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鄉村春晚成為中國鄉土情感表達的方式。通過田野調查和案例分析的方式進行探索,鄉村春晚如何通過集體參與、情感共鳴、場域內群體和情感能量積累等機制,借助柯林斯提出的互動儀式理論,使鄉村居民的認同感、歸屬感得到升華。研究表明,鄉村春晚被認為是鄉村社區情感共鳴的領域,更是連接不同地域文化認同的筋骨,推動鄉土文化復興與跨世代認同傳承,有利于增強社區的凝聚力,促進社會資本的積累與發展。
【關鍵詞】鄉村春晚" 社區認同" 互動儀式鏈" 鄉村振興" 重構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23-0159-06
中國農村社會目前正處在結構變革的加速過程中。傳統鄉村社會的關系結構,在城市化進程和人口流動的相互影響下,發生了重大嬗變。鄉村的文化認同和群落意識逐漸喪失,特別是在青年群體中,鄉村文化認同的衰退是顯而易見的。這些改變固然影響著鄉村社會的安定,卻也帶來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重新思考的可能性。基于此,2018年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指出,鄉村振興一方面關乎經濟復興,另一方面則是文化復興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旨訴求。
鄉村春晚憑借其中國式的文化表達,以及廣大村民的廣泛參與,一種集體性特征的文化儀式已然成為農村文化復興和社區認同建設的一條重要溝渠,鄉村春晚成為農村文化復興的一條新的路子。不同于由CCTV主辦的春晚,鄉村春晚在節目編排中緊扣農村生活、鄉土氣息濃郁的同時,更傾向于展現本土鄉土特色。通過集體參與,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村民對農村文化的認同感和增進社區向心力的作用,鄉村春晚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并且,鄉村春晚在一定程度上加固了村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成為農村社區認同重構的必由之路,通過喚起鄉愁,傳遞著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探討鄉村春晚如何通過集體儀式的共享來推動鄉村社區身份的重構,是具有實踐及理論價值的。筆者將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其一,由鄉村春晚組成的互動“盛典”,對形成社區認同有怎樣的影響?其二,鄉村春晚中,互動儀式鏈中的四大元素具體呈現在哪里?其三,鄉村春晚的儀式空間和身份界限如何受到媒介技術影響?基于上述問題,文章將對鄉村文化治理中互動儀式鏈理論的配適性進行闡釋,并結合多點田野調查和多區域鄉村春晚案例給予分析。
一、互動儀式鏈理論與鄉村文化研究的現狀
(一)互動儀式鏈理論的演進
互動儀式鏈理論最初是由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1858年4月15日—1917年11月15日)提出,在戈夫曼(1922年6月11日—1982年11月19日)和柯林斯(1941年7月29日)等后起學者的貢獻下,逐漸被建構。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爾干指出,儀式是宗教活動的中心,通過增進集體感情、增進社會團結和群體認同感的方式,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儀式是宗教活動的中心。戈夫曼在互動儀式中提出“自我表現”的說法,他很在意同樣具有社會整合功效的禮節行為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戈夫曼認為,在人際交往中通過儀式性表達,使社會向心力在日常生活中被看似瑣碎的行為慢慢地提升了。而柯林斯繼承并繼續建構他們的理念,在后續研究中,柯林斯正式提出“互動儀式鏈”的概念。柯林斯總結了互動儀式的四個中心要素:共同關注焦點、團體成員在場、情感能量累積和象征資本生成。互動儀式鏈理論在被視為集體文化儀式的鄉村春晚中,對它的詮釋顯得相當重要。作為一種富有地方文化色彩的集體性儀式,鄉村春晚能夠通過村民集體參與和鄉土情感共鳴的反映,鮮活地增強鄉村居民的文化認同感。春晚的節目內容為鄉村居民設定了一個共同關注的“焦點”,通過集體大伙地觀看與討論,村民們參與這場文化盛宴,從而形成文化認同的“鄉土共同體”。春晚的現場活動為村民提供了“到場”的機會,集體活動的參與和情感能量的積累相互交疊,促進群體歸屬力。此外,鄉村春晚通過地方文化符號的塑造,成功地積累象征資本,這些文化符號加固了鄉村居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
