間,實現產業生產要素和資源優化配置,擴大集群效應改善地方經濟水平。第三,產業集群深化社會分工,能大幅度地降低企業生產和營銷本錢,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地方經濟發展鏈,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四、京津冀產業集群未來發展方向
京津冀一體化產業發展模式,實現多元化利益主體的協調發展,在未來經濟發展中需要不斷地促進多種產業協作開辟新的發展方向,實現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共同產業協作,打造多元化產業共同體,實現京津冀地區經濟產業集群化發展。
1.第一產業集群發展方向
京津地區從改革開放以來重點發展工業,城市化和工業化推進改變土地使用方式,導致可利用農業資源不斷減少。受土地和勞動力的影響,京津地區的農產品相比河北缺少競爭優勢。所以京津地區的第一產業應該轉變產業狀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都市型農業轉型;改變農產品的單一食用功能,向觀光、休閑農業方向發展。京津地區在農業方面投入更多的科技與人才資源,打造現代農業體系。京津地區的農產品主要依靠河北供給,因此河北要根據京津居民消費結構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與京津地區創建穩定的農產品購銷關系,推動河北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提升農業競爭力。
2.第二產業集群發展趨勢
京津冀地區在工業上產業集群趨勢比較顯著,受各個地區之間產業結構相似度低的影響,三者之間存在較大的合作空間。河北省在接受京津地區的梯度轉移后,著力發現新興制造業,實現制造業多元化發展,改變原有的經濟結果,利用發展優勢創建腹地型經濟體。另外,京津地區主體產業相似度高,主導產業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延壓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因此將河北省作為產業梯度轉移區域,才能實現產業升級。而且北京和天津地區在部分產業方面有自己的優勢,北京有科技與研發優勢,天津有海洋資源、港口運輸、土地資源豐富優勢,二者亦可形成優勢互補,形成產業共同體。還有京津冀地區在京津冀一體化模式的影響下,已經形成產業集群優勢,河北作為全國的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重化工業基地;京津則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撐的現代制造業產業帶的北方雙核城市,三方形成產業互補,今后產生的回流效應將不斷擴散,產業梯度會呈現增大趨勢。
3.第三產業集群發展方向
京津冀地區的自然資源優渥,有良好的第三產業發展空間。但是受到地區功能的影響,三個區域的第三產業發展速度和結構存在差異,呈現北京、天津、河北的高低差距。北京第三產業發展在區域總經濟水平的占比為60%,帶動北京地區經濟發展。天津二、三產業發展水平基本持平。河北第三產業發展不成熟,對國民經濟貢獻率低。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實現第三產業合作,打造第三產業集群,改變原有的第三產業發展結構。京津冀地區現代服務區域合作,帶來金融業區域整合。例如:京津冀區域銀行跨區域通兌,改變京津冀異地存取局面;保險業跨區域擴展業務,信息業和中介業務實現業務并購融合,為第三產業發展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在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下,京津地區老字號和專賣店向河北省擴展,在未來城市會出現城市中心向外轉移。而且旅游業將會深度合作,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為龍頭,努力把圈內建成功能齊全、設施一流、服務國內、面向世界的旅游區域;以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級4A景區為名牌產品,建設一批起點高、有特色、規模大、能帶動當地旅游發展的重點項目。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京津冀產業集群發展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有利于地方產業進入國際化市場。京津冀產業集群建立在政府和企業取向基礎上,是政府和企業共同關注的問題,現階段京津冀產業集群的作用已經凸顯,政府加強對集群的引導有利于集群的完善,對于提升地方經濟整體水平以及產業升級有積極作用。只有不斷地加強京津冀產業集群建設,才能讓企業為地方經濟增長貢獻更多的力量,才能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靠攏。
參考文獻:
[1]耿立艷,趙璿,張占福.京津冀物流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關系研究[J].物流技術,2023(3):34-37+122.
[2]牛艷.京津冀商貿流通產業協同效應的影響因素[J].商業經濟研究,2020(11):20-23.
[3]肖金成,李娟,馬燕坤.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與合作[J].經濟研究參考,2015(2):15-28.
作者簡介:范志順(1984.03— ),男,漢族,河北滄州人,本科,中共滄州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