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煥龍+黃飛云


摘 ? 要:鏨刻作為銀飾鍛造手工中一種傳統手工藝,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國文化地位中地位不斷的提升,手工藝越來越被重視,本文以大銀工坊為例,對銀器鏨刻手工藝的傳承現狀進行了初步探索。銀飾鏨刻工藝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行走了幾千年,愈加受到重視。
關鍵詞:手工銀器;鏨刻工藝;大銀工坊,傳承
中圖分類號:J526.1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0-0018-02
傳統手工藝在歷史上曾經創造出無與倫比的藝術成就,光輝燦爛地行走了幾千年,一直走到今天,但由于大機器生產的時代來臨,信息時代的日新月異,到了現代,傳統手工藝步履日趨艱難。然而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手工藝傳承和發展也遇見了新的契機,所以本文以大銀工坊為例,探索的銀器鏨刻手工藝的傳承現狀。
一、錘子下的精彩
(一)手工銀器傳承人
銀作為一種貴金屬,散發著月光一樣溫潤迷人的光澤,有著令人滿意的延展度,打造出來銀器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器皿,而唯有少數卓越的手藝者才能親手打造出這些精品。楊煥龍先生在經過14余年的手工鍛造學習實踐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創作內容涉及宗教建筑飾物用品、生活用品、旅游紀念品、工藝品等幾大類。
如圖1是楊煥龍先生親手打造的桂花龍形雙耳香爐,精湛的工藝,傳統元素的運用收放自如,整個作品無聲地傳播著一種精致與細膩。
圖2是楊煥龍先生手工鏨刻的枯木逢春壺,簡潔流暢又有力的線條,來自于大自然的靈感的啟發,帶給人豐富的意象和聯想。不僅僅是桂花龍形雙耳香爐和枯木逢春壺,楊煥龍先生還親自設計并制作的的桂林山水擺件”、“桂壺”、“雞血石純銀吊墜”、“象鼻山吊墜”、“象鼻山擺件”、“桂花系列手鐲”、“桂花系列吊墜”、“月桂梳”等,以獨到的設計、新穎的造型、精湛的工藝、贏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
(二)非物質文化傳播基地
作為桂林市園博園的非物質文化傳播基地,大銀工坊已經著力于民族手工設計與制作已二十余年。目前以開發旅游文化、發展地方民族傳統手工藝為重點方向,以銀制產品為專業,在北京、上海、內蒙、云南、湖南等地均有合作項目,并在國內外等建立了廣泛的友好發展合作關系,在業內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手工鏨刻銀器的價值
銀器鏨刻工藝歷經數千年,傳統的鏨刻都是純手工,鏨刻技藝至少需要學習十到二十年,而所鏨刻的作品工藝與個人的藝術水平和修養直接相關。手工作品是根據匠師的靈感即興創作,傾注著作者的體溫、情感與藝術修養,因此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注入了靈魂的生命體。而鏨刻工藝這一種特殊的金屬工藝,手工藝者根據預先設計好的紋飾,使用錘子擊打不同形狀的鏨刀,從而在金屬的表面形成深淺不一的線條和圖案紋飾,極具藝術感染力。
在目前高度機械化的時代,金屬工藝師以手工操作工具打造銀器,但是繁復的精品銀器只有手工才能做出來。鏨刻是以錘、鑿、推、挑、攢、扭等多種手工技法制作的,時間長、速度慢,對一些極為微細的部位都能雕刻,手工鏨刻的的特點是唯一性、獨特性,因而決定了其稀缺性、藝術性與收藏價值。一件精品約需花費手工藝者好幾個月才能完成,如此高超的工藝不僅表現在精致的外表,同時也賦予內在的價值。
二、手工鏨刻銀器的制作
(一)手工銀器的制作流程
手工銀器的制作流程包括選材,熔解,敲片,下料,拉絲,制模,括形,畫樣,鏨刻,焊接,組裝,打磨,清洗,拋光等十多個步驟。每一件精品銀器和銀飾都是在手藝者嚴格按照步驟,一錘一敲下純手工打造出來的。大銀工坊手工藝品一直沿襲著純手工方式,鏨刻的工具是各種形式的鏨子和手錘,鏨子的樣式有幾十種之多,手工鏨刻的過程是其它科技手段不可以代替的,用制模翻模和電子雕刻技術完成的工藝品已經喪失了人文藝術特征,所以大銀工坊的手工藝始終保持著手工鏨刻的原始性,維護著手工藝與史俱來的個性特征。
(二)手工銀器中的鏨刻工藝
作為一種傳統的手工銀器的技藝,“鏨刻”屬銀飾鍛制手工中基本而又主要的表現藝術形式。鏨刻主要是運用“鏨、刻、鏤”等技藝,利用錘子在銀器上創作出各式各樣奇特造型以及精美生動的圖案,使銀飾在藝術形態方面更加多元、飽滿和立體,從而升華了銀器的形態氣質。