(二)鄉村文化儀式的研究
鄉村文化儀式在當今社會結構和傳統文化傳承中頗具影響。傳統鄉村儀式,諸如廟會、集會與節日祭祀,除了其宗教屬性外,還是搭建社區情感鏈接與集體認同的主要步驟。隨著現代化進程加速,諸多傳統鄉村儀式逐漸走向沒落,90后與00后的人群對鄉村文化陌生感愈發顯著,鄉土文化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近年來,鄉村春晚作為新興文化儀式,逐步成為鄉村認同重塑的“鄉土凈土”。既有研究指出,鄉村春晚通過融入地方文化符號、促進集體參與及開展社區動員,已成為鄉村文化復興的重要推手。不同于傳統鄉村儀式,鄉村春晚的創新特征體現在形式和內容上。它通過地方民歌、戲曲、民間故事,以及流行元素的有機結合,滿足了村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同時借助現代媒介技術,積極打造地方文化標識。
(三)社區認同的建構與互動儀式的關系
社區認同指的是個體在情感和文化層面上與既定社區的歸屬感和依附感。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節慶與文化儀式類的集體活動有著不同群體的共同參與,可以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夯實其群體認同感。在鄉村傳統節慶和文化儀式中,村民群體的認同感通過共享的情感體驗得到升華。如今,鄉村春晚融合傳統鄉土味和現代流行元素,在重塑鄉村社區認同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借助互動儀式鏈理論中的共同關注焦點、群體在場、情感能量積累,以及象征資本的生成,推動鄉村春晚的集體參與與情感共鳴,加深了村民對鄉村文化的集體認同。學界現有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互動儀式框架與農村文化儀式的關系,但目前在鄉村春晚中關于互動儀式理論的實務研究的力度還不是很大,有關鄉村春晚的互動儀式場域研究還有待加強。基于此,文章將討論鄉村春晚研究的“薄弱點”。
二、互動儀式鏈在鄉村春晚中的適用性
文章在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基礎上,思辨其鄉村春晚作為集體文化活動中儀式性實踐的意義,以及其對社區認同重構的社會功效。互動儀式鏈理論認為,集體互動中的情感能量積累,在推動群體認同感和促進持續參與方面有著主導作用。柯林斯認為,成功的互動儀式是共同關注焦點、群體在場、共享情緒和象征資本四個基礎要素,積累實現情感能量,進而促動群體認同的形成和外展。在鄉村春晚中,互動儀式鏈理論在實踐中得到了具象化呈現。其一,鄉村春晚通過集思廣益的設計,節目內容和形式的多元化,成功創造了村民共同關注的焦點。其二,鄉村春晚的互動形式一方面在于現場參與,另一方面鄉村春晚擴大了參與范圍,節目策劃方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平臺的在線全程直播,使遠在異國他鄉的麗水人也能實時參與其中,形成線上、線下互動的全新體驗。
互動儀式鏈中另一個關鍵環節是情感能量的積累,而鄉村春晚則通過——“思鄉”“親情”“團圓”及“鄉音”等充滿鄉土氣息的集體表演,加之共同情感主題的分享討論,讓鄉親們的情感共鳴得到有效激發。例如,麗水經開區南明山街道秀山社區以“合力、合智、合心、合情”的四合主義為鄉村春晚的核心指引,與轄區村、企緊密合作,共同舉辦第二屆“村晚”。本屆鄉村春晚節目的編排多以觀眾觀看演出時容易產生共鳴的“團圓”和“親情”為中心。此外,2025麗水市遂昌縣鄉村春晚主題為“巳巳如意 生生不息”,遂昌縣鄉村春晚舞蹈《開門紅》拉開了此次鄉村春晚的序幕。之后,畬族服裝走秀、小品、三句半等十余個鄉土氣息的節目練練上演。這些節目在提升村民文化認同感的同時,也提升了麗水整體地域文化的社會知曉度。
