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利
摘要:在現(xiàn)代社會中,大學生作為年輕一代的中堅力量,其身體和心理健康的狀況對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然而,在現(xiàn)代生活方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存在體能水平下降、生活習慣不健康等問題,其身體健康狀況受到長期的威脅。因此,為了提高大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水平,許多大學都采取了一系列體質健康促進策略,以改善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提高身體素質。本文運用文獻綜述法、實驗評估法等多種方法,探討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策略以及實施效果,以進一步完善和優(yōu)化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工作。
關鍵詞:大學生? 體質健康促進? 策略? 效果評估
中圖分類號:G8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8902-(2024)-04-096-3-TBB
1、研究背景
據統(tǒng)計,我國大學生中有40%存在不同程度的體質健康問題,這對大學生的發(fā)展和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如何促進大學的體質健康,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已經成為當前大學教育中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旨在探討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策略及其效果評估,通過搜集和分析相關文獻,提出運動干預、營養(yǎng)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方面的策略,并對這些策略進行效果評估,以期為我國大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和促進其全面發(fā)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2、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2.1、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狀況
在國內,有研究表明大學生體育鍛煉率偏低,飲食結構不合理、營養(yǎng)攝入不足等問題日益嚴峻。例如,2018年,中國疾控中心進行的大學生健康素養(yǎng)調查發(fā)現(xiàn),僅有32.3%的大學生每周鍛煉1h以上。此外,一份針對16所全國重點高校的研究發(fā)現(xiàn),72.2%的大學生飲食結構不合理,膳食纖維和蔬果攝入不足。劉正國,李莉(2011)在《大學生體育鍛煉態(tài)度對其鍛煉行為影響的預測》中指出大學生的鍛煉動機主要來源于外部,對鍛煉活動本身并不感興趣,主動鍛煉的意向很差。李東蕾(2009)在《師范大學生體育鍛煉現(xiàn)狀及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中研究發(fā)現(xiàn)師范大學學生中經常鍛煉群體占總調查人口數(shù)的26.56%,非經常鍛煉的群體占73.44%,不經常鍛煉人數(shù)的比例是經常鍛煉的3倍多,經過進一步的訪談得知,鍛煉中沒有足夠的樂趣,沒有在運動中獲得成功感,缺乏對運動價值的深刻認識,意志薄弱等是其缺乏運動的主要原因。在國外,一些研究則發(fā)現(xiàn)大學生體育鍛煉狀況較好。例如,一項針對美國大學生的調查顯示,67%的受訪者每周至少進行150min的中等強度體育鍛煉。另外,一份英國的研究表明,74%的大學生每周至少進行2h以上的體育運動。
2.2、大學生的生活習慣
在國內,大學生生活習慣方面的研究較為廣泛,主要包括飲食、睡眠、運動等方面。例如,有研究表明大學生飲食不規(guī)律、以速食為主、缺乏膳食纖維等問題比較普遍;大學生睡眠時間不足、睡眠質量不佳,常常熬夜等問題也比較突出;另外,大學生運動不足、運動意識不強、運動方式單一等問題也存在。在國外,類似的研究也有很多。例如,一項針對美國大學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41%的受訪者常常因為時間緊張而跳過早餐,60%的受訪者經常睡眠時間不足,膳食纖維和水果、蔬菜攝入不足的比例也比較高。
2.3、大學生的健康教育
大學生經常存在睡眠不足、飲食不規(guī)律、缺乏身體鍛煉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加強相關的健康教育。一項關于荷蘭大學生的研究表明,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受到了多種個人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其中,個人因素主要包括身體健康、體育鍛煉能力和興趣度;環(huán)境因素主要包括時間安排、社交因素和運動場地等。
3、相關理論與概念
3.1、體質健康概念
體質健康是指一個人的身體、心理和社會各個方面的整體健康狀況,不僅包括身體的健康狀況,還包括思維、情感、社交關系等方面的健康和平衡,只有在這三個方面都取得良好的狀態(tài)才能達到全面的健康。因此,維護并提升體質健康要求個體在其生活方式、心理護理和社交環(huán)境等方面都進行適當?shù)母深A和調整。
3.2、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分析
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是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目前大學生主要的體質健康問題有:(1)缺乏體育鍛煉。大學生因為課業(yè)繁重和其他學習壓力,往往缺乏時間和機會參與體育鍛煉。長期缺乏運動導致身體機能下降、肌肉量減少、心肺功能下降等問題;(2)不良的飲食習慣。大學生往往面臨著生活自理和飲食選擇的挑戰(zhàn),容易選擇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的快餐食品,營養(yǎng)攝入不均衡。過度依賴外賣也導致攝入過多的添加劑和調味品,不利于健康;(3)不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大學生往往面臨晚睡晚起、熬夜等問題,長期不規(guī)律的生活作息會導致代謝紊亂、免疫力下降、體重管理困難等;(4)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大學生普遍依賴電子產品,長時間盯著屏幕可能導致眼部疲勞、近視等問題,同時沉迷于電子產品也容易導致久坐不動、缺乏運動;(5)心理壓力與焦慮。大學生面臨著學業(yè)壓力、人際關系壓力等多重壓力,心理健康容易出現(xiàn)問題,如抑郁、焦慮等,進而影響體質健康;(6)酗酒與吸煙。一部分大學生存在過度飲酒和吸煙問題,這些不良習慣不僅影響身體健康,還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
