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建國

韓 瀟/圖
孔子《論語·子路》中說:“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的大意是:當政者本身言行端正,能做出表率模范,不用發號施令,大家自然起身效法,政令將會暢行無阻;如果當政者本身言行不正,雖下命令,大家也不會服從遵守。
身正民行,上感下化。身體力行,才能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唐朝大歷年間,皇帝下詔:任命品德高尚、質性貞廉的楊綰為宰相。有兩個人的舉動非同尋常:一是御史中丞崔寬立即在當天把自己花園中號稱“天下第一”的樓臺亭閣全部拆除;二是汾陽王郭子儀立即將家中的樂伎減少了五分之四。權傾天下的朝廷重臣尚且如此,其他人的震動就更不必說了。原來,楊綰為官素來以廉潔自律出名,生活相當簡樸,在朝中上下威望極高,升為宰相后引發如此效應并不偶然,大臣官員不敢不謹慎行事,收斂其奢靡行為。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楊綰為相后的儉樸品德具有了榜樣和威懾作用。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歷代賢官良吏以“正”立身,以“正”理政,留下了無盡佳話。浙江浦江縣鄭宅鎮的鄭義門,以孝義治家聞名,歷經宋、元、明三朝十五世,173 人為官而無一人貪墨,被朱元璋親賜為“江南第一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暗室無欺;頂天、立地、愛人、律己,光明正大”,這副見于湖南洞口縣楊氏祠的對聯,贊頌的正是東漢時期暮夜拒金,兩袖清風、一身正氣的清官楊震;宋代包拯“凡七事,請去刻薄,抑僥幸,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抱著“披肝瀝膽,冒犯威嚴,不知忌諱,不避怨仇”的態度提出的建議,大多被朝廷采納;清代康熙年間著名廉吏、著名理學家陸隴其人品端正、為官清廉,在當時頗負盛名,他的名言“做人不可有傲態,不可無傲骨”正氣充盈,不僅是為官之道,也被奉為做人的原則。刻苦自律、清正廉潔的古代賢臣們把清正操守奉為圭臬,以“正”立德,以“正”理政,留下了無盡佳話,也因此為百姓擁戴敬仰,青史留名。
對黨員干部而言,自身懷有一種具有約束力的精神尺度,正氣存內,就等于立起了風向標。面對酷刑與死神、高官與厚祿,方志敏笑傲敵人:“我不愛爵位!也不愛金錢!”“頭顱可以斷,信仰不可移,氣節決不丟!”周恩來專門定了《十條家規》,嚴格要求親屬。四川省萬源市原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林森說:“我這個組織部長不是給個人當的,是給黨當的,是給老百姓當的!”他言行一致,始終保持對權力的敬畏,沒有用手中的權力給干臨時工的妹妹轉正,也沒有給中專畢業的親戚安排工作。不卑不亢的人品、不貪不占的境界、不屈不撓的意志等,才是黨員干部給予家人最昂貴的饋贈。
浩然正氣是人的精神脊梁,是抵御歪風邪氣的堅實屏障。俗語說:“氣正則身正,如胡楊般于世三千載;氣邪則身斜,似朽木般不可琢?!逼沸卸苏鋈瞬庞械讱?,做事才會硬氣。黨員干部要外拒誘惑、內控邪念,做到心正、身正、言正、行正,更要帶頭揚正氣、祛邪氣、聚底氣,做到“正人”,以上率下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自覺用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感染群眾,展現出共產黨人坦蕩磊落、公道正派的風骨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