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軍昌

韓 瀟/圖
龍年春節期間,連降了兩場大雪,山川呈瑞,冬梅吐香。觀雪賞梅,觸景生情,筆者油然想到了宋代詩人盧鉞的《雪梅》詩:“雪梅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詩人壯物抒懷,喻事明理,告訴人們一個極其普通而又深刻的人生哲理:塵世萬物,瑕瑜互見,長短共存。一個人立身于世,只有涵養自知之明,學會“低調做人”,方能行長致遠。
人貴有自知之明。《道德經·第三十三章》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認為,一個真正強大的人,不僅要陶冶知人之智,更要涵養自知之明。然而,現實生活中,知人難,知己更難。這是因為塵世間的人很多存在一種短板——“展長而諱短”。表現為兩種形態:一種是執戀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自視甚高,恃才傲物,故步自封,猶如梅花專注于自己的清香而孤芳自賞,又如雪花欣賞自己的晶瑩而癡情自戀。另一種是遮蔽自己的缺點與不足,缺失自我反思的清醒和自覺。“目見百步之外,不能自見其眥。”因為如此,導致自我認知出現偏差,濁蝕了自知之明,消損了自勝之力。
當我們將視野拉回到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確有那么一些人,特別是一些年輕干部,不能正確看待和認識自己:有的人用仰視的目光看自己,用俯視的目光看他人,待人居高臨下,處事盛氣凌人,自命清高,目空一切;有的人取得一點成績,便自以為“無所不能”,心態失衡,神情飄逸;還有一些人沾染衙門習氣,驕矜傲慢,頤指氣使。這些問題的存在,與缺失“低調做人”的清醒和自覺有著密切的關系。
說到“低調做人”,筆者想到發生在著名演員英若誠身上的一個小故事:英若誠生長在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每次吃飯都是一家人聚集在大餐廳中。有一天,小若誠突發奇想,準備跟家人開一個玩笑。吃飯前,他偷偷地藏進了飯廳內一個不被人注意的柜子中,想等到大家遍尋不著的時候再跳出來。可是,讓小若誠大失所望的是,大家絲毫沒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到大伙兒酒足飯飽離去后,他才充滿失落地從柜子中走出來,吃了點殘菜剩飯。自那以后,他就告誡自己:“永遠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細細品味,此話雖算不上“至理名言”,卻揭示了一個非常普通而又極為深刻的道理。
古人說過,“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這本身就是一種辯證法。實踐告訴我們,做人低調是人生走向成功的便捷通道。因為低調做人者大多性情平和,極易與人相處,嚴以律己,待人如賓,“敬人者,人恒敬之”;低調做人者為人宅心仁厚,處事與人為善。這種人能給人一種安全感和親和力;低調做人者能夠正視自己的劣勢與不足。因為只有知不足,才能不斷進步、健康發展。中國民間有一個俗語叫作“夾著尾巴做人”,也從側面勸導世人要學會“低調做人”。
“低調做人”,作為一種素質修養、一種處世哲學、一種生活智慧,昭示人們:必須陶冶一種藏鋒蓄銳、居安思危,恭倨有度、謙遜內斂的優秀品格;修煉一種律己從嚴、敬人如賓,坦蕩包容、榮辱不驚的良好素養。“銳鋒產乎鈍石,明火熾乎暗木,貴珠出乎賤蚌,美玉出乎丑璞。”作為新時代的年輕干部,精力旺盛,思維敏捷,富有朝氣和活力,在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也必須看到,由于諸多原因,自己的身上還存在很多弱點和不足,比如資歷不深,閱歷不廣,經歷不厚,定力不足,等等。因此,作為年輕干部必須時刻銘記“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的古訓,始終保持一份特有的清醒和明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清高自傲、忘乎所以、夜郎自大。實踐證明,一個年輕干部只有學會用平實的眼光看世界,主動矯正“雪梅爭春”的偏執心態,自覺涵養“低調做人”的良好品格,才能在實踐的摔打和歷練中逐步實現做強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