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舟
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術分公司 天津 300459
從渤海油田1967年實施的第一口井“海1井”以來,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洗禮,如今渤海油田已成為全國第一大原油生產基地,已鉆探井2000多口,生產井5000多口,鉆完井數據管理歷經紙質保存、非系統電子化保存、WellView數據系統引用、Wellreport 鉆完井報表體系開發應用,鉆完井基礎數據管理得到了不斷提升,但鉆完井數據不標準、不規范、不系統、不完全智能的問題依然沒有根本解決,鉆完井專業原有信息系統14套,涉及作業支持、作業設計及業務管理等方面,但多數系統年代久遠,技術老舊,需求變化單一,“煙囪式”管理問題突出,特別是地質、油藏、鉆完井、生產等各專業圍繞井筒數據依然是孤島,形成的數據未能有效成為一體。中海油作為世界500強央企,其奮斗目標就是實現世界一流能源公司,管理上也是瞄準現代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渤海油田作為中海油率先實現世界一流的先鋒隊,自然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鉆完井其數據管理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實現鉆完井數據系統化智能化應用迫在眉睫。
新鉆完井數據系統必須能實現數據集中存儲,數據滿足規范化系統化智能化要求,保留歷史數據資產唯一有效性,實時動態自動提取新數據入“湖”,兼容集團公司勘探開發數據一體化系統,主要作法如下:
針對新形勢要求,不斷修訂并建立健全鉆完井設計、鉆完井作業及鉆修機等方面數據采集標準規范,包括鉆完井數據采集規范、鉆完井數據質量規范及鉆完井數據采集管理制度,有效形成采集規范、采集管理制度、數據質量規范及考核制度等配套措施,為源頭數據100%實時有效采集夯實基礎,其中,鉆井數據采集規范圍繞1個一級業務,4個二級業務,7個三級業務,23個業務活動、106個數據集、1432個數據項進行,如圖1所示;完井數據采集規范圍繞1個一級業務,4個二級業務,12個三級業務,21個業務活動、138個數據集、1967個數據項開展,如圖2所示。

圖1 鉆井數據采集規范構成

圖2 完井數據采集規范構成
開發新鉆完井系統平臺,不但兼容原報表系統,自動提取鉆完井作業工程參數及作業日志,并重新設增加鉆完井基本設計及施工設計,以及鉆完井管理等相關內容,實現源頭數據一次性采集入湖,見圖3,未來還考慮增加業務協同管理平臺,分解年度經營考核目標、實現逐級分解,并夯實考核目標落實到日常生產活動上,見圖4。

圖3 鉆完井數據系統平臺

圖4 鉆完井業務協同平臺
根據新系統開發應用要求,應首先梳理清洗歷史數據,按照新規范要求完善數據并遷移,這些數據分為核心結構化數據及非核心非結構化數據,工作側重點在機構化數據上,通過對接新系統實現數據遷移,為了保證遷移數據質量,應組織對導入數據進行抽檢,抽檢比率不低于5%,確保歷史數據新源頭的正確有效性。
為了保持新鉆完井數據系統完整性,需要組織人工補錄歷史井資料,不斷將鉆完井設計、鉆完井日報、完井報告等按照新要求補錄進入新系統,并建立錄入數據質量檢驗標準,組織對補錄數據質量進行不低于10%的抽檢,確保歷史數據可靠性。
根據數據標準規范建立新的鉆完井數據采集模型,鉆完井現場新作業填報Report 系統,系統數據與云端數據庫數據一體化對接,新填報井數據包括基礎數據、油氣層數據、測斜數據、井眼軌跡、下套管、固井、井口、射孔、防砂、完井生產管柱、地層測試、井口設備、試壓等數據直接入湖;通過數據遷移及補錄的數據輸入Report系統,然后通過該系統導入進湖;鉆完井基本設計及施工設計,以及鉆完井管理等相關內容在新平臺填寫,可同步上傳入湖;數據存儲依托云端數據庫,分遠程服務器端云端數據庫和現場客戶端邊緣數據庫兩部分,云端數據庫兼容現有Report數據庫結構,保證數據無縫融合,同時還有數據擴容功能。
依據鉆完井數據標準規范,將老井資料清洗遷移,補錄缺失歷史數據,整合后存儲導入湖中,新井數據通過Report系統及新開發的鉆完井數據平臺一次性源頭輸入,新系統還提供LAS文件導入接口,實現現場錄井、泥漿及電測數據解析與存儲,并無縫上傳入湖存儲。
統一規范鉆完井數據推動數據自由安全流動,同時協同開展設計、實時輔助決策支持,有效提升鉆完井數據分析效率和質量,助力公司提效降本,每口井數據分析統計至少減少0.5人工時。同時,新鉆完井系統固化采集過程,統一業務應用,增強業務協同,深化了精細管理,滿足公司數字轉型需求,實現數據與應用分離,更好發揮數據資產價值,有力支撐鉆完井業務長期高質量發展。
(1)鉆完井數據系統化智能化應用首先實現鉆完井實時數據源頭自動采集及數據質量自動檢測,為井筒全壽命周期數據管理夯實基礎;
(2)自動分享數據,有效降低人工統計,高效低成本完成日報、月報、年報及其它統計工作;
(3)保持鉆完井數據完整,可有效提升鉆完井設計質量,通過精準設計助力精準施工;
(4)有效支持鉆完井作業動態管理,在復雜情況和事故處理過程通過自動分享數據,為專家科學決策奠定堅實基礎;
(5)圍繞井筒有效搭建數據一體化平臺,實現井筒勘探、開發和生產全壽命周期的動態科學管理;
(6)系統好壞關鍵在于用,應側重結構化數據進行不斷優化調整,保持系統實用高效才會有生命力。
(7)應同步推進業務協同發展,盤活圍繞井筒形成的全壽命周期數據資產,讓數據資產真正發揮應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