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位于今滄州河間市的河間府屬,歷來被稱為“京南第一府”,自北宋置府至辛亥革命廢址,共有804年歷史,北宋名臣包拯曾任職于此。2010年,滄州市按照原貌重新修建河間府衙。其中有一間題有“德風”的邊房,兩側楹聯一直為人們所樂道:“世風常伴政風變,人品應隨官品升。”
一聯雖小,堪為官箴。雖然只有短短14個字,我們卻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這副楹聯展現出的深刻為官之道,以及人品與官品的辯證關系:人們常說“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良好的品德乃是為人之本、為官之基;但反過來看,隨著官品的不斷升遷,為官者更應該不斷加強自己的品德修養,如此,方能在仕途上行穩致遠。
不朽有三,立德為首
古稱不朽者有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之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此三者中,立德為首。
正所謂“君子為政之道以修身為本”“先修身而后求能”“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方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都揭示了做人與做官的內在聯系,都對為官者的道德修養、個人操守、修身做人提出了嚴格而具體的要求,并始終把“道德價值”放在首位,這一點從來沒有改變過也沒有動搖過。
縱觀古代清官廉吏,莫不以立德為先。他們認為,好人品、好名聲更能體現士人的風骨。因此,通過自省自律塑造自我人格力量儼然成為他們的人生追求。
海瑞就把“必為圣賢,不為鄉原”當作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曾國藩每日都通過“日課十三條”來自省,每天都通過“研幾”來凈化靈魂,告誡自己要克制貪欲并時時自省改過以求自己廉潔的本色不變色、不走樣。
被康熙評點為“天下清官第一”的張伯行一生著述頗豐,整理匯編賢儒著作五十余種,名為《正誼堂全書》,該書以“立德”開篇,摘錄名儒的金言警句,倡導世人要養成高尚的品行。他不僅著書立說如此,為官處世亦然。為官先敬德,張伯行在其數十年的為官生涯中,極為看重官德的堅守和弘揚。他在山東濟寧任官期間,有百姓感念他治河有功,想為他立功德碑,但他敬重自己的道德節操,于是婉言謝絕;任職江蘇巡撫時,他同樣看重自己的名節,以“一絲一粒,我之名節”“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以拒絕來自四面八方的饋贈。
而反觀蔡京、和珅之流,二人雖然當時都位高權重、煊赫非常,且前者書法造詣登峰造極,后者通曉滿、漢、蒙古等語言文字,還是一個民族事務家和外交家;但就是因為人品低、官德差而遺臭萬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中講道:“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為官先修德。”做人與做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做人是做官的前提,做人是篇大文章。做一個什么樣的人,當一個什么樣的官,是每一位黨員領導干部要認真思考并躬身實踐的大課題。
歷史為鑒,躬身自省
古人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古人又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也就是說,一個人為官從政的品行道德良好,自然就受到人們的擁護愛戴。若是一個人的品行道德無法與他所處的地位及收獲的財富相匹配,則易招致災禍;德行淺薄而地位太高,智慧不足而謀劃甚大,能力不足而責任重大,那就很少能辦成事情了。尤其是隨著官職越高,手中權力越大,所受到的誘惑也就越多,風險也就越高,一旦品行修養不夠,就極其容易犯思想政治錯誤、行貪污腐敗之事,從而招致刑罰牢獄之災、落得身敗名裂下場。
古往今來,從來如此。
20世紀90年代,齊魯大地走出了兩名黨員干部,分別是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和泰安地委書記胡建學。兩人幾乎同時上任,但后來的選擇和境遇卻大相徑庭:孔繁森一生廉潔奉公、人品高尚,“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年近五十歲赴任阿里地委書記,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全地區106個鄉他跑遍了98個,行程達8萬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處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跡,逐漸成為深受人民擁戴的模范干部;而胡建學卻腐敗變質,終因貪污受賄而鋃鐺入獄,成為人民唾棄的階下囚。正因為兩人的價值取向不同、人品官品不同,從而導致如此不同結局,乃是歷史鏡鑒的又一次直觀體現。
即便歷史已經給我們提供了相對標準、正確的為官模板,但在現實工作中,仍有極少數黨員干部拎不清人品與官品相輔相成的關系。
這些黨員干部在沒有被提拔前,或表現得十分隨和、謙遜,與人為善。但隨著職務升遷,特別是走上領導崗位后,開始飄飄然,架子越來越足,脾氣越來越大。或表現得清正、廉潔,兢兢業業;但是隨著職務升遷,手里權力越來越大,面對的誘惑越來越多,從而在別人的“圍獵”中,在紙醉金迷的誘惑下,逐漸迷失了自我,既失了人品,也沒了官品。
君子檢身,為民表率
升官后為什么脾氣大了?為什么逐漸走向墮落?關鍵在于心態上的變化。這些黨員領導干部潛意識里錯誤地認為脾氣大是有魄力、有領導魅力的體現,既然自己是個“官”,就得有個“官樣”;錯誤地認為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抓緊時間能撈一把是一把。這種病變背后是官本位思想作祟,根源是黨性鍛煉不夠、思想不正、作風不純。
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人品修養不能指望一勞永逸。黨員領導干部職位越高,越要覺悟高、品行高、風格高,忘記老資本、放下空架子、展現新作為。所以為官者必須以“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的態度,不斷提高自身的人品道德修養,時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人,自覺在道德修養方面成為民眾的表率。
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黨員領導干部的人品官德修養。早年,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求是》雜志上發表重要文章《努力造就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強調指出:“要嚴把德才標準。干部在政治品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都要過硬,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過得硬。”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為官品德的重要論述,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選人用人標準,同時也為黨員領導干部如何通過政治品德過硬為牽引全面加強官德修養提供了基本遵循。
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要自覺把加強人品道德修養作為終身的必修課,堅守中國共產黨人的品德高地。每一位黨員領導干部都要始終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第一素養是自覺講道德、始終有品行,傳承黨的優良作風,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從而更加自覺地堅持公私分明和修身為本。
黨員領導干部除了黨性這個核心大德,還包括遵守社會的道德規范和公序良俗,具有高尚情操,遠離低級趣味,拒絕腐化墮落,更包括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唯有各項道德基礎堅實的政治道德,才會經得起復雜環境的考驗和歷史的檢驗。縱觀這些年落馬的那些“兩面人”,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也告訴我們,全面推進官德建設,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明大德是政之方向,守公德是行之準繩,嚴私德是己之操守。只有將三者有機統一起來,才能在突出政治品德的同時確保全面過硬,進而強固立身之本、筑牢從政之基,始終做到忠誠、干凈、擔當,自覺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