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闡明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問題,對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繼續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等提出明確要求,對我們堅定信心、真抓實干,扎實穩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不斷深化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促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自覺行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過去一年,我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 萬億元;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新型支柱產業快速崛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豐碩,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助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實現高質量發展,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必須清醒看到,制約高質量發展因素還大量存在。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也是推動生產力迭代升級、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只有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才能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我們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科學方法與路徑。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發展新質生產力務必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來,不折不扣、雷厲風行、求真務實、敢作善為抓好落實。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明確了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的戰略重點、主攻方向。面向未來,聚焦妨礙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的體制機制障礙,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必將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因地制宜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國發展必將長風破浪、未來可期。

今年全國兩會,“新質生產力”毫無疑問是熱詞中的熱詞,也是眾多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
3 月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為謀劃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方法論,指明了塑造發展新優勢的方向和路徑。
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
(5)車門傳動絲桿及銅螺母磨耗過大。門頁通過叉形件與銅螺母相連,開關門時,車門絲桿轉動使銅螺母在絲桿上做直線往復運動。當銅螺母或絲桿磨耗過大(見圖7、圖8)時就會出現絲桿不轉動,但銅螺母在絲桿上仍可向左右移動一小段距離(約4~6 mm)。車輛在加速運行時,由于慣性作用,門頁上的銅螺母在絲桿移動一段距離后停止(當向左加速時,門頁相對絲桿向右移動;當向右加速時,門頁相對絲桿向左移動),此時兩門頁之間及門頁后密封膠條與車體上的鋁合金密封框之間出現縫隙,產生嘯叫。
新質生產力,是山東海陽附近海域騰空升起的一枚火箭,是濟南下線的比亞迪第500 萬輛新能源車,是濰坊歌爾展示的一款輕量化AR眼鏡……打開齊魯產業版圖,可以清楚地看到,新質生產力雖然是個新概念,但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從濟南、青島的新能源汽車,到棗莊、濟寧的鋰電,再到威海的碳纖維、菏澤的生物醫藥等,山東各地向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力,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升級,走出一條條增量崛起的特色之路。山東近年經濟成績單之所以亮眼,能在全國發展大局中挑大梁,就是因為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表現突出。
生產力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具有漸進性與繼承性,這由生產力發展的規律所決定。
這一規律,體現到具體一個地方,就是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特別要注意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正如總書記指出的,“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
因地制宜,山東是塊什么地?打造“魯版”新質生產力,山東該如何發力?
山東是工業重地。作為工業大省,山東工業門類齊全、基礎雄厚,在全省經濟體系中占比近三分之一。其中,傳統產業占比接近七成,構成山東經濟的基本盤。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對山東來講,無論是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還是改造提升后的傳統產業,都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要立足自身實際和比較優勢,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這是一個先立后破、循序漸進的過程。

2023 年10 月2 日,印尼雅萬高鐵正式啟用,該線路使用的時速350 公里高速動車組由中車四方股份公司設計制造,這也是山東造高鐵列車首次在海外正式投入使用。

2023 年12 月26 日,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技術商業化的示范項目——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在完成168 小時連續運行考驗后,在榮成正式投入商業運行。這標志著我國在第四代核電技術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山東更要爭當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7 個國家“雙跨”互聯網平臺賦能千行百業,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晨星工廠+產業大腦”推動數據要素流通應用,探索出數據驅動的服務型制造新模式;超算互聯、畫質芯片、植物基因編輯等領域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工業母機、碳纖維、合成橡膠等國產替代實現突破。可以說,發展新質生產力,山東集聚了不少經驗,展現出良好的勢頭。這是一種主動作為、勇挑大梁的擔當。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
新質生產力之“新”,不僅表現為新科學技術、新生產方式、新產業形態,也表現為新的生產關系。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的,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什么是新型生產關系?是“高效辦成一件事”激發動力活力,推動政務服務改革升級,讓企業發展有底氣、有信心;是制度型開放帶來源頭活水,讓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高效配置,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是人才評價改革暢通成長路徑,著力“破四唯”“立新標”,讓能者有位更有為……
從一項項政策舉措里,我們可以看到,新型生產關系,不僅包括更加靈活、開放和包容的生產組織形式,也包括更加注重創新、合作和共享的市場環境和產業生態。通過改革開放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活全流程創新鏈條,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才能讓經濟社會擺脫傳統增長路徑,走上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出發點在人,落腳點也在人。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歸根到底是服務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根本要靠人才來創造。充分調動億萬人民的闖勁干勁,營造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的社會氛圍,就一定能以發展新質生產力鞏固經濟向好勢頭,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躍升,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新突破。