4、體質健康的影響因素
4.1、學校環(huán)境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因素
學校環(huán)境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常見的一些因素有:(1)健康教育和宣傳。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健康教育和宣傳活動,增加學生對體質健康的認識和意識。提供有關健康飲食、適當運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健康觀念和行為習慣;(2)健康環(huán)境建設。學校的建筑環(huán)境、食堂和宿舍設施等影響著學生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提供安全、衛(wèi)生、舒適的環(huán)境,促進學生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提供健康飲食選擇、鼓勵戶外活動等;(3)運動設施和體育活動。學校應該提供充足的運動場所和器材,鼓勵學生參與各種體育活動。提供多樣化的運動選擇,如籃球、足球、羽毛球等,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和需求;(4)健康飲食環(huán)境。學校的食堂飲食環(huán)境對學生的飲食習慣有著直接影響。提供均衡營養(yǎng)的飲食選擇,減少高糖、高鹽和高脂肪的食物,鼓勵學生選擇健康的膳食結構;(5)健康管理和檢測。學校可以開展體質健康的監(jiān)測和評估,了解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通過定期體檢和體質測試,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采取適當?shù)母深A措施。
4.2、體育鍛煉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
體育鍛煉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有著重要而積極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改善心肺功能。體育鍛煉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心肺功能,增強心臟和肺部的耐力,使得氧氣更加有效地輸送到身體各個組織和器官,增強學生的耐力和抗疲勞能力;(2)增強肌肉力量和骨骼密度。體育鍛煉包括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可促進大學生的肌肉力量和骨骼密度的增加。通過合適的負重訓練和運動,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減少產生骨質疏松的風險;(3)控制體重和身體成分。大學生往往面臨著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方式,容易出現(xiàn)體重過重或肥胖等問題。通過體育鍛煉的有氧運動和燃燒卡路里,可以控制體重,減少脂肪堆積,增加肌肉比例;(4)提高免疫力。體育鍛煉可以增強大學生的免疫系統(tǒng)功能,提高身體的抵抗力,減少感冒、流感等疾病的發(fā)生頻率;(5)促進心理健康。大學生面臨著課業(yè)壓力、社交壓力等多種壓力源,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體育鍛煉可以釋放壓力,促進大腦內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分泌,改善情緒和心理健康。
4.3、健康飲食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
健康飲食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有著直接而積極的影響,以下是健康飲食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1)提供營養(yǎng)物質。健康飲食可以提供大學生所需的各種營養(yǎng)物質,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營養(yǎng)物質對于身體的正常生長發(fā)育、免疫功能、心血管健康等至關重要;(2)促進身體發(fā)育和維持健康體重。健康飲食通過提供適當?shù)哪芰亢蜖I養(yǎng)物質,有助于大學生的正常身體發(fā)育和維持健康體重。合理控制能量攝入和選擇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可以防止體重過輕或過重,減少產生肥胖和相關疾病的風險;(3)增強免疫力。健康飲食的攝入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免疫力,減少感冒、流感等疾病的發(fā)生率。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的攝入可以加強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增強身體對病毒、細菌和其他病原體的抵抗能力;(4)促進腦力活動和學習能力。健康飲食對大學生的腦力活動和學習能力也有積極影響。充足的能量供應和合理的營養(yǎng)攝入可以提供腦部所需的能量和營養(yǎng)物質,增加專注力、記憶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學習成績;(5)降低慢性疾病風險。節(jié)制鹽、糖和飽和脂肪的攝入有助于降低大學生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健康飲食的選擇,如增加蔬菜水果攝入、選擇全谷物和健康蛋白質。
4.4、心理健康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
心理健康與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其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有:(1)健康飲食和體重管理。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有助于形成健康飲食習慣,提高對營養(yǎng)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心理健康也可以幫助大學生建立積極的身體自我形象,促進健康的體重管理;(2)健康生活方式。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有助于提高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戒煙、限制酗酒和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的意愿和能力。這些健康生活方式對維持身體健康和預防慢性疾病非常重要;(3)應對壓力和心理健康。大學生面臨著學業(yè)壓力、人際關系壓力、未來發(fā)展壓力等各種心理壓力。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幫助大學生建立有效的應對策略和調節(jié)機制,減輕壓力對身體健康的負面影響。心理健康的穩(wěn)定和平衡有助于防止身體產生壓力相關的健康問題;(4)免疫功能和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可以提高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使大學生更好地抵抗疾病。相反,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抑郁和壓力,可能削弱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增加生病的風險;(5)反應速度和運動表現(xiàn)。良好的心理健康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認知功能和注意力,從而提高運動表現(xiàn)和實施運動技能的能力。
