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工程專家李華軍"/>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本刊記者 邢 華 通訊員 馮文波
當前,人類已進入海洋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新時代。在開發海洋空間、獲取海洋資源與能源的過程中,人們建造了大量的海堤、碼頭、人工島、采油平臺以及施工作業裝備等,這些設施與裝備不僅時常受到波浪、狂風、洋流的拍打和沖刷,而且所處的海底地形與地質條件復雜多變,結構物一旦失穩破壞,就會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環境破壞。
如何消除隱患,使海中設施與裝備不懼風吹浪打?如何為人類的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和海洋權益維護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30 余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李華軍帶領海洋工程團隊緊密圍繞海洋強國重大戰略與產業需求,解決了海洋工程設計理論、安全施工與運行中的系列技術難題,為海洋強國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力量。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是李華軍的故鄉。在他的記憶中,盡管父母沒有太多的文化知識,但是他們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品格對他影響很大。正是在這種溫暖樸實、團結和睦的家風熏陶下,他懂得了責任和擔當。
1978 年7 月,李華軍考入山東工學院(2000 年并入山東大學)的內燃機專業。就這樣,16 歲的他步入了大學的校門。1982 年7 月,大學畢業后,李華軍被分配至廣饒縣播種機廠工作。車、銑、刨、磨、鉆、熱處理,這些他都干過,還當過汽車修理工。后來,他被調至技術科從事設計工作。當時,國內正在推廣太陽能開發,他利用掌握的專業知識成功設計出一款太陽灶,可以燒開水。在工作中,他注意到一個技術問題。當時,農業機械的許多零部件都是用薄鋼板或鐵皮折疊、卷曲制成的,工人師傅下料時既費時,又費力。李華軍運用畫法幾何知識,可準確地確定每個部件的用料,不僅效率高,而且避免了材料的浪費。當時,這成了他的一項特長,工人需要做什么,就拿過來讓他計算一下,再下料。
播種機廠的工作雖然輕松,但他深刻感受到我國機械設備的陳舊與技術落后,以及自身創新能力的不足,于是萌生了報考研究生到大學深造的念頭。在距離考試還剩3 個月的時間里,李華軍充分利用晚上和早晨的時間看書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1983 年8 月,懷著從事科研的夢想,他成功考入大連理工大學船舶工程專業,從此與海洋結緣。
因從小就對解放軍有崇拜和仰慕之情,1986 年研究生畢業時,李華軍主動申請到部隊工作,并如愿成為一名海軍軍官,被分配至海軍潛艇學院,從事有關潛艇方面的研究工作。
1992 年,剛剛步入而立之年的李華軍從部隊轉業到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學院任教。“既然到海大來,肯定要研究海洋。既然在工程學院,肯定要走海洋特色的工科發展之路。”李華軍說。
1999 年,李華軍在南京開會時,得知渤海南部的埕島油田中心二號平臺存在過度振動現象,但遲遲找不到原因。于是,李華軍與埕島油田取得聯系,希望承擔該平臺的診斷和治理工作。
“一開始,他們對我們半信半疑,因為他們以前委托專業公司治理過,但沒找到原因,也就談不上治理了。”談及當時的情景,李華軍記憶猶新。幾經周折,李華軍要來了當時的檢測報告,經過研究分析,認為前期檢測時傳感器布設的點數過少,不能涵蓋和反映整個平臺的振動狀況。最終,李華軍說服了埕島油田的負責人,允許他們登臺檢測。
為了獲得真實的數據,檢測選在風大浪高的冬天進行,團隊成員頂著寒風、迎著波浪在平臺上架設備、布儀器。“每次檢測都要在上面待十幾天,天氣嚴寒和食宿條件差不算啥,更大的壓力是平臺上的工作人員不相信我們能解決問題。作為負責人,李老師不斷給我們鼓勁,說我們要用事實和實力說話。”團隊成員、中國海洋大學教授王樹青說。
經過不懈努力,李華軍團隊利用自己創新的檢測技術,找到了平臺過度振動的原因,并給出了治理方案。一年后,團隊重返埕島油田,受到熱情接待。管理方說,原本打算拆除的平臺保住了,避免了數億元損失。在此基礎上,團隊形成的系列相關成果于2004 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李華軍院士(左三)與海洋工程團隊成員在工程一線 劉 蒞/攝影
談及創新,李華軍說,創新不僅需要興趣,更要有責任感,要胸懷家國,為行業的進步、祖國的富強、民族的復興而創新爭先。為減少海洋動力因素對涉海結構物的破壞,李華軍帶領他的團隊,歷時10 余年,構建起了海洋工程設施安全防災、減災技術體系,在50 余項工程建設中得到推廣應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他也因此于2010 年獲得了第二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一直以來,嚴酷復雜的環境和海洋環保的紅線始終是擺在海洋工程界的兩大挑戰。李華軍帶領他的團隊直面挑戰,與相關企業和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聯合攻關,最終創建了近淺海工程安全防浪、水下自動測控安裝、損傷檢測與修復加固新技術等一整套近淺海新型構筑物設計、施工與安全保障關鍵技術體系,成為新時代開發利用海洋,逐夢蔚藍的堅實保障。基于此,李華軍和他的團隊于2019 年獲得了第三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5 年,三獲國家獎。李華軍帶領團隊以時不我待的使命感不斷刷新著海洋工程創新的“加速度”。面對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的時代重任,李華軍說:“我們唯有瞄準涉海產業需求以及海洋科技‘卡脖子’難題,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在海洋工程基礎理論創新和高端海洋裝備研發上發力,加快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才能做好經略海洋這篇大文章。”
面對一系列創新成就,李華軍說,一切成績、榮譽只是代表過去,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已經確立,需要社會各界攜起手來,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去實現,而這里面必須有海工人的貢獻。
放眼中國乃至世界海洋工程領域,尚有許多難題亟待解決:中國海洋開發利用是由近淺海開始的,在早期的粗放式發展中,存在對海洋的污染問題,如何將其轉換成環保式、質量效益型工程結構,還需不斷探索完善;在“一帶一路”建設中,“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重大海洋工程如何布局,當地的海洋環境難題如何克服,也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
作為一個在海洋領域摸爬滾打30 余年的“老海工”,面對挑戰,李華軍勇敢地承擔起屬于自己的責任。2011 年,依托“973 計劃”課題著手大型深海平臺攻關研究,2013 年,他的團隊與中集來福士公司合作開展了“高端系列化半潛式鉆井平臺設計建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研究,并得到了山東省泰山學者藍色產業支撐計劃的大力支持。2014 年,他領銜申報了“大型深海結構水動力學理論與流固耦合分析方法”項目,并獲批立項,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在海洋工程領域資助的首個重大基金項目,并于2020 年圓滿完成各項任務,結題評審排名第一。2020 年,匯聚國內優勢力量,李華軍牽頭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這不僅是山東省唯一,也是我國海洋工程領域的唯一……一點一滴,一步一印,他帶領團隊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努力描繪著工程世界里的那抹海洋藍。
李華軍坦言,海洋工程是一個綜合性領域,既需要不同學科、技術和知識的融合,也需要匯聚社會各界的力量,齊心協力、協同發展。向海圖強,逐夢深藍。談及海洋工程,李華軍滿懷憧憬,他說:“等到我們的海洋工程做強了,距離海洋強國的目標就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