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豆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大豆在種植過程中,非常容易受到病蟲害影響,導致大豆產量減少、品質降低。以遼寧省大豆為研究對象,闡述大豆常見病蟲害的產生原因和種類,分析大豆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措施,旨在為提升大豆產量和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遼寧; 大豆; 病蟲害; 防治技術; 分析
中圖分類號:S565.1;S435.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61(2024)06-0026-02
大豆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是人們獲取植物蛋白質的重要來源,由其加工而成的豆制品營養美味,深受消費者青睞[1],市場對大豆的需求量也在持續攀升[2]。然而,大豆在種植過程中非常容易發生病蟲害,導致大豆產量減少、品質降低。以遼寧省大豆為研究對象,闡述大豆常見病蟲害的產生原因和種類,分析大豆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措施,旨在為提升大豆產量和質量提供參考。
1大豆常見病蟲害的產生原因
1.1氣候影響
不同的氣候條件會產生不同的病蟲害,常見的幾種病蟲害都與濕度和溫度緊密相關。例如,丹東地區的降水量較多,且多集中在夏季,這一階段正是大豆生長的最佳時期,也是大豆蚜蟲的高發時期,充沛的雨水和較高的氣溫為蚜蟲寄主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此時蚜蟲繁殖成活率較高。此外,廣譜性殺蟲劑的廣泛使用也使得蚜蟲的抗藥性逐年增強,同時蚜蟲天敵數量的減少也破壞了生態平衡。如果不能及時治理病蟲害,不僅會影響大豆正常生長,也會嚴重減少大豆產量。因此,依據遼寧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應采用不同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1.2栽培管理不到位
栽培管理是大豆生長過程中必要的技術保障,傳統的栽培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大豆種植業的發展,但伴隨大豆病蟲害多樣性的趨勢,其已經不能適應大豆的生產需求,容易出現播種時間不合理、田間管理不到位、播種方式不科學等問題,這都會提高大豆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甚至加重大豆病蟲害的發生程度。因此,為了更好地預防和治理大豆病蟲害,必須不斷創新栽培管理技術,形成科學的栽培方式和管理方式。
2大豆常見病蟲害種類
2.1蟲害
2.1.1大豆食心蟲 大豆食心蟲屬于鱗翅目、卷蛾科,在全國各地都可以見到,是遼寧省常發性的食莢害蟲,也是影響遼寧省大豆產量和品質的主要蟲害之一。大豆食心蟲一般在7月下旬破繭而出,爬到地表后重新化蛹,8月份成蟲羽化,并把卵產到嫩莢上,幼蟲孵化后,會蛀入到豆莢內危害豆粒。大豆食心蟲可以在豆莢內存活20~30 d,直到豆莢成熟后才會隨著脫莢掉落入土[3],作繭越冬。大豆食心蟲在含水量為20% 時最適合化蛹和羽化出土,在溫度為20~25 ℃、相對濕度為90%時最易成蟲,而遼寧地區在7月下旬的降水量會大幅增加,溫度也會達到20 ℃以上,此時是最適合大豆食心蟲生長的季節。大豆食心蟲繁殖能力強,容易在大豆種植區大面積生長,破壞未成熟和已成熟的大豆。
2.1.2大豆蚜蟲 大豆蚜蟲是大豆種植過程中影響較大且難以根除的一種蟲害,大豆蚜蟲多發生在高溫地區,在遼寧省往往發生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這個時段也是越冬卵孵化、若蚜成活、成蚜繁殖的時期[4]。丹東地區5月份降水量較大,氣溫逐漸升高,此時的環境非常利于蚜蟲生長。大豆蚜蟲存活率高,且每個階段的繁殖量都很大。大多數種植戶往往會采用廣譜性殺蟲劑來進行防治,但這會增強大豆蚜蟲的抗藥性,削減其天敵數量。大豆蚜蟲會對大豆產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應根據大豆蚜蟲的成長規律進行有效防治。
2.1.3其他蟲害 除上述蟲害外,還有黑絨金龜子、蒙古灰象甲等,它們對大豆產量的影響甚微,在大豆種植過程中往往很少進行防治。
2.2病害
在遼寧地區最常見的大豆病害是大豆花葉病。大豆組織在感染大豆花葉病后,葉脈通常呈現出黃綠相間的狀態,感染嚴重則會出現褐色斑點,且葉脈逐漸變成黃色,葉片出現皺縮現象,待進一步加重后,葉脈會出現壞死,進而影響整棵大豆植株。感染大豆花葉病的大豆植株雖然可以正常發育,但與正常的大豆植株相比,整體高度出現下降,生長速度也會放緩,這嚴重影響了大豆產量[5]。大豆花葉病可通過蚜蟲傳播,往往會伴隨蚜蟲的泛濫而逐漸擴散。因此,大豆花葉病的防治也應與蚜蟲的防治共同進行。大豆常見病害還包括灰斑病、霜霉病、夜斑病、大豆菌核病等。
3大豆種植過程中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3.1大豆食心蟲
防治大豆食心蟲應當緊抓發病高峰期和成蟲盛發期這兩個階段。遼寧地區主要集中在8月初至8月20日每天日落前,此時是大豆食心蟲成蟲成團在田間飛舞的時段,可以通過藥劑進行防治。在大豆發病高峰期,可以選擇2.5%敵殺死乳油25 mL/667 m2,并兌30 kg清水進行噴灑;在大豆食心蟲成蟲盛發期,將30 cm長的玉米秸稈的一端浸入到80%敵敵畏原液中,待玉米秸稈吸足敵敵畏原液后,把另一端插到大豆田壟臺上,每5壟插一行,每根玉米秸稈距離5~6 m,7 d后再熏蒸1次,以確保充分發揮藥效。大豆食心蟲屬于間歇性發生的害蟲,因此在防治過程中,要做好蟲情測報,以便于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減少大豆食心蟲害對大豆的不良影響。
3.2大豆蚜蟲
大豆蚜蟲的耐藥性一般比較強,采用天敵治理和單純的農業防治難以完全控制蟲害,這就需要在大豆苗期或蚜蟲盛發期加入必要的化學手段進行防治。大豆種植期間,通過科學的田間管理和深耕輪作可以預防蚜蟲;大豆苗期可采用35% 伏殺磷125g/667 m2 噴霧噴灑,既可控制大豆蚜蟲生長,又能避免影響大豆蚜蟲的天敵;在蟲害早期出現點片危害時,采用45%樂果乳油800倍液進行化學防治,能夠防止全田蔓延,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由于大豆蚜蟲往往集中在大豆葉背上,因此在噴藥過程中要以大豆葉背為重點噴灑區域,以提高藥效。
3.3大豆花葉病
大豆花葉病主要通過蚜蟲在大豆種植區域內傳播,因此大豆花葉病的防治要與蚜蟲的防治一起進行。首先,種植大豆要選擇抗病性較強且適合當地土壤及氣候條件的品種[6-7],以提高大豆植株的存活率和抗病能力。其次,建立無病育種田來防止大豆花葉病的傳播,即在育種田四周100 m范圍內確保無病毒寄主植物,在育種田出苗后發現病株要及時清除,植株生長過程中隨時做好監測,以確保不會出現病株。建立無毒育種田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得到無毒原種子,采用這種方式培育出來的一級種子能夠有效降低種傳率,并確保種傳率低于0.1%。最后,加強田間管理。做好大豆蚜蟲的防治,切斷主要傳染源,合理施肥、合理澆水,逐步培育壯苗,提高植株的整體抗病能力,一旦發現大豆花葉病,要及時拔除病害植株,以避免其廣泛傳播而影響到健康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