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間美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以剪紙、刺繡、雕刻等多樣形式體現勞動人民的審美追求。其借助展覽、表演等形式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傳播,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也能激發群眾的文化認同感。文章從分析民間美術的傳承現狀出發,以貴陽市烏當區為例,結合影響群眾文化活動傳承民間美術效果的因素,分別提出構建展示平臺、設計精品項目、提升互動體驗等方面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民間美術" 群眾文化活動" 傳承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23-0183-06
長期以來,民間美術借助口傳心授和世代相傳的方式得以延續,在特定的歷史、地理、經濟環境中形成了多樣化的表現形態。這些技藝蘊含著民族文化的獨特符號體系,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而群眾文化活動作為一種社會性的文化表達形式,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民間美術的保護與傳承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地方文化館應有機融合群眾文化活動與民間美術內容,增強文化活動的互動性,同時進一步創新傳統藝術形式,使其煥發新的活力。
一、群眾文化活動傳承民間美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展陳空間有限,內容吸引力弱
烏當區民間美術在部分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展陳形式較為單一,現有展覽多集中于靜態的平面展示,缺乏動態展示和多感官交互設計。部分為群眾文化活動服務的展館空間有限,基礎設施老化,設備更新遲緩,難以適應現代展陳需求,無法為觀眾提供沉浸式的參觀體驗。與此同時,部分群眾文化活動展示內容的創意不足,陳列方式較為傳統,布局設計缺乏吸引力,展品信息的呈現方式較為單調,未能展現民間美術的深度價值。
(二)活動形式單調,資源配置散亂
部分群眾文化活動中的民間美術項目開發仍停留在基礎層面,部分活動策劃缺乏區域特色的突出表達,對現有資源的利用范圍較為狹窄且涉及面也不足,活動內容設計多以短期性和單次性為主,缺乏系統性的規劃[1]。這在烏當區也存在類似情況,而且部分群眾文化活動整合文化資源的能力較弱,項目設計與區域內的文旅、教育、創意等領域之間的聯動性不強,不同資源主體之間協同合作的深度不足,未能充分共享與優化配置資源。與此同時,也存在文化活動的主題和內容形式趨于固定化、項目創意創新能力有限等問題,導致未能形成具有代表性和品牌效應的精品項目。
(三)互動體驗缺乏,群眾參與熱情低
烏當區部分群眾文化活動中民間美術項目的互動性較為薄弱,活動內容偏重作品展出或成品陳列,忽視了觀眾動手實踐的體驗需求,缺少能夠深入參與的環節導致活動趣味性不足,難以滿足不同群體的參與期待。而且在部分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中,部分活動形式較為單調,未能針對不同年齡層次和文化背景的參與者提供多樣化的互動方式,尤其缺乏適合青少年和年輕群體的體驗式活動,未能有效提升年輕觀眾的參與度。
(四)線下活動為主,文化傳播覆蓋窄
在傳承民間美術的過程中,烏當區部分群眾文化活動依賴線下活動形式,習慣于在固定的場館或特定的活動場地開展,傳播形式較為傳統,主要借助展覽、演示、講座等面對面形式進行,傳播范圍的局限性問題突出,未能有效覆蓋更廣泛的受眾群體。部分群眾文化活動對線上資源的利用率較低,缺乏充分發揮數字化和網絡平臺潛力的系統性布局,宣傳活動主要依賴傳統媒體或局限于小范圍內的社區傳播。而且部分地區的民間美術傳播活動還停留在區域性展示,未能突破地域局限形成跨區域或更廣域的傳播效應。除此之外,當前的文化傳播模式未能有效適應信息碎片化和即時化的趨勢,活動內容難以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形式高效轉化和傳播,無法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和參與。