三、鄉村春晚的儀式實踐與社區認同:跨地區案例的分析
為了分析鄉村春晚的儀式性實踐在鄉村社區中重構認同感的功用,文章以浙江麗水、青田、湖南岳陽、四川宜賓等地的春晚為研究對象,結合互動儀式鏈理論進行解讀與分析。研究發現,這些地區的春晚在展現共同的文化認同上有著一致性,但也呈現出各區域的特異文化呈現方式。
(一)共同點分析:鄉村春晚對社區認同的推動
1.共同關注焦點
在蘭德爾·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中,“共同關注焦點”被解釋為是集體互動過程中情感能量積累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鄉村春晚策劃中,不同地區的春晚通過鄉土文化、家庭團聚、鄉音鄉愁等主題,成為村民群體共同關注的焦點。村民集體參與加強了村民的文化認同感,還加深了情感共鳴的積累,使社區認同的構建愈發凝實。具體而言,麗水的方言小品、民間歌謠和岳陽的傳統戲曲等節目,成功吸引了大批麗水村民參與其中。可見,高參與率反映了鄉村春晚在跨地域和跨代際文化認同構建中的導向作用。
2.群體在場與媒介技術的結合
現代媒介技術已經成為推動鄉村春晚跨地域傳播的強大動力,跟隨直播和短視頻平臺的發展,跳躍出傳統鄉村活動的地域限制。像青田和麗水這樣的地區,通過“云直播+越洋連線”的形式,讓鄉村春晚的文化影響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如,青田鄉村春晚2025年的直播觀看人數已達到六十萬人次,參與者除了本地居民,還有來自全球三十三個國家的僑民也紛紛通過網絡平臺觀看演出。青田鄉村春晚的組織者李女士提到:“遠在他鄉的僑民通過‘云直播’參與鄉村春晚,他們能感受到家鄉的溫暖,還能在互動中與本地村民建立更深的情感鏈接。線上虛擬空間中的交流,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空間界限。”線上與線下的互動現象正是互動儀式鏈理論中“群體在場”的一種本土化呈現。
3.情感能量積累
在各地春晚中,情感能量的積累通常以情感主題的流露得以轉換,尤其是在鄉愁和團聚等話題的節目呈現上。一位年輕的受訪者王女士,她是一名務工人員,她分享了她的感受:“我已經好幾年沒有回家過年了,看到鄉村春晚節目讓我重新找回了與家鄉的情感聯系,我就想到了奶奶帶我去村口看戲的場景。”對鄉土情感的共鳴和個人乃至群體能量的積累并不僅僅停留于表層的熱鬧中。王女士的話語反映了她所代表的群體,通過在鄉村春晚節目中共同表達情感,觀看節目的麗水人在短短的時間內積累并釋放著情感能量,還在集體的情感共鳴中呼應與家鄉、與鄉村文化的想念與聯系。
4.象征資本
鄉村春晚為地方文化認同打造了鄉土文化的歸屬平臺,其豐富的節目內容傳播積累了象征資本,提升了地方文化的社會影響力。根據麗水春晚在2025年的傳播數據呈現,其影響力覆蓋中國的23個省份、552個縣,吸引了6.4萬個村落積極參與到“鄉村村晚大聯歡”之中。受訪者中,麗水鄉村春晚組委會的一位代表指出:“通過鄉村春晚,我們讓本地村民找到了自信,也找到了文化認同,也讓外界更加了解我們村的鄉土文化。”可見,通過持續不斷傳播和積累的象征資本,麗水鄉村春晚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特色標志,使得當地的鄉土特色文化逐漸獲得社會各群體的認可。
(二)差異性分析:地域文化差異與鄉村春晚的多樣性
作為一種鄉土文化載體,鄉村春晚的形式和內容在不同地區表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這些差異反映了我國地方文化的獨特性,但皆傳遞出春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實現認同感的構建和社群向心力。結合下述具體案例解讀,以其呈現鄉村春晚在不同地區的多樣性。
1.組織方式的差異
麗水與青田的鄉村春晚更側重村民的“自發性”,村民大伙自編自導,這種集體創作與全員參與形式,可謂是樹立了鄉村春晚策劃的范式。通過這種組織方式,有效拉深了節目的浙江鄉土文化深度,增進麗水民眾的集體認同感。相比之下,湖南岳陽和四川宜賓等地的春晚則更多由專業藝術團體主導,這種方式雖保證了節目質量,但村民存在感、參與感較低。筆者認為,專業化的表演形式能更好地傳播與展示當地傳統藝術,但對村民的參與感、體驗感和文化認同感的效度有待增進。
