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杰 楊開元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回眸2023 年,既有全力確保黃河安瀾的精準發力,亦有推進黃河保護治理現代化的砥礪前行,更有“河菏美美”多彩畫卷的精心描繪。山東菏澤黃河在高質量發展中交出合格答卷,在強力推進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中邁出鏗鏘步伐。
聚焦主業 扛牢使命佑河安
長期以來,防汛抗洪是菏澤黃河河務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傳統“人防+ 物防”的基礎上,如何向“智防”發力,菏澤黃河水旱災害防御工作面臨著一系列難題。
“緊緊圍繞‘四預措施、水工程調度、搶險技術支撐,對內狠抓能力提升,對外壓實各方責任,推進各項防汛工作高質量開展?!?023 年菏澤黃河水旱災害防御、水調暨供水工作會議上,菏澤黃河河務局黨組書記、局長孫文華的話擲地有聲。
主動出擊,構建防汛全鏈條責任新體系。
持續完善防汛體制機制?!?023 年菏澤市黃河防洪預案》《菏澤市黃河防汛職責》首次以市政府文號印發,加強了文件的權威性,厘清了防指成員單位黃河防汛職責。完成沿黃防汛布防體系建設工作,繪制中常洪水、大洪水的布防體系。加強對各級行政首長技術培訓,落實防洪工程、水閘、灘區巡查防守“三個責任人”和應急、消防、社會應急救援等多元力量4000 余人,為黃河防汛夯實了技術、物資、隊伍、設備等重要保障。
筑基固本淬煉治黃鐵軍。菏澤黃河河務局廣泛組織“1+N”多元力量參加防汛搶險工作演練,13次搶險演練全方位提升應對能力,1 萬平方米以機械化搶險為主題的防汛搶險演訓基地為其增添科學效能;承辦山東黃河防汛專家研討暨授課比賽,2 名專家榮獲授課專家稱號;開展全員防汛業務能力提升學習活動30 次,為做好防汛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防查結合實現無縫銜接。汛前開展防洪工程安全普查、根石探測,完成115 處隱患整改,安排1萬余立方米石料進行壩岸根石加固。確定6 處中常洪水和12 處大洪水重點防守工程,按照“一點一策”要求制訂落實防守方案。
同頻共振,開創數智化防汛新模式。
2023 年,菏澤黃河河務局科學統籌謀劃,錨定“保障職工安全、減輕勞動強度、增設服務功能”的目標,推動“智慧黃河”建設邁上新臺階。
全河首個抗洪搶險“數智”指揮中心在鄄城黃河河務局正式投入使用。“內部配備多樣性辦公設備,融合視頻會商和現場圖像采集、通信、傳輸、應急等系統,實現了現場畫面實時傳輸及遠程防汛搶險指揮調度等功能?!臂渤屈S河河務局防辦主任靳亞兵介紹。
機械化搶險為防汛節省了大量人力,數字孿生黃河建設、“云黃河·山東”綜合平臺讓菏澤黃河防汛“耳聰目明”。從根石探摸桿到221 處視頻監控、19 架無人機、28 套遠程會商系統“三個全覆蓋”;從實時觀測洪水動態到精準的預報預警,再到智能化的調度和資源配置,防汛數智化技術正逐漸構筑起一道堅實的“數字堤壩”。
追冰而戰,力保安瀾寫新篇。
數九寒天,冰凍三尺。為扎實有序做好防凌工作,菏澤黃河河務局及早部署,落細落實各項防凌措施,各級河務部門執行24 小時值班制度,組織排查凌汛期風險隱患點及轄區內浮橋、跨河、穿堤等涉河建筑物,督促指導相關單位制訂度汛方案、落實度汛措施,確保行凌暢通、項目安全;提前部署凌汛期間浮橋拆除和涉河建設項目管理工作,及時拆除浮橋等行凌障礙,全面做好應對突發凌情的各項準備工作。
菏澤黃河河務局還積極探索在防凌工作中運用科技化、信息化手段,通過視頻監控、無人機和人工相結合的方式,加強河勢水情監測和巡查力度,及時、準確、全面報送凌情;“科技+ 人防”模式將科技的準確、精密與人工的經驗、靈活充分結合,大大減輕了基層職工勞動強度,有力保障了所轄河段安然無恙。
日新月異碧水迢迢入畫來
大河奔流而磅礴,水潤菏澤而雋永。
隨著人們生態保護意識的提高,東明縣黃河灘區已成為多種鳥類越冬的歡樂家園,形成一幅生態和諧的美麗畫卷。
因水利導,秉承讓黃河水資源發揮最大效益的初心。
黃河菏澤段長185 千米,要為全市超650 萬人口、636 萬畝農田提供生產生活用水。菏澤黃河河務局堅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取水口監管臺賬,采取聯合督查、現場巡回、駐守和“飛檢”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取用水全過程監管。出臺《菏澤黃河水資源管理與調度制度執行暨督查提升年活動實施方案》《菏澤黃河河務局2023 年督查工作方案》,對水調工作進行全流程、全方位規范。
與往年相比,菏澤黃河河務局2023 年更加突出源頭把關、精細調度,細化取水保障能力,確保讓每一滴水實現效益最大化。常規引水6.17 億立方米,河道外生態補水0.46 億立方米,為菏澤市工農業發展、城鄉供水、生態用水提供了有力支撐,為保障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
因水而治,樹牢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決心。
2023 年4 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施行,標志著黃河“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邁入有法可依的新階段。
菏澤黃河河務局強化與沿黃各地各級普法責任主體的協同聯動,加強普法宣傳,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重要時間節點,面向社會開展普法宣傳活動,不斷拓展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的廣度和深度,使其家喻戶曉。