二、影響群眾文化活動傳承民間美術效果的因素
(一)功能定位固化,設計理念陳舊
影響場館功能和展示設計創新的因素包括硬件設施局限性、策展理念陳舊。部分場館在建設初期定位為傳統文化展示場所,功能設計缺乏前瞻性,空間布局和設備設置難以滿足現代多元化展示需求,導致展陳形式固化,缺乏動態展示和沉浸式體驗的支持。策展理念未能與當代審美和科技應用相結合,部分展覽策劃仍以傳統靜態展示為主,缺少多感官交互體驗的設計,內容呈現形式未能適應不同觀眾群體的興趣需求。而且,部分策展團隊在創意設計方面的能力不足,跨領域專業資源的引入不夠充分,難以引導展陳內容與現代傳播技術相融合。
(二)統籌機制薄弱,資源融合不足
資源整合不足與缺乏系統化規劃的原因在于主體間合作深度不夠以及區域性資源利用效率低下。不同文化資源的管理權分散,各主體之間的溝通與協作機制尚未形成,導致文化活動的資源整合更多依賴臨時性協調,難以實現長期協作與深度共享。而且在部分群眾文化活動中,資源配置缺乏統籌性規劃,未能建立全局性發展視角,不同活動之間存在內容重復或資源浪費的現象,無法形成互為補充的活動體系,導致活動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而且這也會導致區域內文旅資源的聯動性不強,文化與教育、創意產業之間的結合深度有限,進而影響挖掘文化資源綜合價值的程度。
(三)調研環節單薄,互動策略單一
需求調研缺失與互動模式單一的根源在于部分活動策劃對目標群體興趣的精準把握不足、調研機制缺乏體系化設計。部分文化活動的策劃團隊未能充分了解不同年齡、職業、教育背景等群體對民間美術的興趣點和參與偏好,活動設計存在目標群體模糊化的問題,導致活動內容未能觸及受眾的核心需求[2]。除此之外,部分群眾文化活動的前期調研工作多以簡化形式開展,調研工具的科學性和調研樣本的覆蓋面不足,未能形成數據驅動的設計導向,調研結果對活動策劃的指導作用有限。而且部分活動設計的互動環節過于單一,缺乏層次感和深度體驗,難以激發參與者的主觀能動性。此外,部分活動反饋機制不完善,分析觀眾反饋數據的能力較低,未能形成閉環式優化路徑,也會導致互動模式的創新難以契合群眾需求。
(四)技術儲備不足,傳播模式落后
技術滯后與數字傳播薄弱的原因主要包括數字化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技術與文化內容的融合深度不夠。由于地方文化領域的數字化建設起步較晚,基礎設施薄弱,缺乏系統化的資金投入支持,導致現有數字平臺的技術水平難以滿足現代傳播需求。在此背景下,部分群眾文化活動的技術團隊建設相對滯后,專業化技術人員數量有限,部分從業人員缺乏數字化領域的技術儲備與經驗,難以推動數字傳播內容的創新發展,進而致使現有資源的數字化程度偏低,未能有效數字化表達民間美術的文化內涵,導致內容的質量和吸引力不足以適應互聯網傳播的競爭環境。除此之外,數字傳播的布局缺乏長遠性規劃,未能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和多樣化的傳播渠道,也會導致部分群眾文化活動的傳播目標和覆蓋范圍不清晰,難以實現精準傳播。
三、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傳承與發展民間美術的路徑
(一)依托場館資源,構建展示平臺
1.設置專題展區
文化館需要根據民間美術的具體類別和特點進行科學規劃,基于展示內容劃分區域,突出主題的鮮明性。展區應包括傳統技藝展示、制作工具陳列和歷史文獻說明等內容,借助實物與圖文結合的形式,全面呈現民間美術的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與此同時,文化館應注重展覽空間設計,利用燈光、背景布置等手段增強視覺沖擊力,并結合數字技術,為群眾提供動態的學習體驗。文化館需要安排專業的解說人員,為群眾提供翔實的信息解讀,并定期更新展覽內容,以季節性等主題為主線,吸引群眾反復參觀。