2.參與度差異
鄉村春晚的參與度直接影響其在推動鄉村認同領域的效度。在麗水與青田,鄉村春晚通過村民自導自演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外出務工人員和年輕人回鄉“辦節目”,無疑成為鄉村認同重構的重要渠道。麗水春晚數據顯示,外出務工人員的參與比例達到30%,各個群體的民眾參與為鄉村春晚增添了濃濃的情感鏈接。相對而言,湖南、四川等地的鄉村春晚雖然吸引了大量當地村民觀看,但由于節目表演過于專業化,導致年輕人的參與熱情較低,這也反映出春晚在促進文化認同上的效果有著局限性。
3.媒介技術應用的差異
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現代媒介技術在鄉村春晚的傳播中有著不可忽視的能量。在麗水和青田鄉村春晚節目策劃中,其充分使用“云直播”和各大短視頻平臺,達成跨地域的有效傳播,其中青田春晚的“越洋連線”使得廣大海外僑民能夠通過互聯網觀看家鄉村春晚,大幅加深了春晚的“跨地域”認同。這種新媒體技術跳出了傳統地域限制,鄉村春晚的影響力輻射地更遠。然而,湖南岳陽和四川宜賓的鄉村春晚,主要依賴傳統現場演出,媒介技術的應用則有待進一步建構,這對于遠在他鄉的觀眾影響十分有限。故而未能有效外延鄉村春晚的傳播邊界。
由上可知,不同地域的鄉村春晚在形式、內容、傳播等方面都存在著顯著差別,但鄉村春晚的訴求卻是大同小異——把本土文化的多元性、地域特色的發揚光大,把村民朋友吸引到一起,把農村認同感建設得牢固起來。但文化的多元性也帶來窘境:怎樣才能在不斷發展的現代娛樂需求與傳統文化之間找到融合的途徑?
四、鄉村春晚的挑戰與可持續發展路徑
(一)鄉村春晚的媒介化與商業化挑戰
隨著數字化技術和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鄉村春晚的數字化、媒介化程度逐年提升。這種提升有效擴展了鄉村春晚的觀眾范圍,尤其是通過“云直播”渠道,僑民與外出務工人員無論身處他鄉何地,皆能實時聆聽到來自家鄉的聲音。然而,傳播渠道的“云”升級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商業化質疑。這些質疑聲無疑是鄉村春晚在媒介化過程中的一種警醒之聲,讓主辦者繼續思考如何融合娛樂性與文化傳承的基本問題。面對商業體系的過度參與,鄉村春晚的主辦者們迫切找到內容與形式的融合點。鄉村春晚的創新有兩點是必不可少的:其一,需要滿足現代觀眾的文娛需求;其二,要確保鄉村文化的傳承與深度不被“一刀切”。
(二)鄉村春晚的程式化與創意性不足
隨著鄉村春晚在中國各地的熱度越來越高,內容和表現方式都缺乏足夠的地域特色,不少地區的鄉村春晚節目也逐漸陷入形式化、程式化的圍城。鄉村春晚節目大多過于倚重歌舞、戲曲這些傳統節目,與本土活力、現代審美產生了疲勞感。雖然保持了鄉土氣息,但這種缺乏地域特色的節目形式往往吸引不了青少年觀眾,對青少年的文化認同感甚至有所減弱。鄉村春晚在維持歌舞表演的傳統下,還要加入大眾歌曲、網絡短視頻,以及互聯網語言等更多現代要素,還要將“相親節目”融入其中,可以引起回村青年主動參與和觀看的積極性。
(三)鄉村春晚的代際斷層與文化傳承
隨著當今我國鄉村社會結構的變遷和年輕一代生活方式的改變,鄉土氣息在年輕人中的關注度下降,這直接導致鄉土認同感逐漸減弱,也使得鄉村春晚在鄉土文化傳承方面面臨著一定的危機。在湖南岳陽的鄉村春晚中,雖然年長的村民積極參與,但當地回鄉的年輕人由于節目內容和形式與他們的現代生活相脫節,不兼容,致使他們難以產生足夠的參與興趣。因此筆者認為,鄉村春晚應加入更多符合年輕人興趣的要素,比如流行歌曲、現代舞蹈、嘻哈音樂、短視頻創作,以及流行語言語匯,與身邊的鄉土文化相結合,讓年輕人感受到家鄉春晚的時代感,同時也能感受到鄉土文化的深厚底蘊。
