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丘陵地區因其地形起伏較大、土地分布零散且不規則,成為我國農業機械化進程中的一個難點區域。分析我國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針對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旨在為推動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丘陵地區; 耕地; 農業機械化; 問題; 措施
中圖分類號:S2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61(2024)06-0096-02
相較于平原地區,丘陵地區地形起伏較大、土地分布零散且不規則,耕地條件也較差[1],導致在推行農業機械化生產時容易出現“無機可用、有機難用”等問題,因此成為我國農業機械化進程中的一個難點區域。對此,提高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不僅關系到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更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增收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我國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據統計,我國丘陵山區耕地面積占全國34.62%,播種面積占全國34.20%,但丘陵山區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約2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比非丘陵山區低近34%。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農機在丘陵地區耕地中的推廣和應用,針對丘陵地區小型機械的研發推廣多次出臺相關政策予以支持,如在2021—2024 年,連續4 年在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支持丘陵機械化,要求聯合各方力量大力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丘陵地區的農田絕大多數為坡地,通常坡度較大、分布零散、形狀不規則,這給農機的作業、使用和運輸帶來極大不便,特別是大中型農機更難運用[2]。然而,輕小方便、功能豐富、適應性強的小型農機一般成本較高、利用率低,由于使用范圍有所限制,導致普及率較低。
2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遇到的問題
2.1科技研發動力不足
從地形角度看,丘陵地區地形復雜、地貌多樣,且生物資源豐富、種植模式多樣,針對不同品種不同種植方式的農藝要求也較為復雜,這在無形之中增加了農機設計難度。農機企業在研發新型機具時通常需要投入很高的成本,而適用于丘陵地區的農機市場較窄,導致企業研發興趣不高。
2.2農民思想觀念落后
在我國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的背景下,農村勞動力相對短缺,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留守農村的主要以老年人為主,這類人群對農業機械化的認知存在局限,他們普遍認為小塊土地無需機械化設備,人工勞作即可。同時,由于當地農民收入來源相對單一,購買力受限,對投資農機持懷疑態度。
2.3農機配套服務體系不健全
農機合作社大多由農機大戶組成,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后勤保障人員?;鶎蛹夹g服務體系不完善,技術力量薄弱,鄉鎮農機管理站的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技術服務人員技術水平低,維修保養專業技術跟不上[3]。此外,農機維修點設置不夠合理,有的鄉鎮維修點規模小、能力弱,無法滿足農忙季節廣大農戶對農機修理的需求,一些鄉鎮甚至沒有設置維修點。
2.4缺乏農機人才支持
基層農機人才短缺是制約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關鍵因素,尤其在丘陵地區,由于工作環境和待遇問題,難以吸引并留住專業人才,現有基層隊伍中多數人員缺乏相關經驗,難以掌握農機技術。推廣模式傳統,導致創新理念難以落地生根,當前基層農機推廣工作往往局限于執行上級任務,缺乏創新性和靈活性,未能有效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和市場變化,導致推廣工作僵化,難以取得預期成效。培訓機制不完善,農戶學習意識薄弱,推廣人員難以獲得持續的專業成長,工作效率和質量由此受到限制。
3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應對措施
3.1鼓勵研發適用于丘陵地區的農機具
鑒于丘陵地形多變,相關科研院所、高校及農機制造企業應加強合作,專注于開發高適應性的農機產品。例如,采用模塊化設計理念,使農機能夠根據不同的地形和作業需求進行快速調整,以確保其在丘陵復雜地形中的靈活作業能力。針對小型農機在丘陵地區易受損、耐用性不足的問題,加強對新型材料的研究和應用,引入高強度輕量化合金及耐磨復合材料,以提高農機的結構強度和抗腐蝕性能,延長其在惡劣環境下的使用壽命,從而提升整體作業效率。政府及相關機構應設立專項研發基金,為丘陵地區農機裝備創新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同時通過實施稅收優惠、研發補貼等激勵政策來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使其將更多資源投入到農機技術的研發與創新中。
3.2加大推廣實施和創新力度
丘陵地區的農業機械推廣工作能夠顯著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有助于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在傳統推廣工作的基礎上,可以開拓線上和線下兩個渠道,在線上通過視頻、PPT等形式來講解農機作業特點、農機維修、農機農藝融合等內容,線下則有針對性地開展演示會、示范會、實踐指導等活動,讓農民學懂弄通,轉變認知觀念。創新推廣方式,構建技術驅動、多維聯動的推廣體系,通過數字技術賦能來轉換傳統的推廣模式。構建“三維立體”推廣網絡,結合丘陵地區的地理特征與人口分布特點,形成“線上虛擬實訓+線下模塊示范+村級網格服務”的立體化推廣體系;開發集成AR/VR技術的移動培訓系統,在云端部署典型的丘陵農機操作教學場景,使用戶可通過智能終端進行農機拆裝、故障診斷等交互式學習,同時設計可移動的標準化示范單元,針對分散地塊能夠快速搭建教學場景;建立村級技術驛站,配備具有遠程診斷能力的智能終端,使農機手掃碼就可獲取維修方案、配件供應等實時服務。通過“政府+企業+ 合作社”三方協同來破解農機推廣中技術供給與需求脫節的矛盾,如在浙江省建立的“農機創新聯合體”模式中,科研院所負責技術攻關,企業提供設備定制,合作社組織場景驗證,三者合作形成從研發到應用的閉環鏈條,該模式使丘陵農機采購成本降低26%,維護響應效率提升40%。
3.3完善農機配套服務體系
全面構建和完善農機配套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支持,從而保證農機使用始終處于“在保”狀態。工作人員在售前階段應詳細介紹農機的各項功能及實際應用成效,直觀展示給農民并耐心解答疑問。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和作業環節的不同,向農戶精準推薦適宜的農機裝備。協調農機企業或維修團隊,在售后階段根據各區域的實際情況,布局維修服務站點,以確保能夠滿足所有鄉鎮需求,尤其在農忙時節,更要提升維修效能。加強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建立農機監理綜合服務中心,為農機上牌、農機補貼、年審咨詢等提供更加便捷的一站式服務,同時不斷優化升級信息系統,為農戶提供更加及時、準確的農機信息和相關政策解讀。
3.4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由于丘陵地區工作環境惡劣、待遇較低,其對專業人才的吸引力也較低,對此政府應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通過提高待遇、提供職業發展機會等措施來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丘陵地區的農業機械化事業中。針對當前農機從業人員專業技能不足的問題,加強技能培訓和繼續教育,通過組織專家講座、現場示范、實踐操作等多種形式,提高其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為激發農機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應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通過設立獎勵基金、評選優秀農機手等措施,對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進行表彰和獎勵。
4結語
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是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一環,對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地形復雜、市場狹窄、農民觀念滯后等因素限制了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通過加強科技研發、創新推廣模式、完善服務體系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可以有效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有助于推動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邁上新臺階。未來,隨著政策的持續支持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將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發展,將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