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志剛 雷鵬 陳虹村 劉進
本文基于城市物流相關理論,構建了四川省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模型,以省內21個地市為研究對象,運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法,對城市物流競爭力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成都市物流競爭力最強,阿壩、甘孜州的物流競爭力最弱。同時本文根據評價結果對不同競爭力水平下的城市如何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建議。近年,“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西部陸海新通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多重國家戰略在四川疊加,四川省正逐漸從內陸腹地轉變為開放前沿,基礎設施穩步建設、通道網絡日趨完善、現代物流加快發展。科學制定四川省各市州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進行實證研究,將有力促進各市州物流高質量發展,支撐建設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經濟腹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門戶樞紐。
1.1 城市物流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基于城市物流、城市物流競爭力的概念以及供應鏈管理理論、競爭優勢理論、系統理論、產業集聚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結合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分析成果,本文認為影響城市物流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物流作業能力、物流基礎設施、物流需求規模、信息人才環境等五個維度,且呈正相關關系。
1.2 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目前城市物流競爭力指標體系研究已較為完善,但個性化指標匱乏。鑒于此,本文參考張蔚霜[1]、劉輝[2]、汪紅林[3]等研究結果,增加了關注運輸結構等綠色低碳評價指標。按照指標的可得性、定量性等原則對現有指標體系進行分類重組,結合四川省21個城市物流業發展現狀,分為發展實力和競爭潛力2個層次、6個維度構建城市物流競爭力指標體系:發展實力指物流產業內部的競爭實力和競爭資源;競爭潛力指物流產業外部的影響因素,反映其未來物流發展速度和趨勢,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1.3 評價研究方法。基于評價指標的特性,本文運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對四川省城市物流競爭力進行評價分析,其中,因子分析法的實施包括數據收集及標準化處理、數據檢驗、數據分析、得分并排名、得出結果五個具體步驟;聚類分析法的實施包括分類、劃區、定位三個步驟。
2.1 原始數據收集處理。基于以上體系,本文以《四川省統計年鑒(2022)》和2021年各市統計公報等資料為基礎,利用SPSS對2021年城市18個指標的數據進行標準化的處理,結果如下。

表2 四川省下轄21市各指標數據標準化值
2.2 四川省城市物流競爭力的因子分析
適用性檢驗。運用SPSS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巴特利特球度檢驗和KMO檢驗,樣本數據的KMO檢驗值結果0.544大于標準,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檢驗球度的近似卡方分布值為646.718,在可接受范圍之內。df為153,具有較強的可信性。顯著性為0.00,表明18項指標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適合進行因子分析。主因子提取。利用SPSS對指標進行方差最大化的正交旋轉法提取主因子,然后基于碎石圖的大致判斷和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確定主因子的個數,抽取主因子。結果顯示,3個主因子f1、f2、f3的累計貢獻率達80.19%,信息損失量較小。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GDP、貨物周轉量、A級物流企業數量、第二產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進出口總額、電信業務總量在F1上具有較高載荷,說明F1是物流競爭力中具有綜合代表性的主因子。人均GDP、鐵路貨站數量、鐵路貨運量占比在F2上具有較高載荷,說明F2是競爭潛力中鐵路運輸層面具有綜合代表性的主因子。水路貨運量占比、規上港口數量在F3上具有較高載荷,說明F3反映了城市水路運輸方式的競爭力。綜合評價得分。首先確定各個主因子得分和各自的方差貢獻率,計算公式為:
根據公式得出各城市的綜合評價得分并進行排序,結果如下。

表3 四川省下轄21城市主因子得分和綜合評價得分及排名
2.3 四川省城市物流競爭力的聚類分析。運用SPSS中的K-Mean聚類分析方法對21個樣本城市的綜合得分進行聚類分析,設定聚類數目為5,結果顯示:第一類城市綜合得分為2.72;第二類城市綜合得分分別為0.38、0.29、0.27和0.20;第三類城市綜合得分分別為0.05、0.02、0.01、-0.02、-0.09;第四類城市綜合得分分別為-0.13、-0.19、-0.20、-0.23、-0.23、-0.25、-0.33、-0.34、-0.46,第五類城市綜合得分分別為-0.63和-0.68。
3.1 分析結論。根據聚類分析結果,四川省城市物流競爭力可分為五類,物流競爭力最強的是成都;物流競爭力最弱的是阿壩、甘孜,結果基本符合實際情況。但由于指標可得性等原因,指標選取還有待進一步改進,例如在衡量發展實力方面,“物流業增加值”這一指標由于多數城市數據缺失并未選取。

表4 四川城市聚類分析結果
3.2 建議。基于以上分析,對四川省城市物流產業發展提出以下建議:改善省內物流產業發展不平衡狀況。物流競爭力水平最強的成都市不僅物流產業發達,經濟水平、產業內外貿、基礎設施、信息人才等領域均遠遠強于其他城市,急需全面提升全省物流競爭力水平。政府可統籌規劃引導,使得物流產業在最具優勢的地區集聚,同時輻射其他地區,從而帶動各地經濟發展。因地制宜,發揮各自優勢。南充、瀘州、宜賓、達州的物流競爭力水平排在前列,一方面是經濟和產業基礎的差異,另一方面則是特殊資源稟賦,如瀘州、南充、宜賓靠近河港、水運貨物吞吐量高;達州位于三省交匯處、鐵路貨運量全省領先。綿陽物流競爭力領先德陽,也源于綿陽擁有機場且綿陽航空貨運量全省第二。因此,其他地區,可以政府扶持為基礎,加強自身優勢條件、挖掘新的競爭優勢,綜合提升物流競爭力。重視龍頭物流企業培育。物流企業是物流行業活動中的重要市場主體。本研究結果表明城市物流競爭力與A級物流企業數量有較強的相關性,成都、瀘州、宜賓、達州等物流競爭力靠前的城市A級物流企業數量均領先。提升四川省物流行業發展水平,以A級物流企業培育為抓手,集聚一批規模大、質量高、有品牌影響力的骨干物流企業。常態開展物流統計工作。物流統計工作是政府掌握物流業現狀、科學決策的前提,本文研究過程中發現許多市州物流指標統計不全,嚴重影響了物流行業的現狀評估。建議各市州借助行業協會和研究機構力量,設立專項經費,常態開展物流業統計工作,全面掌握全省物流企業情況和市場變化情況,徹底夯實全省物流行業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