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儀
(景德鎮陶瓷大學,景德鎮市 333001)
很多人都會把青花瓷與中國聯系在一起,甚至于用瓷器的英文來命名中國:china,而青花瓷是最廣為人知且流傳最廣泛的,它如同故宮、織錦、毛筆、京劇一樣,被人們認為是“中國符號”。傳統青花瓷可謂是中國四大名瓷之首,同時它也是中國近千年的瓷器歷史上最具有價值的技術創新,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青花瓷出土于唐代鞏縣窯,但由于當時的技術落后、工藝不夠精細,器皿底釉呈黃色,釉面也較為粗糙,因此并沒有得到廣泛發展。直至宋代八大窯系遍布大江南北,燒制技術也逐漸成熟,于是元代生產的青花瓷開始興盛不衰。除技術成熟以外,青花文化中蘊含了博大精深的瓷繪藝術,它包含了儒家、道家等精髓的思想,融合了古人和前輩的民族情感和哲學思想,表現出白底藍花的質樸清雅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情感與博大的智慧文明。
因唐宋的技術受到限制,瓷器的釉面極少出現純白色,大多都為泛黃或者青灰色。紋飾也多以抽象紋飾或者圖騰符號為主,大多都為傳統花草紋飾,例如纏枝的牡丹紋、菊花紋、以及水波型的波浪紋、圓圈紋等。
元代燒制工藝逐漸成熟,青花瓷的釉面呈現乳白色,使得白底藍花對比更為清晰,整體內容更為精美,紋飾逐漸復雜化,分為主題紋飾和輔助紋飾,但常見的紋飾依然以花草紋和有象征意義的龍鳳紋為主,也有少量的以歷史故事為主題的人物內容,如“昭君出塞”、“策馬奔騰的蕭何”,而這些人物故事大多以元曲內容為主。輔助紋飾開始出現蓮花紋、卷草紋、水波紋等,使得整個青花瓷器構圖飽滿、層次分明,開始具有美學研究意義。
2.3.1 永樂、宣德年間青花紋飾
明代永樂、宣德年間是明代青花發展最鼎盛的時期之一,景德鎮的窯工們開始了對青花瓷顏料的摸索,鄭和下西洋得到了一種新的鈷料——“蘇麻離青”。蘇麻離青內含有大量的鐵離子,使得青花發色更加穩定鮮艷,呈現出濃重的青藍色,同時燒出來還有斑駁的鐵銹。圖樣也受到外來文化影響,內容非常豐富,除了常見的纏枝花卉、折枝花卉、瓜果的組合為主,構圖有疏密,注重留白,看起來既端莊穩重,又樸素雅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景德鎮陶錄》中也把它稱為“諸料悉精,青花最貴”。
2.3.2 成化年間青花紋飾
由于成化年間帝王開始重視景德鎮陶瓷產業,使得青花瓷工藝更加精巧,質地也更加潔白,呈現半透明狀,具有更強的審美趣味。成化年間佛教、道教等宗教盛行,青花瓷上的紋飾開始出現許多帶有宗教意味的紋飾,例如八寶紋、佛教的梵文、藏教的經書等內容,具有時代意義。紋飾多用內外雙勾線再填色,線條纖細,使得成化青花玲瓏秀麗,是中國陶瓷歷史上典型的青花代表之作。
清代的青花突破了傳統的單色青花格式的束縛,使紋飾和陶瓷造型有機結合,形成一個整體,這樣的形式更加自然、繁多[1]。紋飾主題主要有山水人物、亭臺樓閣、長篇詩文等主題,體現了強烈的生活場景,充滿了生活趣味。由于康熙年間皇室的審美,青花瓷的內容偏向意境美,如同當時的水墨畫——“墨分五色”,用一種青藍色表現出不同層次的深淺濃淡,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紋飾風格也從元明的繁密轉向意境清幽。
3.1.1 錦地紋樣
錦地紋樣是指用簡單的圖案重復組合排列形成的整體紋樣,使用于青花器皿的邊緣和縫隙,與主題紋飾形成層次,具有秩序、形式的美。例如:卷草紋、簡單的幾何紋、錦紋等。
3.1.2 邊繪紋樣
邊繪紋樣一般是由各種形式的小框組合形成的裝飾紋樣,由于它的繪畫形式受到器物形狀限制,一般繪于碟子、瓶口、瓶頸等部位,形成帶狀裝飾。由此來輔助主題紋樣,有襯托的作用。例如:菱形紋、波浪紋等。
3.1.3 間隔紋樣
間隔紋樣是指青花瓷繪制過程中,器物連接處的紋樣,使得主題紋飾與輔助紋飾更好的銜接,間隔紋樣在青花瓷中使用次數不是很頻繁,但也是重要的裝飾手法之一。例如:雙鉤紋等。
3.1.4 框式紋樣
框式紋樣是指把主題紋飾框在不同形狀的空間里,類似“畫框”,常見的框式紋樣有花邊框、窗格框等。框式紋樣讓多主題、多故事性的畫面更加富有層次,畫面更加整體,邏輯更加規整。
3.1.5 主題紋樣
主題紋樣指占據器皿大范圍、較為明顯的主題內容,是整個青花瓷描繪的對象,讓青花具有文化或者審美意義,表達傳統故事或文化傳承。例如動物主題的龍鳳紋、植物主題的花草紋等。
3.2.1 神話色彩
神話故事往往是青花瓷紋飾繪畫的重要內容,其中包括龍紋、鳳紋、麒麟紋、饕餮紋、鸞紋等由古人的想象和敬畏而具象形成帶有祥瑞和幸福意義的神獸。
3.2.2 動物主題
源自于自然界的生物,其中包括鴛鴦紋、魚紋、鹿紋、仙鶴紋等,寄托了先輩們祈求福氣、如意的愿望,常用幾種動物紋飾和花草紋飾組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圖樣。
3.2.3 植物主題
植物主題的傳統青花紋飾雖然不多見,但也存在,植物紋大量用于輔助紋飾內容。常見的植物主題紋飾包括纏枝牡丹紋、蓮花紋、松樹紋、梅花紋等。
3.2.4 人物故事
人物故事大多以連環場景、故事發展順序的形式出現,內容包含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人物傳記、戲曲等。《飲流齋說詞》中提到:“瓷品之畫,以繪人物為上,繪獸次之,花卉、山水又次之,”直截了當的闡述了人物故事對傳統青花紋飾的重要之處。
綜上所述,研究傳統青花紋飾對當代青花瓷的繪畫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增強觀賞性和藝術性,傳承一千多年以來的陶瓷紋飾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當代青花藝術增加獨特的韻味。在具體的當代青花瓷的創作過程中,需要注重傳統紋飾的運用和創新等方面,在運用傳統紋飾上講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創新上融入繪畫作者的個人經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以及情感表達。
傳統青花瓷是人類在歷經一千多年以來,在藍與白的運用中發現的偉大藝術,它不僅體現了歷史文化內涵、先輩的審美意義,而且也是陶瓷發展歷史上一門重要的藝術。至今,不同的藝術家們還在不斷探索發現青花瓷的技術創新和色彩裝飾紋樣的應用,未來青花藝術將成為百花齊放的藝術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