鏨刻用的工具一般包括一把錘子和一套鋼制鏨子。鏨子的種類有很多,一般大概分為四大類:平鏨,壓鏨,細花鏨,沖鏨,而每一類都有很多種款式。手工藝者分別根據不同的器型的作品要求來使用不同的鏨子。制作銀器的時候,手工藝人者一手執鏨,一手握錘,選用合適的鏨子,將圖案紋樣鏨刻在銀器的表面。傳統的鏨刻工藝主要有陽鏨、陰鏨、平鏨、鏤空等方法。手工鏨刻凸顯了匠師“以一種與藝術家相類似的方法創造一種有意味的形式”。(魯道夫 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這種有意味的形式突出銀飾設計的審美情感與審美愉快,在靜謐的器物中傳遞銀飾華麗的內容,使銀器以無聲的方式交流與傳遞一種細膩和精湛。
三、手工銀器的傳承
楊煥龍先生所在公司大銀工坊,是致力于傳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文化的企業,楊煥龍先生在公司擔任首席設計師,主要研發和打造以傳統工藝為載體的高級手工銀飾工藝品和旅游產品。并且在工作期間,楊煥龍先生先后帶出二十余名徒弟來傳承這一項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傳統手工藝。
(一)師徒制
對于手工藝的傳承,過去有一種說法:“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而今天傳承方式發生了改變。人們對物質生活水平追求的提高,在一定意義上為手工業的發展體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社會的發展,人們之間交往距離的拉近,相對保守的傳統意識有所減弱,開始直系親屬以外的親戚朋友之間招收學徒,現在楊煥龍先生已經打破了“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界限,教出的徒弟有男有女,徒弟有直系親戚也有其他手藝愛好者。
目前大部分徒弟都是初中畢業后就開始學習手工藝,因此大部分學徒都處于青春期。心理學研究表明,是在心理、生理上向成人期過渡的階段的青春期,此階段的青少年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心智也逐漸成熟。處于學習階段的學徒脫離學校走向手工作坊,所以師傅在教授學徒技藝的過程中,不僅僅是手工藝師傅,還承擔起著徒弟們人生導師的角色 ,師傅在傳授技藝方面的知識、經驗和見解時,也講授做人處世的藝德,相輔相成的這兩方面對學徒技藝和思想的都有著共同提升的作用。
(二)授課制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國文化地位中地位不斷的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國家持久關注和重視,一部分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國內的一些高校也開始聘用優秀匠人講授、傳承自己的傳統手工藝絕活,于是一種新的手工藝傳承方式誕生了——授課制。2014年大銀工坊成為了廣西藝術學院的教學實踐基地,這里便成為了廣西藝術學院產品系老師和學生課外觀摩學傳統銀器制作工藝的調研基地,而楊煥龍先生先后被廣西藝術學院、桂林理工大學等高校聘為教師,學校開設講座和課程,請楊煥龍先生講解和親自傳授手工打造銀器的專業知識。于是,手工銀器的制作工藝就要在高校里傳承給了新的一代。
四、結語
現代社會的發展,機器生產的拓張,,手工銀器也在演進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國文化地位中地位不斷的提升,手工藝越來越被重視,銀飾鏨刻工藝這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行走了幾千年,雖然面臨危機但也慢慢被傳承下去。本文以大銀工坊為例,對銀器鏨刻手工藝的傳承現狀進行了初步的探索,發現手工藝傳承人的代代相傳和非物質文化基地的傳播和發揚,傳統工藝沒有被遺忘,正在新的一代中傳播開來,這將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參考文獻:
[1]劉玉平.銀器[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2]劉玉平,陳志高.銀器鑒賞寶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3]潘嘉來,李飛.中國傳統銀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4]魯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堯,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梁永華.白族銀器手藝傳承研究——云南大理鶴慶新華村的個案[D].云南師范大學,2014.
[6]溫淼,趙曉穆,馬佳.小錘敲過幾千年——云南鶴慶新華村民間首飾調研[J].中國黃金珠寶 , Jewelry & Gold,2008(04).
[7]潘妙.云南白族銀器及銀飾[J].裝飾,2005(10).
[8]周建立.中國民間銀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