以設立簸箕畫專題展區為例,文化館應分析簸箕畫作為烏當區特色民間美術的重要性,借助專題展區全面呈現其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具體而言,工作人員應選擇文化館內空間寬敞、光線適宜的場地,以主題明確的空間布局為核心,將展覽分為三個部分:歷史溯源區、技藝展示區和互動體驗區。歷史溯源區應借助墻面展板展示簸箕畫的起源與發展脈絡,配以精美圖片和文字說明,并設置小型屏幕播放歷史技藝傳承的短片。技藝展示區需布置專用展柜,用于陳列不同年代、風格各異的代表性作品,并在展柜旁配置放大鏡便于群眾觀察細節,同時安裝防護裝置以保障作品安全。在展區中央,文化館應設置工作臺,由現場工作人員演示制作過程,并提供各類簸箕及繪制工具作為輔助展示。除此之外,文化館應將互動體驗區設計為獨立區域,配置基礎工具和顏料,并布置簸箕畫DIY體驗臺,供參觀者參與創作活動。文化館還需要在展區入口處設置文化墻,嵌入地方特色標志性元素,借助視覺效果進一步吸引群眾的注意力[3]。
2.打造流動舞臺
打造流動舞臺需要文化館整合多方面資源,靈活展示文化內容。具體而言,文化館應根據民間美術的特點設計專用展示設備,利用移動展板、便攜式燈箱和多功能展示車,使舞臺設備能夠適用于不同的場地需求。流動舞臺需配備音響系統和便攜式講解設備,支持在戶外或臨時場地開展講解或表演。為此,文化館應制定詳細的巡展計劃,明確展示內容、時間安排和線路設計,并結合地域特色與受眾特點,注重展示形式的多樣性。與此同時,文化館需要保障現場活動的秩序和安全,并提供咨詢臺等必要的服務設施。以組織“民間美術流動展車”為例。文化館需要選擇適合改造的車輛,并將車廂劃分為三部分:展示區、互動區和宣傳區。展示區應有透明展柜,擺放精選的剪紙、蠟染等民間美術作品,并由文化館在展柜內部安裝防震固定裝置以保障作品安全。文化館還應在展柜上方安裝LED屏幕,循環播放技藝展示的視頻內容。互動區則設于車廂中央,由文化館將其布置為便攜式制作臺,配備必要的工具與材料,以便群眾可以體驗簡單的民間美術活動。宣傳區需布置在車廂后段,借助展板、書籍和宣傳冊等媒介展示民間美術知識及技藝傳承的相關信息,并在旁邊設置觸摸屏供群眾查詢詳細資料。工作人員還可在車外設置可伸縮式遮陽棚,用于搭建小型演示平臺,以便技藝傳承人在平臺上進行現場制作表演。除此之外,文化館需要制定詳細的巡展路線計劃,定期安排流動展車到社區、學校及文化廣場停留展示。
(二)整合活動資源,設計精品項目
1.舉辦節慶活動
文化館需要立足于傳統節日或地方特色,確定適宜的主題與內容,同時整合民間美術資源,將技藝展示、現場體驗與節日氛圍相結合。與此同時,文化館也要注重活動場地的布置,設計具有濃厚傳統文化氣息的空間布局,利用彩燈、布景和音效烘托氛圍。文化館需要以技藝表演、作品展示等多種形式,在兼顧不同年齡和興趣的受眾需求的同時,加強與社區、學校、文化企業的協作,鼓勵其共同參與策劃活動,以便充分利用活動資源。文化館還要制定詳細的活動流程,分階段安排技藝表演、文化講解和互動環節,保障群眾能夠全面了解民間美術的內涵,并準備多語種解說或文字說明,為不同文化背景的群眾提供便利。以結合春節慶祝活動,組織剪紙作品展覽為例。文化館需要從節慶氛圍和藝術特色入手,整合場地、作品和活動資源,保障活動具有足夠的吸引力。為此,文化館可以選擇城市廣場、社區活動中心為主展場地,布置適合春節主題的紅色背景墻與燈籠裝飾,并在入口處設置拱門,以便進一步突出節慶氛圍。展覽區域可劃分為作品展區、互動體驗區和創作展示區三部分。具體而言,在作品展區中,工作人員需要借助展架排列剪紙作品,并按主題分類陳列,結合窗花、年畫等春節傳統元素,附上作品創作者簡介和文化背景說明。在互動體驗區,工作人員需布置簡單制作桌,并為每桌提供工具與紅紙,安排志愿者指導群眾完成基礎剪紙作品,同時設立小型展板展示參與者的作品。在創作展示區,文化館可邀請當地知名剪紙藝人進行現場創作,并安排具體時間段開展演示,以此吸引群眾駐足。
2.推出特色課程