(四)鄉村春晚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為保障鄉村春晚可持續發展,有效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商業化、創意不足、代際傳承等諸多問題,鄉村春晚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需要從多維度采取系統性戰略。一是各級政府要在文化創新與傳統傳承之間尋找融合點,在資金、資源層面上加大支持力度。為保證傳統文化要素的中心傳承得到資金保障,還可以設立專門的經費或文化扶持基金,對鄉村春晚項目的創新環節予以資助。二是鄉村春晚要以鮮明的地方鄉土文化屬性為依托,以重塑不同群體的文化認同感為紐帶,加深文化上的認同感。通過讓回鄉的年輕人主導節目創作,也可以保證鄉村春晚的內容與現在的審美更加契合,從而提高他們對鄉村文化的知曉度和認同感。三是跨區域的鄉村春晚“大聯動”,對其可持續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通過建立跨區域鄉村春晚聯動平臺,分享各地的成功經驗。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一方面,鄉村春晚是傳統文化和情感表達的載體,另一方面,它也通過村民的集體參與、情感能量的累積、符號資本的生成,使得鄉村社會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文章通過對浙江麗水、青田、湖南岳陽、四川宜賓等地區的鄉村春晚案例進行分析,通過互動儀式鏈理論論域下的鄉村春晚如何通過互動儀式這四個要素來整合社區認同的重構可能性,呈現出我國各個地區鄉村春晚的共性與差異性。為促進農村春晚的可持續發展,在保持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時,融入現代流行元素,使之吸引年輕一代。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鄉村春晚與短視頻、Live直播等媒介形式的融合,對鄉村社區身份認同、文化傳播等多元影響的研究,也需要不斷深化。而這些都需要在作為集體性的鄉土禮儀活動中開展,鄉村春晚逐漸成為一種不二的載體,可以讓鄉村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孫潔,靳清揚,王玥然.從生計遷移到生活方式遷移:發達地區青年人逆城市化流動[J].城市發展研究,2024(05):24-31.
[2]羅濤.鄉村春晚:鄉土文化的棲息地:基于麗水鄉村春晚的調查[J].麗水學院學報,2023(04):80-83.
[3]辛逸,趙月枝.鄉村春晚、女性主體性與社會主義鄉村文化:以浙江省縉云縣壺鎮為例[J].婦女研究論叢,2019(02):17-29.
[4]Durkheim,é.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M].New York: Free Press,1912.
[5]Goffman,E.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M].New York:Doubleday,1967.
[6]Collins,R.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7]梁婉穎,楊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文化資源傳承創新法治保障方略[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1):58-65.
[8]李少惠,袁碩.源流耦合:鄉村公共文化治理中合作生產的生成機制:基于鄉村春晚的案例分析[J].治理研究,2024(02):73-91+158.
[9]趙月枝,龔偉亮.鄉村主體性與農民文化自信:鄉村春晚的啟示[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8(02):5-16.
[10]劉春曉,劉立志,王丹,等.集體儀式促進群體情緒感染的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22(08):1870-1882.
作者簡介:周薈(1981—),女,副教授,主要從事藝術學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為浙江音樂學院實驗室及科學研究平臺2022年度開放基金資助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名稱:鄉村振興背景下浙江區域“鄉村春晚”營建機制研究,項目編號:ZY2022D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