5、策略意見
5.1、運動干預
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運動活動,可以有效促進大學生的體質健康。首先是體育課的改革。加快大學生體育課改革,推動體育課和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體現(xiàn)學科內涵和教育特色,加強體育教育的實踐性和趣味性,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和參與度。其次是學生自發(fā)的運動文化建設。學校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種體育社團和俱樂部的鍛煉活動,鼓勵學生自發(fā)組織運動會等活動,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此外還可以通過組織健身活動和比賽、開展公益跑等,激發(fā)大學生的體育興趣和熱情,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意識。
5.2、營養(yǎng)教育
開展營養(yǎng)教育,提高大學生飲食知識和習慣,對于促進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是宣傳營養(yǎng)知識。學校可以通過開展營養(yǎng)講座、制作營養(yǎng)宣傳海報等方式,普及一些基本的飲食知識和健康飲食的理念,引導大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其次是呈現(xiàn)營養(yǎng)環(huán)境。學校可以引導學生在校園內開展健康餐飲服務,提供營養(yǎng)豐富、均衡、安全的膳食,促進大學生的健康飲食行為。另外,還可以通過開展健康飲食比賽、制定食譜等方式,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飲食水平。
5.3、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支撐,只有具備強大的心理適應能力,才能在學業(yè)和生活中發(fā)揮自己的潛力和才能。學校應建立專業(yè)的心理咨詢中心,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服務,幫助他們緩解學業(yè)和生活壓力,排解情感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其次是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學校可以通過宣傳欄、朋友圈、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心理觀念,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另外可以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心理測試、心理調節(jié)培訓等活動,增強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6、結論
(1)運動干預、營養(yǎng)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手段,應該在大學教育中加強推廣;
(2)不同策略的效果評估表明,運動干預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營養(yǎng)教育可以增加大學生的飲食知識和促進健康習慣的養(yǎng)成;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學校應該在培養(yǎng)大學生學科知識的同時,注重生長發(fā)育、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其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劉正國,李莉.大學生體育鍛煉態(tài)度對其鍛煉行為影響的預測[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23(06).
[2]李東蕾.師范大學生體育鍛煉現(xiàn)狀及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06).
[3]傅人朝.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視域下的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策略[J].環(huán)境工程,2021,39(11).
[4]王珊.大學生體質健康影響因素及促進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04).
[5]季宵磊.江蘇省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現(xiàn)狀與促進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05).
[6]招紫玲,周偉.“健康中國2030”視角下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策略研究[J].運動精品,2019,38(04).
[7]范廣軍.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及促進策略——基于中外大學生體質健康差異的比較[J].中州學刊,2014,207(03).
[8]姚明焰,甄志平,楊兆春,杜曉紅.不同鍛煉水平大學生體質特征與健康促進策略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05).
[9]晉愈飛.健康促進視域下大學生體質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及干預策略研究[J].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6,33(06).
[10]吳新宇.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發(fā)展策略研究——以基層一線視角[J].湖北體育科技,201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