文化館需要圍繞民間美術的具體技藝設計適合不同群體的教學內容,兼顧文化傳播與技藝實操的平衡。其中,課程規劃應涉及基礎理論、技法學習與作品創作三個層次,逐步提升群眾的技能水平,并根據學員的年齡或學習目標分班教學,為青少年、成年人和專業愛好者設計差異化課程內容。教學形式宜采用理論講授與動手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引導群眾親自參與,從而加深其對技藝的理解[4]。文化館應提前準備課程所需的材料與工具,并結合實際情況提供必要的使用指導,保證教學順利進行。以開設“布依族服飾手工坊”為例。文化館需要圍繞布依族傳統服飾的制作工藝展開課程設計,將課程規劃分為短期班與長期班。其中,短期班教授布依族服飾的基本構造和圖案設計;長期班深入教授挑花、刺繡等傳統技法。文化館應設計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制定詳細教學大綱和時間安排,保障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可以相輔相成。在此過程中,文化館可以邀請經驗豐富的布依族服飾傳承人擔任主講師,并為群眾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文化館應在課程中安排手工實操環節,結合視頻演示和教師的指導,引導群眾完成具體作品。文化館可以定期舉辦小型展覽,邀請公眾參觀,并搭建課程線上互動平臺,發布課程視頻與制作教程,以此方便群眾之間分享學習。
(三)結合群眾需求,提升互動體驗
1.開展沉浸活動
文化館需要綜合規劃場景布置、體驗內容和參與方式等方面,保障群眾能夠全方位感受民間美術的技藝精髓。在選擇活動場地時,文化館需要塑造氛圍,結合傳統建筑元素、藝術裝置和多媒體影像,營造濃厚的文化體驗環境。與此同時,文化館也要制定詳細的活動流程,緊密結合技藝演示與群眾互動活動,安排群眾近距離觀察制作過程,并指導其完成部分工序。文化館還應設計不同層次的體驗內容,并控制體驗活動的節奏,合理分配時間,使群眾能夠專注于每個環節。以舉辦民間技藝日,設計“親手挑花”環節為例。文化館需要從場地布置、活動流程、材料準備等多個層面入手,突出傳統工藝的參與性。為此,文化館可選擇社區文化廣場為主會場,布置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裝飾,并將挑花環節安排在中央區域,設置長桌為制作平臺,為每張桌子配備刺繡框、布料、針線及挑花圖案模板。在入口處,文化館可布置簽到臺并分發活動材料包。材料包內應包含活動流程表和基礎工具,便于群眾快速融入活動。在制作區域旁,文化館可設置解說區,安排傳承人講解挑花的起源、工藝特點和文化背景,同時展示部分精美成品作品。設計環節可分為基礎練習和圖案制作兩個階段。其中,基礎練習由傳承人現場演示基本挑花針法,鼓勵群眾模仿學習并接受指導。隨后,工作人員可分發簡單圖案模板,引導群眾完成圖案制作實踐。文化館還應增加互動提問環節,解答群眾的疑問,以此提升活動的趣味性。
2.組織社區競賽
文化館需要以公平、開放的原則為基礎,制定完善的競賽規則和評審標準,進一步提高群眾的參與度。文化館應明確競賽主題和形式,突出民間美術的特色和文化價值,并提前向群眾告知活動的具體時間、地點和參賽要求。文化館需要設置適當的報名方式,以便群眾能夠輕松參與并了解活動細節。與此同時,文化館也要邀請專業評審團隊,邀請民間藝術專家或文化活動組織者,客觀評價參賽作品,并保證評審過程公開透明。文化館可以在活動中設置互動環節,鼓勵參賽者展示作品并分享交流創作經驗,促使其彼此學習借鑒。以舉辦“創意織造土布大賽”為例。文化館需要結合活動內容設置多個競賽環節,保障比賽流程緊湊有序。具體而言,文化館可選擇社區文化中心或活動廣場為主場地,布置傳統織布機和相關裝飾物以營造文化氛圍,并提前發布報名信息。比賽開始前,文化館需要邀請土布制作技藝傳承人進行開場演示,講解土布工藝的基本流程與設計原則,為參賽者提供技巧指導。在比賽過程中,文化館需要安排裁判員現場觀察,保障選手按規則完成準備、設計、織造和裝飾等任務。為進一步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互動性,文化館可以借助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評選人氣作品,同時邀請專業評審團根據工藝水平、創意性和美觀度為作品評分。比賽結束后,文化館要舉辦頒獎儀式,頒發榮譽證書和獎品,并在館內展出獲獎作品。
(四)融合現代科技,拓展傳播形式
1.開發數字資源