菏澤黃河河務局與菏澤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開展“凝聚‘菏力法護黃河”黃河保護宣傳月活動,與濟南鐵路運輸中級法院、菏澤市中級人民法院、菏澤市檢察院聯合召開司法調研座談會,與法院系統聯合開展調研參觀活動,與農業農村局農業綜合執法支隊及水產中心探討建立保護漁業資源和水域生態聯合機制……該局與多部門、多單位的區域協同、部門聯動管理保護的工作格局正在形成。
因水而變,堅定打造美麗幸福示范河湖的恒心。
2023 年,黃河鄄城段、鄆城段獲評山東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牡丹區黃河國家風景道、鄄城縣黃河國家風景道入選2023 黃河國家風景道(山東)典型段。
近年來,菏澤黃河河務局堅持把黃河生態作為謀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著力構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水環境。2023 年,栽植4.93 萬株樹木造林工程的實施為生態保護體系建設發揮重要作用,綠色長堤四時如春,菏澤黃河生態長廊輪廓更加明顯。菏澤黃河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深融紅色歷史,升級打造為紅色基因水利風景區、科技創新治河觀覽區,“河菏美美”生態樣板更加璀璨。
乘勢而上文脈傳承弦歌不輟
一道文化盛宴,讓“初心之地”更動人。
菏澤黃河文化建設戰線將“艱苦創業、治河為民,砥礪奮進、確保安瀾”的治黃精神激活,菏澤黃河處處涌動著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浪潮。
固本開新,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2023 年7 月12 日,豫劇《山東黃河展新顏》在東明文化中心首演,第一次以豫劇形式展現山東黃河高質量發展突出新成就,酣暢淋漓的唱腔唱響了菏澤黃河文化宣傳推介創新發展的變奏曲。
從文化叢書《古澤新暉》《大河記憶》《紅心閃耀映大河》飽蘸濃墨書寫菏澤黃河保護治理,到正在創作的舞臺劇《向陽花開》厚植黃河文化根基;從自編自演的《山東黃河展新顏》唱響山東黃河高質量發展和黃河人拼搏與奮斗的力量,到“治黃之聲”青年職工宣傳工作勞動競賽、“三金”評選活動、文創大賽,激發青年干部深度挖掘黃河文化的活力……豫劇、圖書、畫冊、視頻等有溫度、有筋骨、有力量的作品不斷涌現,使菏澤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得以充分挖掘。
從王化云治河廣場開門迎客,到黃河高村歷史文化苑、稚璜文化廣場、冀魯豫黃河水利委員會舊址展廳等一系列展示菏澤黃河文化建設的地標繼續完善提升,再到山東黃河河務局申報的“黃河文化活化傳承新實踐———山東黃河治理文化體驗廊道示范段建設工程”項目榮獲山東省文化創新獎……菏澤黃河文化的精神之紅、生態之美、文化之韻、治理之效充分展現。
“河菏美美”,鋪就文化交流互鑒之路。
2023 年9 月15 日至18 日,菏澤黃河號子隊亮相第四屆中國國際文化旅游博覽會、第二屆中華傳統工藝大會,一曲黃河號子唱響齊魯大地河地融合共抓保護的協奏曲。
以文立心,以文弘業。菏澤黃河河務局加強與宣傳、教育部門及研究機構、文旅企業的聯系合作,形成協同參與、同向發力、一體推進文旅融合發展良性工作機制。
以人民治河等紅色文化為內容,精心設計開發研學課程,以社會各界、大中小學校師生為主體,開設實地研學課程約50 余次,中國海洋大學、山東師范大學、青島大學等高校及市縣中小學的學生來菏澤研學人數1500 余人。
深化合作聯動,擴大黃河文化的輻射面和影響力。協助山東省水利廳“弘揚水文化沿黃水利行”媒體采風走進菏澤黃河活動,與菏澤市委宣傳部等聯合舉辦“行走大河上下·共享盛世繁華”黃河文化知識競賽,協辦“節水養水”活動;市委宣傳部為菏澤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揭牌,菏澤紅色治河文化廊道成為該市4 個文明實踐基地之一。
培根鑄魂,為高質量發展凝聚精神力量。
2023 年8 月17 日,水利部“中國水事杯”學黨章知識競賽總決賽成功舉行,鄆城黃河河務局機關第一黨支部代表隊脫穎而出,成為1453 支參賽隊伍中的最終贏家,榮獲一等獎。
菏澤黃河河務局積極傳承老一輩治黃精神,打造了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專業化治黃隊伍。該局組織24 名退休干部成立“菏澤黃河銀發宣講團”,充分發揮老同志的經驗優勢和示范引領作用,在傳授治黃業務知識、宣傳治黃文化成果、推進河地融合和關心關愛下一代等方面發揮“銀暉”力量,展現“銀齡”風采。
為推進青年干部“戰略預備隊”建設,菏澤黃河河務局與濱州黃河河務局建立山東黃河“上下游單位、東西部人才”培養共建新機制,組成青年干部培養共建單位,選派10 名優秀青年干部赴濱州交流;加強青年理論學習小組學習管理,探索實行學習積分制度,制訂印發“青春圓桌會”活動方案,組織開展各類學習實踐活動;培優技能人才隊伍,以賽促訓,承辦全國水利高技能人才培訓班、山東黃河首席技師工作室觀摩座談會、山東黃河防汛專家研討暨授課比賽、菏澤市職工職業技能大賽閘門運行工技能競賽一級大賽;組建青年講解員隊伍,開展專業培訓和黃河文化學習研究,力當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主力軍。
當2024 年的曙光灑滿菏澤黃河,光與影匯成嶄新的日常,無數忙碌的身影正以新的奮斗姿態,奔赴新的征途,向著未來繼續書寫“河菏美美”答卷。