2023 年6 月30 日,我國首艘數字孿生智能科研試驗船“海豚1”在煙臺蓬萊港交付并首航。這艘智能船創造了多源信息融合協同探測、智能感知及環境重構、船舶與海洋環境數字孿生三個方面國內第一,打造了我國首個船舶智能系統與設備測試及驗證的“海上流動”實驗室。
□ 劉詩瑤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向“新”而行,才能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要素構成。和傳統生產力相比,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科技創新在生產力中的關鍵地位和作用,已在人類歷史上被反復證明。從18 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械化,到19 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化,再到20 世紀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顛覆性的科技革新,帶來社會生產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躍升,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軌跡。
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比如,人是生產力三要素中最活躍的,沒有人力資本的積累和躍升,沒有一支與現代科技進步、現代產業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勞動者隊伍,就無法形成新質生產力。同時,更高科技含量的勞動資料是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泉。近年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精尖設備等新型生產工具層出不窮,加速全社會數字化轉型,進一步解放了勞動者,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此外,在勞動對象方面,當前科技和產業前沿領域的探索,極大豐富了勞動對象的種類和形態,拓展了生產新邊界,創造了生產新空間。比如,我國鋰電池、高性能纖維、光伏等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發展壯大,成為創造經濟新價值的新領域。
由此可見,無論社會生產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躍升,還是構成先進生產力的三要素,都與科技創新密不可分。必須繼續做好科技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近年來,在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科技創新已展現出強大支撐力量。神舟飛天、北斗指路、“蛟龍”遨游,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躍居全球首位,國產大飛機C919 商業運營穩步推進,“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一項項關鍵技術錨定行業標準、降低行業門檻、助推行業升級。
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帶來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只有堅定不移進行科技創新,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才能占得先機、贏得優勢。
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重點在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因此,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除了在高科技領域發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之外,還要以系統思維來創新性配置各類要素,創造勞動者、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高效躍升的優質組合方式,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實現良性互動,釋放更高效能。
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一定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不竭動力。
□ 叢中杰

毛澤東曾說:“當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并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當下,“新質生產力”這一原創性新概念備受各方關注,猶如初露海面的“桅桿頂”,成為培育現代化新動能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新選擇。對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來說,能否科學理解、充分把握其時代內涵、核心要義、本質要求,因地制宜地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既體現政治擔當、眼界格局,也考驗思維認知、能力本領。
海平面上突然冒出的“桅桿頂”,往往預示著“大船”即將顯現,同時也蘊含著“船”的“航向、航速”等多種信息,是事物發展規律、變化趨勢的“晴雨表”“風向標”。只有把握好“桅桿剛露”時,才能先人一步、勝人一籌抓住發展機遇。然而,現實中,少數干部不懂、不會看“桅桿頂”,他們或缺少審時度勢的意識,或缺少見微知著的本領;有的即便“看到了”,也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沒有結合實際深入、系統地思考分析,更談不上因地制宜地推動發展,白白貽誤了發展良機。
新生事物合乎歷史前進方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新質生產力代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方向、新趨勢,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必須高度重視、正確理解。黨員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主動站在發展全局的高度、創新戰略的角度來對待、認識新質生產力,始終胸懷“國之大者”,方能在“登高望遠”中看見“桅桿頂”。要全面汲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知識,尤其是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搞清楚、弄明白“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尋找“桅桿頂”不能漫無目的、“看到哪算哪”,而要講求策略方法。一方面,要增強一葉知秋、見此知彼的洞察力,透過現象看本質,加強前瞻性思考,第一時間讀懂中央提出新質生產力所釋放的鮮明信號,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努力在新領域、新賽道上占據先機。另一方面,要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主動到項目、企業一線開展調查研究,廣泛征詢本地民營企業家、高科技人才和群眾的意見建議,找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金點子”,同時結合本地優勢產業、技術條件等謀劃部署,做到實事求是、穩扎穩打,防止盲目鋪攤子、上項目,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讓新質生產力向“新”而行、落地生根。

孫大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