開發數字資源需要文化館以系統性和可持續性為原則,全面梳理民間美術的歷史資料和實物信息,進而以高分辨率圖像、視頻記錄和文字說明等多種形式完善數字化檔案。在此基礎上,文化館需要開發多媒體資源,借助能夠動態展示傳統技藝流程的動畫、互動式教學模塊和虛擬現實體驗內容,為群眾提供直觀的學習方式,并整合已有的公共數字資源平臺,搭建民間美術數字傳播渠道,便于群眾借助多終端設備隨時隨地訪問相關內容。在此過程中,文化館需要優化資源的分類和檢索功能,借助主題劃分、關鍵詞搜索和個性化推薦等方式提高群眾獲取信息的效率。以完善“烏當區民間美術數字博物館”為例。文化館需要從內容收集、功能設計和技術優化多方面入手,進一步提高平臺的互動性。為此,文化館應系統整理烏當區民間美術的圖像、視頻、文檔資料,并邀請專業攝影團隊拍攝剪紙、挑花、蠟染等傳統技藝的高質量圖片和動態演示視頻,同時錄制傳承人講解的音頻或視頻。在搭建平臺時,文化館需要采用分區布局,將數字博物館劃分為技藝展示區、傳承人專欄、歷史溯源區和互動體驗區等模塊,并為每一區域設置清晰的導航菜單和標簽分類,以便群眾快速找到所需內容。與此同時,文化館應引入技藝在線教學功能,制作可供下載的基礎練習模板和分步操作視頻,以便群眾能夠在線嘗試制作并提交作品至展示墻。文化館還要整合群眾互動方式,開放在線留言區和技藝問答專欄,為群眾與傳承人提供溝通渠道。除此之外,文化館還要設計數據更新計劃,每季度添加新的作品、視頻和技藝信息,保持內容的新鮮感。
2.借助新媒體推廣
文化館需要針對目標群體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平臺或傳播方式,并借助創新內容形式提升傳播效果。具體而言,文化館需要制定涉及短視頻、直播等多種渠道的傳播計劃,保障民間美術相關內容能夠精準觸達目標受眾。文化館應設計多樣化的推廣內容,借助展示創作過程、講述技藝背后故事以及從業者訪談等形式,增強信息的吸引力,從而適應新媒體環境中快節奏的傳播需求。在推廣過程中,文化館也要靈活運用新媒體數據分析工具,監測內容的傳播效果,并根據數據優化傳播策略。與此同時,文化館可邀請文化領域的意見領袖助力推廣,提高民間美術內容的社會關注度。以利用抖音、微信視頻號等平臺發布“一分鐘學習剪紙”系列視頻為例。文化館需要從內容策劃、制作與推廣環節全方位布局,進一步提高短視頻內容的吸引力與傳播效率。為此,文化館應精心設計視頻主題,圍繞基礎技藝、傳統圖案和創意設計三大板塊制作內容,并將每集視頻時長控制在一分鐘以內,保證節奏緊湊且信息量充足。工作人員需要選用高清拍攝設備,從多角度記錄剪紙過程的每個細節,并配以簡明的字幕,標注關鍵步驟,以便幫助群眾更好地理解內容。與此同時,文化館可以邀請剪紙傳承人或專業手藝人參與拍攝,借助簡潔易懂的語言為群眾講解技藝要點,并添加輕松愉悅的背景音樂提升觀看體驗。在后期編輯時,工作人員需要適當使用動態轉場和特效,突出剪紙的細節與完成效果,進一步增強視覺沖擊力。文化館需要定期發布系列視頻,保持更新頻率和內容的一致性,以此提升群眾的持續關注度,并在平臺首頁或視頻詳情頁設置二維碼鏈接,引導群眾訪問相關的技藝教學頁面或活動報名信息,以此擴展傳播范圍。
四、結語
借助群眾文化活動這一廣泛而靈活的平臺,文化館能夠提高動態傳播民間美術的效率,進而多層次激發并創新文化資源。在這一過程中,文化館需要結合文化活動的多樣性以及群眾需求的多元性,為創新民間美術傳承方式注入新的可能,進一步調整優化社會文化結構,延續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社會影響力。面向未來,民間美術的保護和發展需要文化館立足于文化根基,構建更符合當代需求的傳承體系,使其在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煥發生機。
參考文獻:
[1]肖麗潔.群眾文化與美術活動有效結合的路徑[J].三角洲,2024(32):125-127.
[2]王娟.群眾文化活動中民間民俗美術的傳承與發展趨勢[J].中國民族博覽,2024(12):203-205.
[3]岳陽.民間美術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傳承和發展探析[J].參花,2024(04):155-157.
[4]張志惠.民間美術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傳承與發展[J].文化月刊,2023(07):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